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價稿酬改變了出版的
成本和利潤結構
據《中國圖書商報》報道:天價稿酬改變了出版的成本和利潤結構,最后結果可能是出版社承擔所有的經營風險,能預見的最好結果是獲取相對作者而言十分有限的利潤,即業內常常抱怨的出版社為作家打工。當然,出版社可能有自己的考慮,利潤不是單純的目的,可能還有打造品牌、拓展渠道等多種因素。另外,天價稿酬只能是少數“富人”的游戲,絕大部分出版社是沒有實力和膽量參與競爭的,因此天價稿酬能走多遠,最終取決于“富人”們的心情。
書市“考驗”讀者
愛書之人怎能“虐書”?
據新華網報道:書市作為一種更加貼近生活的圖書展銷形式,以其大眾、開放、廉價的形象頗受讀者歡迎。然而最近在書市上發現,這種貼近生活的圖書展銷卻因一些人的“不拘小節”而“很受傷”,圖書被亂扔、亂放、亂翻而凌亂、破損的現象尤為突出。書市期間,不少家長帶著孩子來書市買書,其中不少是上幼兒園或小學低年級的孩子,有些家長們把孩子帶到書攤旁似乎忘記教他們愛護圖書了,任他們亂翻亂扔,一本嶄新的圖書經過幾番“折騰”之后,往往不是書皮卷起,就是書頁折損。據了解,這里有些書是在書店時就已經“受過傷”的,在書市上折扣最低達三折,由于讀者很多,不便管理。然而不少愛書者的表現可以說是給這些書“傷口上灑鹽”,不管是哪種圖書,不管是新是舊,愛書人不該如此“虐書”。
暈書癥:
中國病還是全球病?
據《新京報》報道:在調查“國民讀書習慣”中,那些對“去年你讀過幾本書”作了尷尬回答的人,過去給的理由,一般都是“忙不過來”,“沒有時間”。但是近兩年出現了一個新的答復,大多是年齡不大的人給的,“我一看書就頭暈。”為了健康而不讀書,理由十足。
“暈書綜合癥”聽說是全球性的,卻在中國蔓延擴展速度特別快,尤其是在青少年中,擴散迅疾,不得不引起警惕。理論家曾強調,在這個后現代時代,文化已經混成一片,沒有什么層次之分,雅俗之分。有數據表明,中國人有“讀書習慣”的,從幾年前的7%,降到2004年的5%,而英國有“讀書習慣”的,卻從1977年的54%,升到2002年的65%。理論家妙筆生花的宏論,實際上掩蓋了一個可怕的文化等級分野,而且是越來越嚴重的等級分野。
中學生閱讀
帶有明顯功利色彩
據《文匯報》報道:上海市新中高級中學語文老師王紀銓曾就中學生的閱讀狀況開展調查,得到的結果是“憂大于喜”。王紀銓說,現在高中學生中重理輕文現象嚴重,閱讀因此也帶有明顯的功利色彩。其實,廣泛閱讀、經典閱讀對學生語文成績的提高肯定有幫助,但沒有老師敢于讓學生少做試卷,多看“閑書”。最近他們學校匯編了一本《我的閱讀我做主》,從學生送上來的讀后感可以看到,他們也確實閱讀了不少經典,如“《圍城》中的幽默”、“金粉飄零,誰人之過——讀《金粉世家》有感”、“《長恨歌》中的古色風情”等。但很明顯,學生的閱讀受影視文化影響很大,許多學生是因為看了正在熱播的電視劇或電影,才找來原著進行閱讀。王紀銓認為這是“源”和“流”倒了過來,會影響學生對經典作品的理解。
上海市教委教研室主任王厥軒說,現在一些學生排斥經典,追逐流行,事實上他們對經典并不了解,沒有認識到其精華所在。我們教師要指導學生讀名著、讀經典,要有目的地舉辦讀書報告活動,形成讀書的氛圍,使我們的學生底氣更足、情感更豐富、品位更高。
過度包裝成圖書流行病
據《光明日報》報道:如今的一些新書過分注重裝幀設計等外包裝,內容卻嚴重注水,引起讀者的不滿。圖書封面發展到現在,亞光銅版紙、進口藝術紙、軟面精裝紙、布紋紙都只能算是尋常材料,甚至有用高級布料、羊皮等做封面的,顯得挺括、華美、精致,頗適合時尚小資一族的“胃口”。 然而,圖書包裝的奢侈豪華并不一定能提升內在品質,有些越是“品相”出眾的,其內容注水現象就越嚴重。圖書注重包裝本無可厚非,可以提高其檔次,便于閱讀、保存和收藏,但人為地將注水圖書換一身豪華的“馬甲”,借以抬高身價、刺激銷售卻不足取。過度包裝既造成紙張等有限自然資源的浪費,與時下倡導的“節約型經濟”格格不入,又損毀了自身的名譽和誠信度,不可避免地增加了讀者的經濟負擔,甚至嚴重影響了圖書推廣文化、傳播知識以及愉悅精神的功能。
家教類圖書
“造神”何時了?
據《新聞午報》報道:炎炎暑期,家教類圖書紛紛上市。在“繁榮”背后,也存在不小的隱憂。《哈佛女孩某某某》已熱銷150萬冊,《十歲大學生某某培養紀實》又趁勢而上,并幾度斷貨,成為媒體爭相報道的焦點。“成長”是一個關乎教育、人才乃至整個社會發展的重要話題,教育圖書可關注的東西應該很多,但出版商大多在市場的壓力下擠進了“成功個案”的小胡同。家長們“望子成龍”心切,出版方“急功近利”,家教圖書于是陷入了微妙的怪圈。但如果僅是指責出版一方也是不現實的,關鍵還是要看家長們的態度,畢竟,出版這類圖書,很大程度是為迎合時下一些家長們“望子成龍”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