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個生活無著的病弱女子,在一個偶然的機會里吃出了健康,并從中感悟到巨大的商機,在別人幫助下開辦了頤壽堂養生食府,半年狂賺100萬,成了遠近聞名的富姐。
下崗偏逢病纏身養生食府得新生
2002年3月,江岸的柳樹開始吐出新芽,充滿生機的春天來了。張敏站在江邊,望著滔滔東逝的江水,心里卻比冬天還要寒冷。幾天前,她這個年輕的“老職工”無情地被宣布下崗了。
張敏18歲從技校畢業后就分到了化工廠。張敏的住地離車間有十幾里的路程,凌晨4點起床,又要喂孩子,又要照顧老人,在這種緊張的環境中,張敏一干就是十幾年,人到中年,各種毛病不期而至,表現突出的就是心情煩燥,失眠健忘,銀絲也悄悄趴上了額頭。而偏偏在這時,張敏下崗了。
拿著廠里補貼的幾千元“創業基金”,張敏的心異常沉重。這個除了讀書就是上班的弱女子,能在哪里找到創業的機會呢?那年夏天,在一個朋友的介紹下,她推銷起了化妝品,當時她只知道這種產品價格很高,利潤也很高,在市場上買不到。可她怎么也沒想到,這竟是“傳銷”,她剛加入就被國家取締了,廠里補給自己安身立命的幾千塊錢就這樣打了水漂。
2003年春節,張敏接到臺灣舅舅的電話。舅舅知道張敏的處境后十分同情,邀請她到臺灣去,讓在醫院工作的表哥幫她做一次系統檢查。不久,舅舅還為張敏匯來了一萬元路費。
又是一個春暖花開的日子,張敏來到了寶島。表哥請各科專家為她做了全面體檢,但都沒有發現異常,最后的結論是:亞健康。
專家還建議她經常到臺北一家張記養生食府去用餐,他說那里的食補、食療講究陰陽調節,對防治亞健康很有好處。專家自己就是那里的常客。
在專家的指點下,舅舅為張敏在張記養生食府訂了兩個月的包餐,每天中午和晚上都要陪她來這里用餐,經過一段時間的調養,張敏明顯覺得自己的臉色越來越好,體重也恢復了正常,失眠現象消失了,全身洋溢著一種久違了的青春朝氣。
搶抓機遇開新店 半年賺回一百萬
在臺北張記養生食府用餐的兩個月,張敏發現這里的生意特別好,幾乎沒有一天有空臺。舅舅告訴她,臺灣原有多家藥膳養生食府,其中以臺北市的頤壽堂養生食府最為出名,這家頤壽堂養生食府源于清康熙22年(公元1688年),由當時名滿天下的四大名廚的金刀御廚王金堂創建于臺灣府。其實這張記養生食府的前身就是頤壽堂養生食府,因為家族向南洋諸地的整體遷移而產生的巨變及其他原因,以致當時頤壽堂的掌門人不得不忍痛割愛把生意紅火的頤壽堂養生食府托付給最好的朋友經營,以期時機成熟時東山再起。據傳現在的張記養生食府里面經營的只是原頤壽堂的一部分,真正的獨門技術和經營方式仍有大的差距。不過聽說有一王金堂的傳人在屏東定居。
說者無心,聽者有意,張敏不禁心中一動,暗暗下了一個決心!她想,如果我能到屏東找到頤壽堂的傳人和他重新一起打造“頤壽堂”的品牌,把“頤壽堂”搬回祖國大陸,讓這個百年品牌在祖國重振昔日雄風!還可以幫助像自己這樣的亞健康人群早日走向健康。
