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南陽市內鄉縣總人口64萬人,轄16個鄉鎮289個行政村,其中農業人口54萬人,占84%,是一個典型的山區農業大縣。近年來,隨著中央各項惠農政策和農村綜合改革的不斷深入,農村經濟社會呈現出良好的發展態勢,農業產業結構調整、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等各項事業都取得了較快發展。但是,由于自然條件較差,農業基礎條件薄弱,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總體仍相對滯后,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任務艱巨。廣大農民怎么看?憂什么?盼什么?帶著這些問題,河南省南陽市發展改革委會同內鄉縣有關部門,組成調查組,深入農村基層,進行了專題調研。
一、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農民有“五看”
通過調查,96%以上的農民都知道中央提出的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政策,均表示贊同和全力支持。但是,在農村基層干群的眼中,當前該縣農村經濟社會發展中仍存有五大問題,需要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著力加以解決。
一是農業產業化水平較低。傳統農業比重較大,雖然近年來良種補貼、農機補貼等各項惠農工作力度不斷加大,農業產業結構進行了逐步調整,畜牧、煙葉、林果等支柱產業也取得了較快發展。但因為受技術、資金、市場信息等種種因素的制約,絕大多數農民通過農作物種植和發展養殖所得收入仍然有限,現代農業發展步子緩慢成為制約內鄉縣農村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
二是農民收入來源相對單一。絕大多數農民經濟收入主要是靠天吃飯,依靠種糧收入,僅有少數農民把畜禽養殖、小型農產品加工和商品銷售作為主要收入來源,農民務工收入雖然呈現穩步增長態勢,但所占比重不大。
三是教育文化、醫療等公共服務條件較差。農民受教育難、精神文化生活貧乏、看病難已成為共識。
四是農村生產生活條件較差。40.3%的農民認為交通條件和農田水利基礎設施條件有待進一步改善。
五是農村社會風氣較差。主要存在鋪張浪費、賭博現象嚴重及治安狀況較差的問題。
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農民有四憂
一憂配套資金不能保證,村級負擔變相加重。36.3%的村民表示擔心政府扶持的配套資金不能到位,會采取向農民攤派、集資等形式籌措建設資金,變相加重村級和農民負擔,導致村莊變美、農民變窮的怪現象發生。
二憂不切實際搞規劃,盲目追求高標準建設。29.6%的村民表示擔心政府搞形象工程和面子工程,在新農村建設中盲目搞統一規劃、達標升級,一個模子建到底,一味追求美觀,一旦打造出個成型村,即按統一標準用現場會和觀摩等形式推而廣之。
三憂政府片面引導,發展方向不明。16.9%的農民表示擔心當地政府在引導農民發展新產業和產業結構調整時,不能因地制宜,把握市場脈搏,盲目引導農民發展不適宜本地實際的農產品及其它產業,出現前種后除、前收后扔的人力、財力、物力浪費現象。
四憂只做表面工作,惠農措施落實不到位。18%的農民表示擔心出現只為爭先搞建設、大做表面文章現象。
三、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農民有三盼
一盼政府能夠科學規劃,給農民當好“帶頭人”。33.6%的農民希望政府能夠結合社會發展需求和各地的實際情況,因地制宜,科學規劃,引導農民積極進行產業結構調整,大力發展現代農業和村辦企業,引領農民早日致富。
二盼政府加大政策資金扶持和服務力度,給農民當好“協調人”。41.3%的農民希望政府能全面落實各項惠農政策,擴大農機具購置補貼范圍和農副產品保護價范圍,降低各類農資價格,減輕農民負擔。同時不斷加大對基礎設施建設等各項事業的資金扶持力度,有重點地對村辦企業、種養大戶、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教育醫療衛生設施等進行資金扶持和協調服務,加快新農村建設進度。
三盼政府加大教育培訓力度,給農民當好“施教人”。25.1%的農民希望政府能加大對農民的文化知識、技能知識培訓力度,大力實施“陽光工程”,為農民提供培訓班、知識講座、夜校等多種載體,圍繞農民急需的種植養殖技術、電腦等文化知識開展經常性培訓教育,使農民能夠較好地掌握各種農業勞動技術和外出務工技能,從而培育出更多有文化、有技術、懂經營的新型農民。
四、幾點啟示與建議
一是必須堅持以農民為主體,充分發揮農民主觀能動性。建設新農村的主體是農民,各級政府必須從實際出發,尊重農民的意愿。要通過農民的辛勤勞動和國家的政策支持,明顯改善農村的生產生活條件和整體面貌。要緊緊依靠農民群眾,加大對農民教育培訓力度,全面提高農民自身素質,培養造就更多的新型農民。要堅持政府引導,抓好典型示范,充分調動農民及方方面面的力量,積極投身到農業和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的各個領域,形成新農村建設合力。
二是要把生產發展和農民增收放在首位,千方百計增加農民收入。發展生產是新農村建設的首要任務,提高農民收入是新農村建設的核心所在。就內鄉縣來看,要立足本地資源優勢,以優質小麥、林果、煙葉、生豬、家禽為依托,大力發展品牌農業和特色農業,搞好紅薯、辣椒等農副產品深加工,拉長產業鏈條,增加農產品附加值,增加農民務農收入。同時,要大力發展勞務經濟,加快推進農村富余勞動力有序轉移,加強農民職業和技能培訓,做大做強勞務經濟,盡快形成農民多數務工、少數務農的農村致富就業新格局,較快增加農民經濟收入。
三是要認真搞好村鎮建設,勾畫新農村美好藍圖。村鎮建設是農民生活質量最直觀的展現,要堅持村鎮建設規劃先行,縣里應拿出相應配套資金用于村鎮規劃,邀請專家盡快完成新農村建設詳規,做到科學合理,統籌規劃。同時,全面實行“三改(改電、改水、改廁)二整(整治村容村貌、整治生態環境)一分離(人畜分離)”為主的村莊整治工程,切實改善農民生活居住環境。在村鎮建設中,必須始終堅持“三性”:一是科學性,即要反映地方特色,合理利用資源,保護生態環境;二是超前性,既立足當前,又著眼長遠,規劃一步到位,建設分步實施;三是務實性,即要因地制宜,充分征求農民意見,符合農民意愿,堅決避免工程式和運動式建設,讓農民真正住上舒適實用的房屋。
四是要建立和完善各項惠農體系,為農民提供優質服務。各級政府必須不折不扣地落實黨在農村的農業稅減免、農機具購置補貼等各項惠農政策,逐步建立和完善各項惠農體系。同時,要逐步建立健全農村教育、養老保險、醫療保險等農村新型社會救助和保障體系,使農民老有所養、病有所醫,真正享受到優質的服務。
五是要切實提高農村基層干部素質,加強基層組織建設。要不斷提高農村干部自身素質和管理能力,轉變工作作風,提高工作效率。要著重加強農村基層組織建設,不斷堅持和完善村民自治制度,健全農村基層民主管理制度,不斷增強農民的法制意識、民主意識,提高農民民主管理水平,為新農村建設提供有力保障。
(國家發展改革委農經司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