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質教育是面向全體學生的教育,重視學困生的轉化工作,是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的需要,是全面貫徹教育方針,培養德才兼備的高素質勞動者和接班人的需要。如何對他們實施教育轉化呢?下面就學困生的成因談談我個人的幾點認識,以有利于我們做好他們的轉化工作。
什么叫學困生?目前有兩個主流概念。一個叫學習障礙,另一個叫學業不良。本人在從事教育教學的工作實踐中,認為形成“學困生”的原因如下:
1 學習動機問題,導致學習困難
學習動機是直接推動學生進行學習的一種內部動力,是激勵和指引學生進行學習的一種需要。學生的學習受多方面因素的影響,主要有如下兩種情況:第一,為父母和老師學習,這樣的同學大都是在父母和老師的“要求”、“懇求”下才來學習的。第二,為“讀書”而讀書,為“學習”而學習。這部分學生之所以來學習,完全是因為其他同齡人都在學習,所以他們上課時既沒有認真聽講,也并沒有其他什么小動作,總是很“茫然”的樣子,學習起來困難重重。
2 學習策略問題,導致學習困難
學習策略是指學生為了提高學習的效果和教率,有目的有意義地制定的有關學習過程的復雜的方案。學生學習策略不當,如各學科時間分配失當會導致學生學習困難。
3 心理健康問題,導致學習困難
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主要有以下一些表現:
(1)焦慮是由緊張、不安、焦急、憂慮、恐懼交織而成的一種情緒狀態。有些學生由于過分擔心成績不理想,或由于成績不理想導致的父母的責備甚至打罵、老師的批評以及同學的嘲笑,因而隨著考試臨近,常出現緊張不安、憂心忡忡、失眠、難以集中注意力進行正常的學習或考試等,考試后又不能及時松弛下來投入下一輪學習。
(2)抑郁是個人焦慮不能改變或控制時,出現的一種心理壓抑狀態。其主要表現有:消極、悲傷、頹廢,淡漠學習、缺乏自信、自尊心減弱、經常失眠、食欲不振等。這種情緒常常給學生正常的學習形成阻力。
(3)人格缺陷是學生長期形成的適應不良行為模式。其表現是自私自利、無責任心,缺乏對他人的尊重與關心,學習成績好壞無所謂,不肯承認錯誤等。這樣的學生本身對學習不在乎,別人又不愿與之交往而無法得到幫助,結果導致學習的困難。
(4)缺乏良好的意志品質,導致學習困難。隨著學習任務的加重和難點的增多,少數學生心理崩潰,喪失了迎難而上、奮力追趕的決心和勇氣,最后導致學習困難。
4 教育者的教育方法方式導致學習困難
傳統的教育體制和管理模式適應不了素質教育的要求,它固有的弊端和教師家長制的作風,抑制了學生個性的發展和創造力的培養。在教育教學中造成了與學生之間的矛盾沖突,這種師生關系的沖突性,無論對教育者自身的工作,還是對學生的發展,都產生著直接或間接、現時或潛在等不同形式、不同程度的影響。久而久之,有些學生成了學困生。
5 家庭教育導致學習困難
“學困生”家庭有兩類,單親家庭的學生,他們從小就失去了家庭的溫暖,養成了孤僻、任性、貪玩、專橫、說謊、狡辯等壞習慣。隔代家庭,也常常導致學生學習不勤奮,怕艱苦、怕困難、沒規矩等。另外,家庭教育方法不當也可能導致孩子成為學困生。
針對學困生,我們要對癥下藥。
首先是學習目的的教育,通過引導,讓學生產生學習動機。其次是要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習興趣是學習動機的重要心理成分。再次是要給學生提供明確而具體的目標以及達到目標的方法。讓他們通過努力體驗成功的樂趣。
學困生大多心理封閉,性格孤僻,因此教師只有以愛動其心,對他們傾注更多的“愛心”、“誠心”和“耐心”。尊重他們并與其建立融洽的關系,才能使他們對教師的愛與期待有所感觸,從而點燃希望之火。
為了幫助學困生,要經常與家長取得聯系,隨時全方位地了解他們的情況,才有利于對他們進行有的放矢的教育。
總之,在對學困生的教育轉化工作中,教師應了解學生的興趣,愛好和特長,采用靈活、多樣的方式,激發他們的學習動機。因材施教、循序漸進,才能把他們轉化成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所需的合格人才。
(作者單位:黑龍江省大慶市第65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