對“少”、“精”、“活”原則的認識
一、“多”與“少”
目前中學數學教學仍然存在著“兩多”,一是課堂講得多,二是課后練習多。教師想讓學生多學一點知識的心情是可以理解的,但學生在校學習的時間畢竟是有限的,而知識是無限的。如果教師把知識講得過細過繁,一節課下來,學生來不及思考和消化,勢必造成所學甚多而所得甚微的結果。要使少轉化為多,應做到適時點撥。要落實“少”,教師的活動就要相應的減少,讓學生通過自己的思考和練習,通過自己主動積極的探索, 能動地掌握知識,并使知識轉化為智慧和能力。
二、“粗”與“精”
“粗”指的是粗枝大葉,蜻蜓點水。 “精”就是要抓住重點,深入挖掘,把知識的各個側面和環節都展示出來,對關鍵的問題深入分析。如解應用題的關鍵是理解題意,正確列式,這也是突破難點的步驟。這幾步走好了,學生的畏難情緒打消了,教復雜的應用題也就輕松了。相反,如果為了“少”,一上來就講難度較大的題目,看起來好像“精”了,“少”了,實際是“粗”了。這樣講造成的后果是學生望題生畏,掌握不了方法。這不是精講,而是隨意的講,胸無成竹的講。所以精講不能一概理解為少講。
三、“死”與“活”
“死”指老一套,教師教知識死板,方法機械。“活”的一個方面是講課時多種方法的有機結合和靈活運用;“活”的另一個方面是學生學的是活的知識,學知識時采用靈活的方法。我們提倡活,但同時也反對為了求“活”而不顧學生實際,概念剛一出現,接著就講高難度的“活題”。這種活,不僅使學生做不了活題,甚至連死題也做不好。這不叫活,只能叫“亂”。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石河子148團1中 徐新榮)
反意疑問句中的特例
1.當陳述部分的主語為I,謂語動詞為am時,其疑問部分的否定結構在現代英語的口語中通常為arent I.例如:I am good enough , arent I?
2.當陳述部分的主語為everyone,everybody,anyone,anybody,no one,nobody等表人的不定代詞時,其疑問部分的主語通常為they.例如:Everyone has been told what to do , havent they ?
3.當陳述部分的主語為everything,anything,nothing等表物的不定代詞,則疑問部分的主語用it.例如:Everything seems all right , doesnt it ?
4.當陳述部分為There be句型時,疑問部分沒有語法上的主語,由引導詞there充當主語.例如:There isnt anyone at home, is there ?
5.當陳述部分為復合句時,疑問部分通常與主句一致.例如:You think yourefunny , do you ?但是如果主句為I think,I suppose,I believe 等時,疑問部分應與從句一致.例如:I suppose youre not serious , are you ?
6.當陳述部分的主語為I wish,用以表示詢問或征求對方意見時,其疑問部分可用may I來表示.例如:I wish to call on you tonight , mayI?
(北安市通北縣第2中學侯波北安市通北縣第1小學馬守坤)
家庭電路中的常見故障及檢修方法
一、常見的故障
1.開路:如燈絲斷了;燈座、開關、拉線盒開路;熔絲熔斷或進戶線開路等。會造成用電器無電流通過而無法正常工作。
2.短路:如接在燈座內兩個接線柱的火線和零線相碰;插座或插頭內兩根接線相碰;火線和零線直接連接而造成短路。短路會把熔絲熔斷而使整個照明電路斷電,嚴重者會燒毀線路引起火災。
二、檢修方法
1. 開路檢修:先用測電筆檢查總閘刀開關處。如有電,再用?;馃纛^(一盞好的白熾燈,在燈座上引出兩根線就成為?;馃纛^)并聯在閘刀開關下的兩個接線柱上,如燈亮,說明進戶線正常(如燈不亮,說明進戶線開路,只需要修復進戶線即可)。再用測電筆檢查各個支路中的火線,如氖管不發光,表明這個支路中的火線開路,應修復接通火線;如各個支路中用測電筆時氖管都發光,則再用校火燈頭分別接到各個支路中檢查,發現哪個支路的燈不亮,就表明這個支路的零線開路了,需修復這個支路的零線。
2.短路檢修:先取下干路上熔斷器盒蓋,將?;馃纛^串接入一只熔斷器的上下兩端,如燈亮,表明是短路了。同樣,在各個支路開關的接點上用上述方法將校火燈頭串接進去,接入該支路時燈亮,就表明這個支路短路了,只要檢修這條支路就能解決問題。
(山東省臨清市北門里街233號20號樓二單元一層西戶 李福厚)
發散思維 巧講單詞
英語是一種語言,是人們交流的工具。在英語教學中,應注重聯系實際,利用語言的紐帶作用,綜合各學科知識,發散思維。如下,是我在單詞教學中的一些體會。
1.巧講“maximum”
英語單詞“maximum”,單詞長,不好記憶,那么我們不妨把學生的思維引向數學——極限。我們知道最大限度的符號是“max”.顯然,它是單詞“maximum”的縮寫。由此,我們可以得出結論“max”+“imum”=“maximum”(最大限度)。同樣,利用數學知識,我們也可以推出英語中“最小限度“minimum”.
