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健康成長是學校、家庭和社會共同努力的結果,忽略哪一個環節,都會對孩子的發展有很大的影響。而作為第一任教師的家長,由于其身心發展水平及社會生活經驗,總要先于子女,這就決定了在家庭教育中家長對于子女,尤其是青少年兒童的教育更是有著潛移默化的影響。每一個教育工作者都希望通過學校家長的共同努力,使他們在家里成為好孩子,在學校成為好學生,在社會成為好公民,為孩子的健康成長鋪設出道路。所以如何有效地同家長進行溝通就顯得至關重要了。
一、以理解家長對孩子的期待為前提,信任和尊重是與家長溝通的保障
由于獨生子女在我國社會中的特殊地位,對家長而言,有的孩子也許代表著他們美好未來的憧憬和最終的希望,他們可能希望孩子能光宗耀祖,生活得更體面,在社會上能爭取“一席之地”,不致重蹈父輩那種默默無聞或面朝黃土背朝天的生活狀況。當教師和家長談到子女時,教師對孩子的評語可能會觸到家長內心深處。所以教師在和家長的溝通中,要充分理解家長對孩子的期待,把握好語言分寸。
另一方面,由于家長和教師扮演著不同的社會角色,處于不同的社會環境,他們在經歷、經驗、思想水平、知識能力上存在著明顯的差異,這就決定了教師與家長在教育孩子方面具有互補的必要性和可能性。這種經驗、思想和知識的互補,恰恰是雙方自我提高的有利因素。教師與家長談話時,要尊重家長,面帶微笑,不能一見面就告狀,埋怨數落家長,這樣會使家長產生逆反心理,與教師對著干。事實上,一方面,我們能夠從家長身上得到大量信息,也能從家長的厚望中激起從事教育事業的崇高感和責任心;另一方面,很多家長又能從老師身上汲取教育的知識技能,并為教師的師德精神所感動。這樣,教師與家長結成和諧融洽、互相信賴、彼此合作的教育同盟力量,才能共同完成培養孩子成才的重任。
二、了解學生的家庭狀況
了解學生的家庭狀況包括家庭的經濟狀況、家庭成員的政治面貌以及家長的文化、品德修養水平、為人處世的觀點、人生態度、對子女的教育要求等。這對孩子的世界觀、人生觀起著潛移默化的影響。家長素質高、教育方法得當,可以協助教師引導學生健康發展,反之,則起到消極作用,不利于教學工作的順利開展。因此,教師只有了解研究學生的家庭情況,也才能了解家長,充分利用他們身上的教育資源,有針對性地做好家長工作。
教師、家長和學生是一個合作的團體。學生的學習不是獨立建構的,而是在諸多條件下,主要是在與家長和教師、同伴的相互作用過程中建構的-是在特定的文化背景中建構知識、情感和人格。家校互動合作,才能帶給學生最好的教育,也只有充分了解每一位學生的實際情況和家庭狀況,才能具有針對性,因材施教。鑒于此,新學期開學伊始,我們就在班中進行了家庭狀況和家長資源的問卷調查,然后根據學生提供的資料進行匯總。作為教師,我們在以后的各類活動中,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來區別對待,尤其對那些生活困難、單親離異家庭的學生,一定要讓他們感受到集體的溫暖。
三、就事論事,而不針對學生的個性和品格
教師和家長的溝通應以學生的發展或學生中存在的問題就事論事,無須預測性或結論性地評斷學生的個性或品性。如:xx上課說話太多,素質太差xx太害羞,發展潛力不大等。如此談話相信每位家長心里都會增加反感,甚至當面頂撞。一個優秀的教師應會具體地說出學生更需要改進的地方,“李平應該按時到校,爭取獨立在家完成作業”,“湯姆在書寫方面以后應該再認真點”……這種方式會讓家長將注意力轉到孩子未來需要改進的地方,而不是追究過去的錯誤,從而避開了責備和失望,收獲的是希望和指導。
四、有的放矢,找準溝通的切入點
教師與家長的溝通是為了一個共同的目標,那就是教育好孩子。共同的愛使家長和教師的距離拉得很近,使家校的交流更加自然、融洽。教師在與家長交流時,首先要理解、肯定家長良好的出發點,不要使家長有挫敗感,同時要給家長一些幫助,使他們能夠正確運用他們的愛去教育孩子,使孩子的社會性得到健康發展。其次,教師要站在家長的立場上去了解對方,去感受家長的感受、信念和態度,并在一定程度上將這些感受傳遞給對方,家長會感到得到理解和尊重,他們會產生溫暖感和舒暢的滿足感,也很樂意接受你的建議和看法,從而誘發出良好的溝通氛圍。再次,在家長面前評價學生,可以先請家長談學生在校外的表現,而后教師談學生在校內的表現。肯定主流、肯定進步、肯定成績。這樣彼此之間容易達到心理平衡。應該極力避免在與家長的交談過程中,由于學生所出現的問題,產生老師和家長相互責備對方“沒有教育好學生”的心理。
五、形式靈活多變,掌握溝通技巧
隨著通訊手段的發展和提高,除了傳統的一些溝通手段,如口頭溝通、書面溝通、電話溝通、家訪、家長會、家長信箱外,如今在人際溝通過程中,手機短信、網絡電子郵件也在發揮著重要的作用,但在與家長的溝通過程中,究竟運用哪一種方式,教師還要針對具體情況,靈活掌握。
與家長溝通是一門藝術,需要講究方法。在當前家長普遍重視智力開發,忽視社會性教育的情況下,溝通的技巧顯得尤為重要,尤其要注意語言技巧,切忌挫傷家長的自尊心。因為家長都有一個“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思想,“莊稼是別人的好,孩子是自己的好”,在他們心里,自己的孩子是不錯的。假如,我們教師在家長面前盡說學生這不好那也不好,把學生看扁了,會嚴重地挫傷家長的自尊心,畢竟最差的學生也還有他的閃光之處。例如,教師進行家訪,不僅僅因為學生犯了錯誤,而且是因為學生做了好事或有了進步而家訪,這樣,才能使學生獲得真正的進步,也才能使家長真正認識到教師對學生的愛和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