第二天,張敏說干就干,她找來了舅舅和表哥,把自己的想法告訴了他們。同時她又分析了中國大陸的龐大市場。舅舅聽了張敏的想法以后也非常支持,立即安排張敏和表哥去屏東尋訪頤壽堂傳人,同時他還親自出面請在屏東政府工作的朋友協助查找。
工夫不負有心人,經過近一個月的苦苦尋覓,在屏東各界人士的幫助下,終于找到了現年67歲的頤壽堂傳人王茂興,一開始老人無論如何也不答應和張敏一起開店,并且以年事高為由拒絕張敏的考察邀請。后來經過各方努力以及張敏孜孜不倦的懇請,老人終于答應以技術投資的方式與張敏聯合重組頤壽堂。
張敏得到這一答復后欣喜若狂,立即與舅舅等人協商大陸考察建店事宜。舅舅與表哥各拿出了80萬元支持張敏回鄉考察建店。
一個月后張敏回到了家鄉,來不及在家休息的她,立即投身到各地的考察中。三個月后,張敏經過各方調查,更加增強了她建店的決心。張敏知道任何事業的成功都不是一帆風順的,于是,張敏決定建店的任何一個細節都親自過問把關,事無巨細、多方咨詢求證。從一道養生茶到一罐藥膳都要求王老先生親自把關,改進工藝,改良功效。
有心人天不負,經過兩年的調查和熱身運動,2004年12月國內第一家“頤壽堂養生食府”成立了。開業期間,酒店生意爆滿。一段時間以后,冷靜下來的張敏想:既然“藥膳養生”是頤壽堂的主要特色,那就要在頤壽堂的每一個項目中突顯這一主題,所以在她的店里,茶水是桑葉瘦身茶、葛花醒酒茶、杜仲降壓茶、淡竹涼茶、薰衣草靜心茶、靈芝不老茶等各色養生茶;酒水是紅顏酒、蟲草酒、雄風酒等秘制保健酒;涼菜均是深山中的野菜炮制而成,不僅風味獨特,而且大多有藥用養生功效;大菜除地方名菜外,還有天麻燉烏雞、蟲草燉老鱉、蓯蓉手撕羊肉等幾十道藥膳和宮廷菜,并分季節制定菜譜;就連主食也充分考慮到營養均衡,比如粥品就有葛粉南瓜粥、蓮藕綠豆粥等十多個養生品種,一般飯店提供的一份水餃中只有一種餡,而在這里,一份水餃卻有青菜餡、雞肉餡等多種餡。不僅如此,頤壽堂的“健康”理念還體現在每一個細節上,店堂外有“壽星”吉祥物,店堂里有《養生百字銘》,客人入坐后服務員會奉上幾萬字的《頤壽堂飲食養生寶典》,客人就餐前可向坐店的老中醫咨詢食補常識,以“對癥施膳”,客人離開時如消費到一定金額還有“健康保險單”相送……
頤壽堂是一個皇家品牌,在張敏的店里,人們不僅能享受到皇家的宮廷菜,還能享受到帝王的服務,感受到濃郁的皇家文化。她結合中國人衣、食、住、行四大要素,將各個包間命名為皇宮的各個宮殿名,經過周易推算,吉祥富貴。當身穿“格格”服飾的小姐將客人帶入包間門前,服務生便像導游一樣介紹包間名稱的由來以及昔日皇帝在相關大殿舉行盛宴的情景;每一道藥膳菜、宮廷菜或養生茶、秘制酒上桌后,更會有人向客人一一推介。
頤壽堂養生食府合肥店一開張,生意就異常火爆,周邊許多餐館的客人都奔這里來了,有些讓大魚大肉害出一身病的老板,甚至不遠幾十里開車來張敏的店里消費,合肥店的十幾個包間沒空過一餐,零點最高翻臺次數達5次,從2004年12月到次年5月不到半年的時間里,張敏足足賺了100萬!
