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從因公出差人員在差旅費開支及報銷過程中所遇到的實際困難出發,提出了差旅費開支規定的改革措施。
現行的《國家機關、事業單位工作人員差旅費開支的規定》是1996年1月6日財政部以財文字[1996]2號文印發的。此后,再未出臺新規定。時隔十年,隨著社會經濟發展,客觀情況、物價水平都發生了較大變化,原有的規定在執行中明顯滯后,有令難行,有規難依,有時不得不搞上有政策,下有對策,經常讓財會人員左右為難。最突出的問題是有關住宿費報銷、市內交通費包干及伙食補助的規定。
一、住宿費限額執行難
工作人員為單位公出辦事,在外四處奔波勞頓,當日不能往返需要住宿時卻往往要倒貼錢,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和挫傷了職工因公出差的積極性。原因是住宿費報銷限額標準偏低,而旅店服務業收費標準近年來節節上升,報銷標準與實際收費水平之間的差距過于懸殊。如:到一般地區出差住宿,處級以下人員僅僅40元/天,目前在一些大中城市,找這樣低收費標準的賓館實在不易。一般賓館不售單床,要住就得包房(標間等)。結果住宿費超標了報不了,當事人可以用各種理由找單位領導特批,實報實銷;住宿費節約了要歸已,絲毫省不下。文件已經失去約束力。
本著實事求是、以人為本,既要合理又要節約的原則,應對原規定作適當地調整,調整的幅度大體應在原標準的一倍左右。但這一做法不宜全國統一,調整應按地域原則由各省(市、自治區)分別制定。
將原來劃分的一般地區和特殊地區,改成省內、外省和特殊地區三個。省內的標準可以高過省外的也可低于省外的,經濟發達的省份或者物價水平相對高的省份,標準可高于省外的,反之,應低于,主要依據實際情況,特殊地區標準應是三者之中最高的。
二、交通費包干好無奈
出差人員在有限的時間內辦的事兒越多,花的交通費越多,包干標準每天才不過幾元錢,而現在的公交車票價早已與十年前的不可同日而語,提高包干標準也是勢在必行。在這方面,2005年8月1日起,我國新疆自治區不再單獨對市內交通費包干,而是改設“公雜費補助”,將市內交通費與電話費合二為一,相應提高標準。這樣既解決了市內交通費標準低的問題,同時也使因憑據報銷而不太好控制的電話費有了約束。可以借鑒并推廣新疆的做法來解決這個問題。
此外,也不宜再區分什么省會城市(中央直轄市、計劃單列城市、特殊地區,縣級以下城市等),搞的會計暈頭轉向,時刻要關注哪里的行政區劃又變化了,哪里又計劃單列了等等,實際上很難及時跟得上。只分省內和省外就足矣。
三、伙食補助杯水車薪
每天發15元的標準補助,以當前的物價水平,在火車上購買一次盒飯就所剩無幾了,大部分“糊口”的事只好個人掏腰包,使出差者感覺不平衡。
按大眾用餐的最低平均水平,該項補助至少應達到實際支出的三分之二以上,方為合理。
總之,對差旅費開支標準的確定既要貫徹節約原則,有效杜絕不合理開支及超支浪費現象,同時也要尊重客觀事實,從實際出發,做到易于操作和執行,更為人性化,以調動出差人員的積極性,而不是讓出差人員有“在家般般好,出外處處難”之感。建議政府有關部門不妨也可以召開聽證會,廣泛征求意見,制定符合當前情況的辦法,不搞一錘定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