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訊 “十五”期間,浙江省經貿委積極貫徹落實國家和省政府有關墻體材料改革的政策措施,通過制定政策法規,強化目標管理,推進示范引導,加大監管力度等措施,加快了墻體材料產業結構調整,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十五”期間,累計節約土地15.5萬畝,節能582.8萬噸標煤,利廢達3209.50萬噸。其工作成效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法制建設有新創新。針對墻體材料行業發展現狀,浙江省經貿委先后兩次發布產業政策指導意見,明確了產業投資發展方向,成為全國首家發布墻體材料產業發展指導信息的省份。省級各相關部門相互配合,制定出臺了一批產品規范和技術標準,把政府令提出的要求落實到墻體材料生產和應用環節。各地市政府也先后發布了貫徹實施省政府第171號令的政策措施和實施方案,形成了政策法規、技術標準、實施細則3個層次組成的法規體系。
二、“禁實”“限粘”有突破。從2000年開始,分期分批禁用實心粘土磚,是全國第一個完成國家規定的第一批城市“禁實”任務的省份。此后“禁實”工作擴大至全省城鎮規劃區,是全國第一個在全省城鎮實施“禁實”的省份。
三、新型墻材試點示范有亮點。“十五”期間,浙江在國內率先開展了建筑示范工程、小城鎮試點工程建設,引導和帶動新型墻體材料的開發應用,有效地促進了墻改工作的深入發展。全省建成建筑示范工程504個,實際建筑面積達到1088萬平方米,基本做到每個市有示范建筑,每個縣有試點建筑。同時,建成新型墻體材料生產示范線12條,涉及混凝土砌塊、混凝土磚、加氣混凝土砌塊、頁巖燒結磚等,生產示范線的生產工藝和技術裝備水平處在全國領先位置。
四、產業結構調整有成效。經過努力,墻材產品的生產工藝、技術裝備水平迅速提高,企業初現規模化、集約化。“十五”期間引進的10條新型墻體材料生產線,縮小了國內墻體材料產品生產與世界先進水平的差距。全省新增的563家非粘土墻體材料生產企業中,年生產規模達6000萬塊標磚的磚類產品企業80家,年生產規模15萬立方米的砌塊類產品生產企業13家,年生產規模15萬平方米的板材生產企業71家。全省利用粉煤灰、煤渣、石英砂尾礦、河道淤泥、石屑、脫硫石膏、建筑垃圾等廢棄資源生產的產品約占全部新型墻體材料產品產量的1/4。新增了脫硫石膏條板、紙面石膏板、砂加氣混凝土砌塊、頁巖燒結磚、稻草板等產品。通過有效利用非粘土資源、再生資源和廢棄資源開發生產新型墻體材料,初步形成了利用非粘土原料開發生產的良好勢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