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作教學在語文教學中的重要地位不言而喻,而學生對寫作的厭煩心理卻十分普遍。“我為什么要寫作?”學子往往茫然。失去了寫作的動機,自然提不起寫的勁兒來。筆者試圖從當前學生的心理和面臨的現狀人手,結合課堂寫作教學實際,探究中學生寫作的動機,在課堂教學中構建一套操作性較強的三級目標寫作教學體系,以期對當前的中學寫作教學有所幫助。
一、構建寫作的初級目標:為迎合社會的需要而寫作
1 有意識地進行寫作目標教育。使學生明白寫作是立足社會的需要,以此啟發學生的寫作需要,培養學生寫作意愿
首先,學生到底為誰而寫作?現在很多人主張學生應該為自己寫作,為不同的讀者寫作,主張學生要有讀者意識,這很符合學生的寫作心理發展特征。然而,在注定無法逃避的應試教育的背景下,很多時候,學生只能為教師和考試寫作。而我們所能做的只是如何把這兩種寫作目的融合起來,使學生在一定的規范下抒寫自己的性靈,為自己寫作。鑒于此,寫作教學既是一種綜合性教育實踐活動,又是一項技能訓練。因此要根據社會發展對人的需要,從學生寫作心理出發,制定適當的寫作教學計劃,在解除妨礙學生寫作的束縛的同時,提高學生語言表達能力和思維能力,培養學生的主體性人格。只有這樣,才能促進學生寫作能力可持續發展。
其次,寫作是生活的需要,為學生走進社會打下基礎。張志公先生認為:“學習寫作一定要學用得著的東西,管用的東西。寫作有兩大類,一類是應用性的(廣義的,并不是指所謂的‘應用文’),一類是文學性的。第一類是人人都要學、都要用的,但目前的作文教學卻十分忽視。文學性的文章不是人人都需要寫的,但是文學素養,就是對文學的理解能力、欣賞能力、鑒別能力,是人人需要的。
2 把生活實踐和寫作結合起來,使寫作成為學生生活的自覺反映
“生活就如源泉,文章就如溪水,源泉豐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活潑潑的流個不停。”葉圣陶先生針對當時一些人學習寫作只從記誦和模仿人手的弊端,明確指出:“寫作的根源在于自身的生活,脫離生活,寫作就無從談起。”“作文原是生活的一部分呵。我們的生活充實到某程度,自然要說某程度的話,也自然能說某程度的話。”因此,教師要為學生引進生活的活水來滋潤學生干涸的心田,讓學生的脈搏與活生生的豐富多彩的時代生活一起跳動。
在寫作命題時,可以以生活素材為話題。如要求學生對本市的引進人才政策、治理環境的成就、私營企業的發展等發表看法,引導他們關注現實,關注家鄉,用自己的視角、自己的頭腦去思考。
在平時生活中,教師應鼓勵學生參與生活、接近大自然,如參觀活動、集體游戲、班級春游、幫做家務等,充分調動學生的各種感官。實踐證明:當學生一起充滿激情地感受生活時,生活也饋贈給他們寫作的靈感,在他們的內心世界掀起波瀾,那么,寫作的興趣和沖動將自然而然地滋生于學生的內心,寫起文章來也就得心應手,文情并茂。日久天長,學生的寫作能力自然就得以提高了。
二、構建寫作的中級目標:為抒寫性靈而寫作
1 創設情境。為學生抒寫性靈提供契機
寫作教學中,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創設一定的寫作情境,變常規的命題作文為情境作文、競賽作文或論辯作文。實踐證明,只有當學生內心強烈的寫作意愿被調動起來時,學生才會全身心投入到寫作活動中去。
筆者今年剛接教一個班級,一次作文課上,筆者說:“先向同學們道個歉:老師記性不好,同學們的名字和人經常不能對號入座,還望同學們見諒。不過,老師有一個好辦法,希望每個同學都寫一篇作文介紹自己,內容包括姓名的由來,你最顯著的外貌特征、性格愛好,你在班級里的活動等,盡量讓老師看了你的作文后一眼就能認出你。”此話一出,學生興奮異常。寫作意愿一經調動,下筆自然順利流暢,上交的作文果然篇篇精彩,且各具特色。
2 利用生活日記,為學生抒寫性靈提供有效的途徑