食療食補概念新大陸推廣得人心
意想不到的成功讓張敏看到了“飲食養生”的巨大商機,同時更看到了“頤壽堂”這一金字招牌的無限價值。2005年5月,隨著對內地市場的逐步了解,了解到內地餐飲業準入門檻低,手續簡便,毛利一般都在60%以上。可以說,餐飲業是一個讓人“暴富”的行業!所以,不論在哪個地方,大小餐館都遍布大街小巷。但隨著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對吃的要求也越來越高,許多餐館由于缺乏特色,運行艱難,有的甚至開了就關。
老家的一份調查使張敏堅定了將“頤壽堂”開遍大陸的決心。300個被訪者中有260多個認為火鍋和中餐吃膩了,大家對“藥膳”、“宮廷菜”表示認可。
其實,張敏心里早就清楚:普通的中餐和司空見慣的火鍋沒有新意,“食不厭精”在生活節奏日益加快的今天已有了新的含義,那就是食品對健康的脾補功效。“頤壽堂”探知人類強身健體的愿望,發掘現代人“食補”的巨大需求而實現了產品概念的突破。“食補”這一無競爭對手的賣點,一定會把一批批客人從傳統中餐店、火鍋店“拉”到自己的餐桌前!
說干就干,張敏迅速將自己的想法與股東們進行了溝通,得到了大家的認可以后,張敏立即注冊了一家“頤壽堂養生文化有限公司”及“頤壽堂”商號、標識及形象物的保護,對頤壽堂進行合作式招商。“頤壽堂”登陸內地短短兩個月就迅速得到了眾多美食家的贊同,相繼被評為“全國綠色餐飲放心企業”、“中國知名品牌”。
頤壽堂登陸內地的消息經傳媒傳播后引起轟動,許多精明的商家看準了這個商機,紛紛要求加盟。為了更快地弘揚祖國的傳統養生文化,提高大眾的飲食質量,幫助一批有志于發展傳統餐飲業的人士快速致富,她對加盟的贏利模式進行了優化。加盟商可以根據自己的資金狀況選擇加盟模式,比如,手頭有50萬至100萬可以開“頤壽堂養生食府”,有幾萬至二三十萬可以開“頤壽堂養生食坊”,她還處處為加盟商精打細算,推薦大家采用舊店改造,因為這樣可以節省大筆費用。一般來說,加盟頤壽堂投資回收期不高于5個月。
“讓加盟商贏利才是硬道理”,這是張敏掛在嘴上的一句話,因此她對加盟商的支持力度特別大。公司除提供品牌支持外,還免費提供整套《招商手冊》、《營運手冊》、《技術手冊》、《前廳手冊》、《后廚手冊》、《財務手冊》、《養生寶典》及店面裝修及視覺識別(VI)標識、字號等,并幫助加盟者選址,培訓藥膳師、土菜師、大堂經理、廚師長、服務員,提供頤壽堂養生營養袋、宮廷秘制醬(油)、保健酒配方及工藝,頤壽堂從選址到開業每一環節均有專人指導,可以說再無經驗也可建店運作。
張敏清楚地記得,中華飲食文化基金會李秘書長曾對她說過一席話:現代人素質越來越高,餐飲消費已超出“填飽肚子”的基本需求,那些概念一般的餐飲業怎能留住客人?百年頤壽堂首開養生飲食文化和宮廷飲食文化的先河,我相信它一定能在中國生根,我更相信你能用你的成功在中國“克隆”出一批又一批富翁!
如今的頤壽堂已經在大陸生根發芽,其中山東、山西、湖北、浙江、海南、四川等地正在火熱加盟中。有多家店面已隆重開業,并且在山西晉城、山東泰安分別設立了分公司。頤壽堂人正在以大無畏的精神,勇挑弘揚華夏民族文化的重任。相信,在不久的將來,代表著華夏五千年飲食文明的頤壽堂,定會走出國門,沖向世界!
鏈接:
餐飲投資三注意
民以食為天,餐飲利潤豐。許多創業者第一個想到的投資行業就是餐飲業,但我們也應該冷靜地看到:身邊有規模、有極強競爭力的餐飲企業還是不多,許多小餐館更是運行艱難,有的開了就關。究其原因,一是品牌影響力差,試想“好再來”、“真得味”、“姐妹飯店”等餐館能做大嗎?二是菜品競爭力弱,一個城市突然冒出多家火鍋店,菜品大同小異,總有生意不好的;三是文化品味低,現代人的素質越來越高,餐飲消費已超出“填飽肚子”的基本需求,那些概念一般的餐飲業怎能留住客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