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12月23日,《中國教育報》刊登了華中師范大學楊再隋教授撰寫的《呼喚本色語文》,我認真拜讀,反復琢磨,并深為教授痛心疾首的“呼喚”精神而難于靜心!
4年前我在參加骨干教師國家級培訓時曾聆聽過楊教授的講座《小學語文教學現狀與課程標準》,那時他對語文教學存在的問題如是總結:講的太多、問的過碎、統的太死、管的太緊,歷時4年的課程改革,今天,楊教授再次總結語文教學的問題時,概括為:一虛、二鬧、三雜、四偏,概而言之,語文教學失去了本色。語文教學為何失去了本色?原因何在?作為一名基層教育工作者,我感到主要問題在以下幾方面:
其一沒有把握好課改之度。新課改所倡導的教學理念、方式無疑是針對傳統教學的弊端而提出的。改革應是在傳統基礎上的改進,而不是完全徹底否決。可實際情況如何呢?往往是當批評傳統課堂講的過多、問的過碎、統的太死、管的太緊時,就會出現不講不問、不統不管,致使課堂“虛華不實”、“偏離基本”、“浮于熱鬧”、“雜亂無章”,正如教授所言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就把接受性學習與自主、合作、探究對立了起來;提倡尊重學生,賞識學生,課堂就聽不到批評否定之音,提倡使用教學課件,課件就代替教師的引與導,翻新花樣,充斥課堂。如此從一個極端走向了另一個極端。語文教學焉能不出問題?
其二沒有打造好課改之本。教師是課改成敗之根本,其素質高低直接反映在課堂教學之中。有人曾言:語文教師本身就應是語文。他(她)應以自身的儒雅風范、博學多識、豐厚積淀、精煉語言、優美板書去感染熏陶學生,使學生在獲得語文知識的同時,享受中華文化之精髓,陶醉于讀書之樂中。而現實情況怎樣呢?大多數中小學語文教師語文教學基本功僅僅是普通而已,其教學思想、觀點的形成多半陳舊,改革之中,又多處于被動地位,理解也好,不理解也好,迫于形勢壓力,只好盲從于微觀領域內教學方法技術的變革。語文教學焉能不失根本?
其三沒有形成樸實的教研之風。在推進教學改革的過程中,各基層教研部門、學校紛紛組織優質課、觀摩課等賽講賽聽賽評活動,這對課堂教學的改革無疑是起到了推動的作用。但實際情況又往往出現了另一面:主講教師年齡越來越小,教學內涵功底極不成熟,僅是依賴于教研員的指點套上新的方法走過場、做樣子,導致課堂教學越“賽”越“虛”、越“評”越“鬧”、越“聽”越“浮”,如此這般,語文教學焉能不失真?
其四沒有建立寬松的管理機制。在推進課改實施的過程中,教學管理無疑起著保障作用。目前,學校的情況:一是教學管理仍在沿襲傳統的做法,頻繁的檢查評估直接禁錮著教師的教學研究,二是班額普遍過大,就本人所在的地市,城區小學學生三人擠在一張課桌上,班班人員超百,不僅課堂活動難以開展,也使教師不堪負荷,能保證學生安全,做好常規工作已屬不易,何談加強課堂教學的改革研究,即便有,也多形同虛設,流于形式。語文教學焉能不浮?
我們反思課改的一系列問題,其目的是為了正視問題,解決問題,不是將問題普遍化、擴大化,以致于成為阻礙課改前進的“大問題”。作為一名從事基層教育的教師,我迫切呼喚能有更多的專家、學者,尤其是參與過課改工作的教授們能像楊教授一樣深入到中小學的課堂,深入到基層的學校,尤其是農村的學校中,以慧眼辨識真正要研究要解決的問題,與一線教師一道共同擎起課程改革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