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過這樣一個故事:一個母親帶孩子到百貨商店,經過玩具部,看見一匹木馬,孩子一躍而上,前搖后擺,再也不肯下來??赡悄抉R不是為了出售,只是商店的一個陳設。店員們叫孩子下來,孩子不聽;母親叫他下來,還是不聽;說帶他吃肯德基,依然不聽,任憑許下什么愿望,總之一個態度,就是不聽。當時形成了一個僵局,最后一個店員說:“百貨商店特聘的兒童心理學家正好在,我們讓他下來想想辦法?”專家從樓上下來,問明原由,輕輕地走到孩子身邊,附耳說了一句話,孩子像觸電一樣,連忙下來,牽著母親的手倉皇離去。事后有人問專家到底說了一句什么話,專家說:“我說的是‘你要是不下馬,我打碎你的腦殼!’”
專家不愧是專家,所實行的方法的確是立竿見影。這也說明一個道理:懲戒是必要的。從孩子的成長角度來看,學校就是社會的縮影,從學校走出來的學生,長大可能成為部長、總理,也有可能淪為罪犯。而在學校階段,就用恰當的懲戒手段讓他們銘記終生,知道哪些界限是不能逾越的,這應該是學校肩負的責任。
但是,應該說,幾乎所有的人都怕被懲罰,要想使學生接受懲罰,就要讓學生真正認識到自己所犯錯誤,明白教師懲罰他是為他自己好。
我曾經在學校里做過這么一個調查;
一個小學生過馬路的時候每次都要闖紅燈,老師苦口婆心的找他談了很多次,結果學生還是要闖紅燈,后來這個老師給了這個學生一巴掌,結果這個學生后來再也沒有闖紅燈。那么在生命與一個巴掌之間你會做如何選擇呢?
A:繼續勸說這個學生,可能沒有什么效果;
B:隨便學生了,不去理他了,那么學生可能會付出生命代價;
C:給他一個巴掌,他不再闖紅燈。
調查下來結果80%左右的學生都選擇了C選項。說明學生若能真正認識到自己所犯的錯誤時,他會接受懲罰的。
蘇聯著名的教育學家馬卡連柯指出:“合理的懲罰制度不僅是合法的,而且是必要的?!毙录悠?、日本、美國的一些州允許適度體罰學生,韓國可以棒打學生,臺灣省可以關學生禁閉。不管是哪一種懲罰制度,它的原則是公平公正,最終目的都是導人向善。學校作為培養人才的地方,應該更加注重培養未來公民的法規法律意識,對違反群體規則后進行適當的懲罰,是促使青少年養成良好社會生活習慣的重要方法。
(作者單位:浙江省杭州小和山高教園區杭州外國語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