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來源于生活,生活中時時處處存在著數學問題。教學中,如果能密切聯系生活實際,貼近學生生活,尋找生活中的數學素材,將學生熟悉的蘊含著數學知識的生活實例引進課堂,就一定能拉近學生與數學知識之間的距離,從而誘發學生的求知欲望,增強其學習數學的主動性。讓小學數學教學貼近生活的途徑,主要有以下三方面:
一、觀察生活環境,發現數學,激發求知欲
數的認識與計算是不能完全脫離現實生活的,因為數的概念與使用本源于生活。例如:在教學“數數”一課時,我讓學生思考哪些物體的數量可以用“5”表示時,學生剛開始時只是憑空去想,對周圍的生活環境卻“視而不見”,所以回答也是簡簡單單,平平常常,沒有創新,思路狹隘。于是我及時給予點撥,請同學們觀察周圍的事物。結果,同學們的思維閘門一下子就被打開了,有的說:我的衣服上有5個扣子,可以用5表示;我的鉛筆有5支,可以用5表示;我們班墻壁上有5幅畫,可以用5表示;有的說:我們每只手上有5個手指,可以用5表示;還有的說,5個腳趾頭可以用5表示。事實證明,通過觀察周圍的生活環境,學生的發言思路活躍、豐富了。所以在平時的教學中,同樣要不斷地培養學生觀察生活的習慣,這樣孩子們就會對生活中的數學越來越敏感,在熟悉的生活環境中學習數學,孩子們的學習積極性就會提高。
二、創設生活情景,主動學習數學
在教學“購物與數學”這類內容時,我精心設計運用數學的生活情境。老師提出的問題是:要去購物了,你準備買什么物品?怎樣買?于是,一場別開生面的購物方案設計開始了。孩子們興趣盎然,紛紛出謀劃策,計算著錢數。有的單獨購物,有的合作完成。在有趣的活動中體驗著學習的興趣和數學的價值。當購物方案設計在孩子們興奮之中落下帷幕時,老師作了簡單的小結:“同學們,你們去超市購物設計了豐富多彩的方案,老師真為你們驕傲。其實,大家說的、做的、算的都離不開兩個字:“數學!”孩子們這時都理解了數學對日常生活的重要性。數學課就應該如此,多為學生創設問題情境,讓學生在熟悉的生活環境中不知不覺地學習數學,這樣興趣才能被激發,效果才能達最佳。
三、重視“數學樂園”,體驗數學中的生活游戲
在小學低年級新課標數學課本中,編者們煞費苦心,為孩子們設計了各種類型的“數學樂園”。而這些“樂園”恰恰是培養孩子們數學興趣的重要陣地之一,所以作為老師必須對“數學樂園”要有足夠的重視。
在小學一年級上冊中有這樣一個游戲:讓學生按從0~9的順序走出數學迷宮。在生活中孩子們是非常喜歡走迷宮的,但是讓學生在書上走迷宮,好象怎么也提不起興趣來。我于是把游戲場“搬”到了操場的空地上,用彩色粉筆把迷宮畫在了地上。然后問:“同學們,你們想走迷宮嗎?”這個問題剛提出,同學們便歡呼雀躍起來,都爭先恐后地想試一試。同學們的這種表現告訴我,他們的學習興趣被調動起來了。在游戲過程中,我發現有的同學不動腦,走的是別人走過的路,于是我又及時點撥:誰能開辟出新的道路,誰就會成為我們今天的“智多星”。于是學生的思維又被激活了,他們走出了一條又一條新路。
我感到,我們的數學教學只有更貼近學生生活,才能更活躍,更豐富多彩,令學生們興趣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