中學生正處在心思敏感的青少年時期,他們開始有自己的思想,有不愿與大人分享的秘密,但情感得有宣泄的途徑,照我看來,寫生活日記應該是比較切實可行的方法。所謂生活日記,就是學生自備的日記本,此日記不須交給老師批改,學生可以自由處理:可跟其他同學交流,可獨自欣賞,也可上鎖,成為個人秘密。
我的生活日記寫作訓練法分以下三步進行:
第一、轉化思想,心向往之。希望學生主動并持之以恒地寫日記,先得轉化學生的思想,克服其對作文的恐懼心理。首先要以“純粹屬于個人秘密”的生活日記吸引學生。“作文不用交給老師看”,對這種形式,學生感到新奇有趣,定會躍躍欲試。其次,我用自己的親身經歷告訴學生,青少年時期是人生的黃金季節,把這個季節的燦爛時光記錄下來,長大成人后,還可細細品味,成為一份獨特的精神財富,可謂其樂無窮。嘗試一段時間后,學生定會真正感受到“以我手寫我心”的樂趣。
第二、盡情揮灑,真情流露。生活日記要求學生選擇這一天中印象最深的一景、一物、一人或一事來寫。可敘事,可說明,可議論,也可抒情。少講規矩要求,但求真實,讓學生盡情發揮。另外,在學生的成長過程中,必然會面臨很多的困惑,有些不可言表的心緒便可在日記中盡情宣泄。從這個方面來說,寫日記既提高了學生“以我手寫我心”的能力,又有利于學生的心理健康。
第三、擇優批改,鼓勵上進。每隔一月,要求學生從本月日記中選擇一篇自己最滿意的日記,抄錄下來,交給老師批改。對能寫出真情實感、作文有進步的學生,及時予以表揚,對內容空洞無物者及時指出其存在的缺點,并予以指導。
三、構建寫作的高級目標:為自我實現而寫作
李海林教授指出:“人們學習語文的目的又不僅僅在獲得某種知識和能力,它還是一個文化體驗和文化浸染過程,是一個主體實現的過程。”如何才能通過寫作使學生體驗到自我實現的快樂,這是一個需要長期醞釀、實施的過程。
1 大量閱讀,豐富的知識儲備是自我實現的基礎
閱讀能為學生提供一片尋找自我、發展自我的廣闊天地,在這里,學生可以盡情地獲取各種知識信息和文化滋養,從而保證其個性的健康成長。學生廣收博采,移情化性,培本豐源,逐漸培養對自然與社會、自我與他人以及一切與人的生命價值有關的關懷與仁愛,其人格精神與心智一并豐富和成長,為自我實現式的寫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必須提出的是,教師必須主動介入學生的讀物選擇,幫助學生讀有價值的書,并在閱讀方法上作具體的指導。良性的閱讀不僅有利于語文能力的提高,還有利于學生不斷豐富文學素養,培育健康的審美趣味,增強對真善美的辨識能力。
2 分層評價,為學生的創作提供肥沃的土壤
自我實現是寫作目標的最高境界,一般來說,能達到此目標的學生所占比例甚少。但不可否認的是,中學生中的確有一些很有寫作天賦的高材生,他們的寫作早就超出了“習作”這個境界,進入到了“創作”的層面。對這類文章,我們要抱著珍惜、寬容的態度,而不應用死板的作文評價標準局限學生才氣的流露。2003年高考,一位海南考生寫了一篇題為“最美麗的鳥”的寓言,全文不到200字,但海南閱卷點沒有抓住字數不足來棒殺它,相反,闊卷點充分肯定了考生這種勇氣,肯定他用最精練最形象的文字準確透辟地詮釋了“感情親疏和對事物的認知”之間關系的難能可貴。這是一種令人欣喜的現象,也值得我們深思。既然高考閱卷都可以對學生的創作網開一面,那么,我們在平時的教學中是否也應該鼓勵學生充分展示自己創作的才華,不讓他們的靈感淹沒在寫作的條條框框中呢?
3 創造條件,為創造型學生提供發表的機會
教師可通過網絡、報刊雜志為學生搭建發表作文的平臺。每隔一段時間,選取學生作文中的佳作,刊登在校刊或學校網站上,或由教師代為向報刊雜志等出版單位投稿。這樣,學生作文之后有被承認的感覺,其創作熱情受到保護和激發,并能維持在一定的水平上,從而有效地保障了寫作動力的強勁。
需要指出的是,基于學生的心理發展的個體差異,在實際寫作教學中,上述三級寫作目標只是學生的心理分界線,在教學中并沒有明顯的前后順序。故此,實現三級目標的各種措施均可在具體教學中綜合穿插進行,不能拘泥于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