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筆者認為,固定資產折舊方法的選擇是影響企業應納稅所得額的重要項目,而企業所得稅是稅收籌劃的重點。本文就此進行探討。
企業所得稅是對企業的生產、經營所得和其他所得征收的稅種,企業所得稅的輕重、多寡,直接影響稅后凈利潤的形成,關系企業的切身利益。固定資產折舊方法的選擇對納稅籌劃的影響是指在固定資產使用壽命期內,按照確定的方法對應計折舊額在成本中分攤,以調節每年應納稅額,有著“稅收擋板”的效用。我國現行會計制度規定,企業常用的折舊方法有平均年限法、工作量法和加速折舊法。運用不同的折舊方法計算出的折舊額在量上是不相等的,因而分攤到各期生產成本中的固定資產成本也不同。因此,折舊的計算和提取必將影響到成本的大小,進而影響到企業的利潤水平,最終影響企業稅負的輕重。由于在折舊方法上存有差異,這為企業進行納稅籌劃提供了可能。
一般情況下,企業在利用固定資產折舊方法的選擇進行納稅籌劃時,要考慮企業所處的環境等因素的影響,達到節稅及理財的目的。
一、固定資產折舊的方法
(一)年限平均法
年限平均法是根據固定資產的原始價值扣除預計殘值,按預計使用年限平均計提折舊的一種方法,又稱年線平均法、直線法。它將折舊均衡分配于使用期內的各個期間,因此,用這種方法所計算的折舊額,在各個使用年份或月份中都是相等的。其計算公式為:
固定資產年折舊額=原始價值×(1-預計凈殘值率)/預計使用年限
使用年限法的特點是每年的折舊額相同,缺點是隨著固定資產的使用,修理費會越來越多。到資產的使用后期,其修理費和折舊額會大大高于固定資產購入的前幾年,從而影響企業的所得稅額和利潤。
(二)工作量法
工作量法是假定固定資產的服務潛力會隨著使用程度而減退,因此,將年限平均法中固定資產的有效使用年限改為根據實際工作量計提折舊。其計算公式為:
每一工作量折舊費用=固定資產原始價值×(1-預計凈殘值率)/預計總工作量
工作量法可以比較客觀地反映出固定資產使用期間的折舊和費用的配比情況。
(三)加速折舊法
加速折舊法又稱遞減折舊費用法。指固定資產每期計提的折舊費用在使用早期提的多,在后期則提的少,從而相對加快了折舊的速度。加速折舊有多種方法,主要有年數總和法和雙倍余額遞減法。
1.年數總和法
又稱合計年限法,是將固定資產的原值減去凈殘值后的凈額率以一個逐年遞減的分數計算每年的折舊額。這個遞減分數的分子代表固定資產尚可使用的年數,分母代表使用年數的數字總和。其計算公式為:
年折舊率=(折舊年限-已使用年限)/[折舊年限×(折舊年限+1)÷2]×100%
年折舊額=(固定資產原值-預計殘值)×年折舊率
2.雙倍余額遞減法
雙倍余額遞減法是在不考慮固定資產殘值的情況下,根據每期期初固定資產賬面余額和雙倍直線折舊率計算固定資產折舊的一種方法。其計算公式為:
年折舊率=2/折舊年限×100%
年折舊額=固定資產賬面價值×年折舊率
實行雙倍余額遞減法計提折舊的固定資產,應當在其固定資產折舊年限以前兩年內,將固定資產凈值平均攤銷。
采用加速折舊法,可使固定資產成本在使用期限中加快得到補償。但這并不是指固定資產提前報廢或多提折舊,因為不論采用何種方法提折舊,從固定資產的全部使用期間來看,折舊總額不變。因此,對企業的凈收益總額并無影響。但從各個具體年份來看,由于采用加速折舊法,使應計折舊額在固定資產使用前期攤提較多而后期攤提較少,必然使企業凈利前期相對較少而后期較多。
二、不同的折舊方法對納稅企業會產生不同的稅收影響
(一)不同的折舊方法對于固定資產價值補償和補償時間會造成早晚不同。
(二)不同折舊方法導致的年折舊額提取直接影響到企業利潤額受沖減的程度,因而造成納稅額的差異及納稅義務承擔時間的差異。企業正是利用這些差異來比較和分析,以選擇最優的折舊方法,達到最佳稅收效益。
從企業所得稅負來看,采用加速折舊法對企業更為有利。因為加速折舊法可使固定資產成本在使用期限內加快得到補償,企業前期利潤少,納稅少;后期利潤多,納稅較多,從而起到延期納稅的作用,這樣就可以使企業獲得延期納稅的好處,相當于企業在開始年份內取得了一筆無息貸款,起到了延期繳納所得稅的作用,對企業來說可達到合法避稅的功效。相反,采用年限平均法使企業承擔的稅負最重,這是因為年限平均法使折舊平均分攤計入各年度成本,雖然能有效地扼制某一年內的利潤過于集中,企業各期的應稅所得相對均衡,但增大了企業前期的稅金支付壓力。
稅收籌劃是基于不違法并且運用稅收法律、法規以及財務會計政策的有關規定的基礎上進行的,所以進行稅收籌劃實際上也是一個選擇運用稅收法律、法規、財務會計政策以及其他經濟法規的過程。稅收籌劃是一個企業走向成熟、理性的標志,是一個企業納稅意識不斷增強的表現,是企業的有關利益主體采取合法的手段追求減稅利益的實現。它是企業一種長期行為和事前籌劃活動,需要具有長遠的戰略眼光,要著眼于總體的管理決策之上,有時還要與企業的發展戰略結合起來,選擇能使企業總體收益最大、最優的方案。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做到“節稅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