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智力由觀察力、記憶力、注意力、想象力和思維力等五種基本因素構成。其中,觀察力是基礎,記憶力是倉庫,注意力是保證,想象力是翅膀,思維力是核心,這五種因素有機結合,共同構成人類智力的完整體系。如果說小學數學教學重在培養學生的抽象思維力的話,那么小學語文教學自然也就成為培養小學生想象力的主陣地。
在小學語文教材中,古詩教學所占的比重較大。所選作品皆為歷代杰出詩人極具想象力的杰出之作。這些匠心獨具的藝術精品對于培養學生的藝術想象力和發散思維力大有用武之地。然而,在傳統的古詩教學實踐中,習慣于對古詩內容進行過細的理解,而忽視對古詩意境進行體驗。教師們陷于詞句教學,學生們忙于品詞解句,古詩的完美意境在教學中被肢解,即使是略有涉獵,也只是淺嘗輒止,敷衍一二。這種單調的教學模式,不僅讓學生對學習古詩感到索然無味,折斷了孩子在古詩意境中自由想象的翅膀,不利于學生智力的開發和能力的培養。所以,古詩意境教學理應成為古詩教學的重中之重。
借景抒情是意境的基本特征。意境總是以具體物象為依托,離開了客觀事物,詩的意境就無從談起。我們在開展古詩意境教學時,必須緊緊把握住教材中古詩特定的景物,讓學生插上自由想象的翅膀。實踐中,不妨采用如下幾種教學方法進行嘗試。
一、話語描述法
詩歌是一種訴諸視覺的文字藝術,語言的凝煉性和形象性往往留給讀者更多的自由想象空間。詩歌的意境又并非那種讓人一眼就能看穿的自露表白,而是一種“狀難寫之景如在眼前,含不盡之意見于言外”的朦朧境界。于是,教師如何在古詩教學中引導學生將個人體悟到的意境用恰當的話語表達出來,就成了意境教學成敗的關鍵。教師在指導學生充分理解詩歌語言的基礎上,要巧設話題平臺,讓學生抓住詩中特定景物,想象出詩中之景,詩外之意。要計學生先想后說,邊想邊說。想得清楚才能說得明白,想得豐富才能說得精彩。如李白《望天門山》一詩:
天門中斷楚江開,
碧水東流至此回。
兩岸青山相對出,
孤帆一片日邊束。
詩的前兩句寫李白所見到的天門山水雄奇壯觀之勢,后兩句寫詩人行舟楚江時的內心感受。教師要指導學生抓住詩中“斷”、“開”、“回”、“出”等動詞,想象出浩蕩長江之水奔騰澎湃、回旋反復的氣勢,以及兩岸青山相峙而立的壯觀景象。繼而話鋒一轉,提問學生詩人為何能把天門山水寫得如此壯美?自然就能讓學生很快地體悟出李白對祖國山河的贊美之情和樂觀豪邁的寬大情懷。
二、繪圖想象法
詩歌和繪畫有不解之緣,兩者同為一種發散性思維藝術。宋代詩人蘇軾在其《書摩詰藍田煙雨圖中》一文中說:“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明確揭示了“詩畫相通”的主張。小學語文教材中所選詩歌大多景致鮮明,詩境明朗,如杜甫的《絕句》:
兩個黃鸝鳴翠柳,
一行白鷺上青天。
窗含西嶺千秋雪,
門泊東吳萬里船。
不僅屬對工整,更是“詩中有畫”的上乘之作。“黃”、“翠”、“白”、“青”色彩斑斕、春意盎然;“鳴”、“上”、“含”、“泊”動靜結合、錯落有致。詩人憑窗遠眺,思緒邈遠。在意境教學中,我們要鼓勵學生愉快地拿起手中的畫筆,抓住這類詩歌的特定景物,涂鴉出詩歌如畫的意境。繪畫前,教師要指導學生充分理解詩歌內容,在意境想象的基礎上進行,切忌心中無詩,倉促行事;繪畫時,教師要引導學生抓住詩中景物的色彩、光線、形狀、角度展開聯想,既忠實于詩歌原文,又描繪出詩外之意;繪畫后,教師要指導學生進行議畫評畫,亦可進行繪畫比賽,充分調動每位學生的參與積極性,真正做到讓學生在繪畫中體會意境,培養想象力的目的。
三、故事作文法
小學語文教材中,敘事小詩也有不少,如《回鄉偶書》《贈汪倫》《清明》《尋隱者不遇》等,它們雖然并不注重事件的本身鋪敘,只是作為詩人抒情言志的一種特殊手段,但是敘事成分仍然較濃,一般情節完整,敘事方式較為靈活,或直敘、或倒敘、或插敘,娓娓道來,意境感染力較強,對于訓練小學生思維想象力大有裨益。教學中,教師應該把理解詩歌內容和想象故事情節結合起來,調動學生的聯想力,把故事情節以改寫、續寫習作的形式寫成記敘文。這種方法,既讓學生深刻感受到詩歌的意境、情感,又訓練了學生文字表達能力,可謂事半功倍。如教學賈島《尋隱者不遇》:
松下問童子,
言師采藥去。
只在此山中,
云深不知處。
可啟發學生將詩歌改寫成記敘文。
四、媒體演示法
小學生性格活潑好動,注意力不夠穩定,加上其生活閱歷不深,對一些思想內容較為深奧的古詩意境體會起來比較困難。如果古詩教學全憑教師口傳身授,教學效果肯定不佳,現代教學媒體的運用正好彌補了這種不足。如:教山水詩時投影一張風光圖片,教送別詩時播放一段傷感音樂,教農事詩時放映張稼穡影片,為學生創設最佳情境。亦可讓學生上臺操作、演示、解說,鍛煉學生的動口、動手能力。如李紳《憫農·二》:
春種一粒粟,
秋收萬顆子。
四海無閉田,
農夫猶餓死。
詩中先寫四海之內,農作物大面積豐收,后寫農民饑不裹腹,餓死田頭的凄慘景象。為何豐收之后,農民仍然難逃厄運?誰是制造這人間悲劇的罪魁禍首?詩人沒有給出現成的答案,這留給了學生自由想象的懸念。但小學生苦于生活經驗不足,對這一深刻主題可能理解不透。這時,我們可以在學生充分理解詩句意思的基礎上,放一段農民春種秋收的農耕影片,讓學生知道農作物豐收要歷經耕地、播種、管理、收割等過程,感知農民勞作的辛苦。當然,媒體演示教學必須緊緊圍繞意境教學的內容需要,突出教材的重點和難點,以一種最能優化課堂教學效果的方式介入,切忌喧賓奪主。
綜上所述,古詩意境教學是一項極需創意的工作,它以培養學生想象力為目的。許多教師在具體教學實踐中取得了一些有成效的經驗和方法,值得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