2.巧講“error”及有關詞語辨析
在電腦普及的今天,相信你對“error”一詞一定不會陌生。當它出現在屏幕上時,電腦便停止運行,因為它的意思是“錯誤”。電腦中的程序錯誤是一個原則性錯誤,用在人身上,則強調違反某一標準做的錯事,包括道德上的錯誤。由此,也就區別于mistake(強調日常生活中判斷和看法的錯誤)和fault(強調責任、過失或性格上的弱點)。
3.巧講各種“力”
英語中表示“力”的單詞很多。如:force,power,strength.各個詞有相通之處,但強調的側重點不同。先從“force”入手,你記得物理學中“力”如何表示嗎?“→F”,所以force 一詞主要強調活動的人發出的力,power 用途廣泛,側重權利,strength 則強調體力。
(訥河市拉哈第1中學 李丹)
新課引入過程中思維情境的創設
1.從生活中提煉
對于一些實際問題,學生看得見,摸得著,有的甚至親身經歷過,所以創設現實素材的思維情境,學生往往都會躍躍欲試,從而一開始就能充分調動的學習積極性。如“你從兩個合頁、一把鎖就能把門鎖住的事實中,看到了什么問題?將鎖鎖在任意地方都可以嗎?”這樣的情境可以有效快速地促使學生主動、快速地參與到數學活動中來。
2.從復舊中孕新
運用此法引入新課,既可以鞏固舊知識,又可以把新知識由淺入深,將新知識建立在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之上,有利于啟發思維。如先引導學生復習整式、多項式、單項式等舊知識后,問:x/3屬于哪一類?那么3/x又屬于哪一類?教師抓住時機引導學生對兩者的異同進行比較,引出分式的概念。
3.從疑點中設置
讓學生在學習中產生疑問,在探索中遇到障礙,形成認知沖突,促使學生產生解疑除障的強烈要求。這時學生的精力集中,興趣最濃,求知欲最強,是發展智力的最佳狀態。如拿一條長長的紙帶,把一頭反面與另一頭正面粘合,變成一個大圓圈,問學生:把這個紙圈沿紙帶中心線剪開,會得到什么結果?學生以為會變成兩個指圈,結果卻是一個比原來大一倍的紙圈。這就激發了學生探索及理性思考的積極性。
4.從趣味中激發
利用帶有趣味性的問題、數學故事、歷史名題、古今算詩等創設思維情境。如在學習二元一次方程組時設置雞兔同籠問題,以“趣”引“思”,讓學生處于興奮狀態。
(浙江省紹興縣湖塘中學 田生興)
對聯在教學中的運用
對聯,俗稱對子,是我國文藝百花園中一朵奇葩。結構上講究平仄相對、對仗工整、音韻和諧,從內容上看,又集文化、思想于一身,閃爍著智慧的光芒。在教學中運用對聯,會激發學生的興趣,取得較好的教學效果。
一、運用對聯介紹作家作品
在文人故居、祠廟等紀念地都有不少帶有紀念意義的對聯,或者概括其生平思想,或者介紹其著述流派。在講課的初始環節,可以借來簡介作者,加深了解。如學習《記念劉和珍君》《祝?!返若斞缸髌?,引用“踏《莽原》,刈《野草》,《熱風》《奔流》,一生《吶喊》;痛《毀滅》,嘆《而已》,《十月》《噩夢》,萬眾《彷徨》”。對聯摘選魯迅創辦的刊物名、譯著名和創作的雜文、小說名,對他的逝世表達了沉重的悲痛之情。再如學習辛棄疾的詞時,就引用“銅板鐵琶,繼東坡高唱大江東去;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隨鴻雁南飛”。對聯寫出了辛棄疾詞繼承了蘇軾的豪放風格,也寫出了辛詞愛國的主題。
二、運用對聯整理知識
不少聯語中包含了重要的文學常識和古文化知識的,提倡學生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加以整理,積累知識。如學習《論語》后,引用“至圣集大成,問郯子,訪萇弘,學師襄,賢于堯舜;素王垂道統,刪詩書,定禮樂,贊周易,修其春秋”。其中“至圣”“素王”是對孔子的贊譽,堯舜是五帝中的兩個,“師襄”是用職業加名字表稱謂,“詩”“書”、“禮”、“樂”、“易”、“春秋”是儒家經典“六義”。再如學習《赤壁賦》后,引用“一門父子三詞客,千古文章四大家”,其中“三詞客”指蘇洵、蘇軾和蘇轍父子三人,“四大家”指“唐宋八大家”中的韓愈、柳宗元、歐陽修和蘇軾。
(河北省辛集市實驗學校 楊雪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