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從事基礎教育工作多年,也閱讀了不少教育論著,聆聽過許多教育主管、專家的報告,覺得一些看似絕對正確的教育理念,因為時間、地點、人物、事件本身等關系,已經不具有真正意義上的指導性。
1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
許多人常常喜歡拿這句話“開導”一線教育的教師,認為學生無心學習,原因是老師未能調動學生學習的興趣。這句話本身并不錯,但我們應該明白:學習是一項智力活動,任何活動一旦天天進行,尤其是進行必要重復活動時,枯燥感就會自然而然產生,無可避免,即使是最迷人、最刺激的游戲也有令人厭倦的時候,況且是學習!我還是比較贊同梁實秋的觀點,梁實秋說:“在初學階段,由小學至大學,我們與其倡言趣味,不如偏重紀律。一個合理編列的課程表,猶如一個營養均衡的食譜,里面各個項目都是有益而必需的,不可偏廢,不可再有選擇……總之,我們在求學時代,應該暫且把趣味放在一邊,耐著性子接受教育的紀律,把自己鍛煉成為堅實的材料。”
2 死記硬背不好
有人把傳統教育歸結為三個字:念、背、打,其中“背”大約就是我們今天常常抨擊的死記硬背。傳統教育確實有許多糟粕,這是勿庸置疑的,但在批評傳統教育時,不能把臟水和娃娃一起倒掉了。青少年處在記憶最佳年齡,多背誦一些經典作品,無論對日后從事文科活動或理科活動,都是有百利而無一害。我們閱讀院士楊叔子、楊振寧等人的文章,很難想象沒有少年時代打下的古文功底,下筆會如此流暢,而古文基本上都是在強制下背誦的。尤其是語文學習,經典作品從語言到內容都是最佳范文,寫作技巧就蘊含其中。俗話說,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同樣說明了熟讀背誦產生的閱讀效果。現代作家中,茅盾、錢鐘書、郭沫若都是背誦高手。這些人在文學上取得的巨大成就,離不開超強的記誦能力。說他們所背的東西都是興趣所致,顯然違反事實。
3 懲罰學生是教師無能的表現
作為一個群體,需要一些規章制度來約束個體的行為,以達到整體的和諧。大到一個國家,小到一個班級,都是如此。近年出現一些學生不堪教師的體罰而走極端的事件,引起社會各界的激烈反響。輿論普遍認為:懲罰學生是教師無能的表現。為此,許多地方明令禁止體罰或變相體罰學生,有的地方干脆禁止任何形式的懲罰,甚至批評學生也不能使用尖刻的字眼。這不免有點矯枉過正了。說句公道話,我認為制定這些禁令的初衷是好的,但這將不可避免地導致教師管理的無所適從、束手無策。我認為,沒有威懾力的管理不會收到預期管理效果,而絕不是提倡摧殘青少年身心健康的體罰。
4 不要排名,排名傷害孩子的自尊
在中考和高考制度沒有取消之前,我覺得不要排名近乎是一種掩耳盜鈴、自欺欺人的做法。事實上我們的高中錄取、大學錄取本身就是一種典型的排名,而且是一種非常殘酷的排名,這一點每一個學生都非常清楚,每一位老師和家長也非常清楚,教育主管部門也應該十分明白。如果我們認為目下的中考和高考制度是公平、合理的,我們就不該認為是班級、學校排名傷害了學生的自尊,真正傷害學生自尊的是中考和高考制度。所以,我們目前要做的不是排不排名的問題,而是應該告訴學生如何理性地面對這種社會化的排名。同時,我也覺得:不排名這是一種把社會問題轉嫁給教師的做法。
5 沒有教不好的孩子
這句話在理論上是完全成立的,但必須有一個基本前提:就是這個孩子處于一個未經社會環境污染的原初狀態。試想:一個一向嬌生慣養、被過分溺愛、極端自私的孩子,要想把他(她)培養成勤勞樸實、刻苦奮進、寬宏大量的人,這要付出多少心血和汗水?夾生飯是不易燒熟的。所以,出現教不好的孩子,應該是教育上的正常現象,不該是歸罪教師工作能力的理由。另外,我欣賞這樣一句話:教育不是萬能的,但離開教育是萬萬不能的,教育的門開得越大,監獄的門開得越小。
6 不要對孩子揭露社會的陰暗面
究竟要不要把社會的陰暗面揭露給孩子?目前我們通行的做法是——不要。讓我們來聽聽教育權威的觀點,蘇霍姆林斯基說:“不要引導孩子回避人類生活的陰暗面。要讓孩子知道,我們生活中不盡是歡樂,也有悲傷。要讓孩子心里也有他人的憂患。”要揭露多少生活的陰暗面給孩子看,蘇霍姆林斯基的原則是——“以不讓孩子驚訝”為宜。蘇霍姆林斯基的分寸感非常強烈。在這個問題上,回避和視而不見都于事無補。蘇霍姆林斯基還告訴我們:“教育工作最基本、最主要的不是保護青少年不受壞的影響,而是讓他們對任何壞的、不道德的事物都具有抵抗力。”這真正是一代教育大師的育人胸懷和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