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管我國的投資率很高,但1994年以來,我國的儲蓄率一直高于投資率,儲蓄投資缺口始終存在,且近兩年來的投資缺口出現擴大趨勢。
理論上說,消除或彌補儲蓄投資缺口的途徑,一靠提高消費率、降低儲蓄率,二靠進一步擴大凈出口,三靠提高投資率。在目前住房、醫療、教育價格高企、社會保障不健全、失業隨時有可能發生的情況下,采取各種拉動居民消費的政策措施以提高居民消費意愿、降低居民儲蓄率,效果并不會明顯,多年的實踐也證明如此,而且對于總儲蓄率的降低從而縮小投資缺口也發揮不了多大作用。從凈出口來看, 近年來我國一直保持較高的貿易增長,貿易順差不斷擴大,外匯儲備迅速增加,國際貿易摩擦不斷且不斷升級。如果我們繼續采取依靠勞動力和產品低廉價格的優勢來擴大凈出口以彌補儲蓄投資缺口,無疑將引起更多的國際貿易摩擦,同時增大人民幣升值的壓力,以凈出口消除儲蓄投資缺口也存在很大的難度。因此,在體制改革難以短期到位、總儲蓄率難以有效下降的情況下,剩下的選擇,就是不得不采取保持適度投資增長的宏觀政策,保持一定的投資規模,以彌補儲蓄投資缺口。盡管從投資率的國際比較看,我國的投資率已相當高,但多數國家在工業化時期的投資率都呈現上升的趨勢,尤其是在“趕超型”國家的經濟高增長時期,高投資率與高儲蓄率、高增長是不可分的。
面對我國不斷升高的投資率,決策部門一直在提倡調整投資與消費的關系,增強消費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從長期來看,強調鼓勵消費、提高消費率的宏觀調控政策是正確的導向。但是,從近幾年的實踐看,盡管刺激消費的措施較多,但總體上效果并不明顯。近幾年消費不足,除了收入水平、社會保障條件外,在很大程度是由于公共投資不足帶來的。保障性住房、基本醫療和基礎教育對于居民來說是剛性需求,不論價格高低,這些消費都是必須保證的。目前,由于這類產品供給不足、價格不斷上漲,其消費支出占居民家庭支出的比例越來越高,居民的消費能力被少數產品的高價格所蠶食,城鄉居民只得壓縮其他開支,以更多的儲蓄來保證這些不斷增加的剛性支出。在此情況下,單純的抑制投資、刺激消費,難以起到擴大內需的作用。
“十五”以來,中國財政收入以大大超過GDP增長的速度高速增長。但政府部門作為公共產品的最大生產部門,在財政支出中的公共開支仍然不足。2004年,財政用于經濟建設的支出為28%,用于行政管理方面的支出為19%,但由于社會文教費的開支僅占26%。這使得公共交通、公共教育、公共衛生(包括計劃生育)、公共環境、公共體育、公共文化、公共安全(食品、用水、財產等)、社會保障等投入嚴重不足,公共開支不足導致社會消費條件不完善,抑制了社會投資擴張。因此,擴大公共投資促進內需勢在必行。也就是說,私人物品的供給已相當充分,而公共和準公共物品供給的相對不足,如農村水、電、路等基礎設施配套不足,使農村的一些有支付能力的私人物品的消費需求得不到滿足,抑制了私人物品消費需求的有效擴大,實施擴大公共投資促進內需擴大的政策勢在必行。只有通過擴大公共投資、增加公共物品供給,以此降低公共產品價格,提高居民消費能力,才能真正建立起啟動城鄉消費的長效機制,并可以通過公共投資的擴大,促進對投資品需求的增加,以此消化鋼材、水泥、玻璃等目前部分過剩的產能,促進各行業的協調發展。
但是,要糾正片面發展“高端公共工程”帶動增長的傾向。從實效來看,許多“高端公共工程”不僅耗資巨大,占地多多,在推動投資過熱中扮演了重要角色,而且勞民傷財,效益低下,給財政與金融系統帶來了潛在的風險。在財政用于公共工程投資為一定的情況下,如果用于豪華、氣派的“高端公共工程”的投資越多,意味著用于義務教育、農村交通、衛生防疫、災害控制、社會保障等最急需的、中低端公共工程的投資越少,從而加大公共資源配置的社會不公平。當一些地方政府不惜巨資建設具有“形象工程”、“政績工程”功能的“大學城”時,基層醫務教育的發展資金卻沒有保障,公共教育資源在高校與基礎教育之間、“富校”、“窮校”之間、城市與農村之間的分配差異十分懸殊。這反映了政府部門在公共工程發展的戰略上已經面臨著重大挑戰。在有限的財政資源的約束下,公共資源的配置應當在低水平、廣覆蓋、均等化上下功夫,做到少花錢、多辦事,辦好事。
從擴大公共投資角度來看,有三個切入點。
一是從投資領域來看,必須加快完善公共財政體制建設,調整財政支出結構,削減(或退出競爭性領域的)經濟建設費和壓縮行政管理費支出,保持各級財政,尤其是中央財政在公共支出方面的比重和速度,加大財政對于基礎教育、基本醫療、公共交通、科技、文化、社會保障、生態建設與環境保護等經濟社會發展薄弱環節的公共投入,實現公共投資帶動社會消費的目標。
二是從投資地區來看,要加大農村地區尤其是中西部農村地區的公共投資力度,按照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若干意見》的要求,調整國民收入分配格局,國家財政支出、預算內固定資產投資和信貸投放,要按照存量適度調整、增量重點傾斜的原則,不斷增加對農業和農村的投入,把國家對基礎設施建設投入的重點轉向農村。大力加強農田水利、耕地質量和生態建設,加快鄉村基礎設施建設。重點是農村基本醫療、基礎教育、鄉村道路、人畜清潔飲用水工程、防災減災設施建設和電力、電信基礎設施建設,彌補這些地區消費條件的不足,促進消費環境的改善和消費能力的釋放。
三是從投資的方向來看,要改變偏重開發區經濟類基礎設施建設,忽視城鄉人文類基礎設施投資建設的傾向,改變只抓市政基礎設施建設,而忽視社區經濟、社會基礎建設的片面作法,帶動消費條件的完善。
(作者單位:國家發展改革委投資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