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勞動力成本上升對我國經濟的影響早已成為社會輿論關注的焦點。有國外報道,中國勞動力成本上升不會降低國際競爭力,也有國內學者認為勞動力成本的上升會使中國失去低成本競爭優勢,大幅度減少就業崗位。本文認為,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國勞動力成本的上升必然會將絕對低成本競爭優勢轉化為相對低成本競爭優勢,但是如果我們能夠抓住機遇,提升勞動者知識技能水平,以此實現產業結構升級,不僅有利于拉動內需,減少對出口的依賴,有助于我國經濟長遠健康發展,更可以讓每一個社會成員分享社會進步的成果。

一、從全球范圍看,我國勞動力工資水平偏低,仍有上升空間
從工資水平來看,表1說明中國制造業雇員工資僅高于印度、埃及、巴基斯坦。與發達國家相比較,我國制造業雇員工資水平大約是英國的1/27,德國的1/24,加拿大的1/23,日本的1/22,美國的1/21。與新興國家相比較,我國雇員工資水平大約是韓國的1/13,新加坡的1/12。與發展中國家相比較,我國雇員工資水平大約是馬來西亞的1/4,巴西的1/3,墨西哥的1/3。
從工資增長速度來看,2003年、2004年中國制造業雇員工資的增長幅度均超過10%,達到12%左右。美國的工資增長幅度大概是2-3%,而韓國的工資水平年增長率約為7%。據德國《財經時報》報道,從1998年至2004年,我國平均工資的年增長率高于馬來西亞、泰國、越南、印度尼西亞和菲律賓。中國制造業雇員工資的較快增長與我國經濟的快速增長是相適應的,但也說明了我國勞動力的絕對低成本優勢在削弱。
將表1與表2結合起來,我們發現,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第二產業勞動生產率相當于英國的1/16,但雇員工資僅為其1/27;勞動生產率相當于美國的1/18,但工資水平為其1/21;勞動生產率相當于日本的1/15,但工資水平為1/22。與新興國家相比,我國的勞動生產率相當于韓國的1/7,而工資水平為其1/13。與發展中國家相比,我國的勞動生產率相當于馬來西亞的1/3,而工資水平為其1/4;勞動生產率大約是印度的3倍,而工資水平大約是其2倍多一些。
按照工資增長幅度低于生產率增長幅度的原則,我國制造業雇員工資還有較大增長空間。
二、勞動力成本的上升有助于我國產業結構升級
20世紀80年代,隨著全球產業結構的地域性調整,中國逐步取代東亞新興國家成為世界制造業的中心,這一方面取決于中國改革開放政策創造了寬松的環境,更為重要的是我國絕對的低成本勞動力對國際資本產生的強大吸引力。
今天,隨著我國工資水平的不斷提高,絕對的低勞動力成本優勢逐步喪失。目前我國制造業雇員的工資水平已經高于鄰國印度和巴基斯坦,一部分制造業開始從我國向這些國家轉移。如果我們繼續依靠絕對低成本勞動力優勢,單純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那么中國必將被全球產業結構的升級浪潮所淘汰。
21世紀國家或地區間經濟競爭的要素已經發生了質的變革,競爭實力更多地取決于一個國家或地區的企業所擁有的先進科技和管理水平,而不是傳統的對自然資源的掠奪和對勞動力成本的絕對控制。因此,要實現經濟的健康、快速發展,必須抓住機遇,積極進行產業結構升級,實現由勞動密集型產業向知識、技能密集型產業的轉軌,大力增強自主創新能力,走新型工業化道路,使經濟增長方式實現從資源依賴型向創新驅動型的轉變。

三、勞動力成本的上升有助于拉動內需,提高國民福利水平
近年來,我國物質產品極大豐富,實現了賣方市場向買方市場的轉變。政府宏觀經濟調控政策的目標之一就是拉動內需、刺激國內消費市場,但采取的高校擴招、汽車信貸消費、住房信貸消費等政策收效甚微。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社會保障制度不健全,另一方面就是工資水平偏低。
隨著社會保障制度不斷的健全和完善,在買方市場背景下,如果將工資提升到一個合適的水平,一方面可以增加勞動者對未來收入的預期,刺激私人消費的增長,從而拉動內需,減少我國對出口貿易的依賴,獲得更強有力的國際競爭優勢;另一方面,可以讓勞動者,尤其是低工資水平的勞動者,分享社會進步繁榮的成果,這也是與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目標相一致的。
(作者單位:國家發展改革委經濟研究所、中國人民大學)
(本欄目策劃、編輯:蘇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