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學生主動參與學習過程
張煥君
教學中,如何讓學生主動參與學習,是當前教師們最關心的問題之一。
主動參與學習的基礎——濃厚的興趣
興趣是人積極認識事物或參與活動的心理傾向,是一個人獲得知識、發展能力的巨大動力。激發學生的學習欲望,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是學生主動參與學習的基礎。教師應精心設計教學過程,激發興趣。
教學過程一定要為學生主動積極地參與而設計。只有當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與積極性最大限度得到發揮時,教學過程才能優化,教學效益才能提高。為了激發學生的興趣,應盡量讓眼、耳、口、手、腦等各種感官共同參與,使被動學習轉化為主動學習。同時,盡量使學生親歷探究過程,發展興趣。如在教學“年、月、日”時,課前讓每個學生到社會上收集不同年份的年歷卡,然后在課堂上通過看看、數數、分分、比比、想想、議議,一年有幾個月?哪些月是30天?哪些月是31天?二月怎么有時是28天?有時是29天?閏年怎樣確定?……課內沒有教師的灌輸,只有引導,沒有學生的死記硬背,只有分析比較。結果,學生不僅掌握了,“年、月、日”的有關知識,而且積極性很高,有的學生還運用這些知識編出了2005年年歷卡。充分展示出學生強烈的學習愿望。
主動參與學習的保障——和諧的課堂氣氛和心理需要的滿足
良好的課堂氣氛可以有效激發學生的情感和動機,協調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形成強大的活力,對學生的學習起著潛移默化的促進作用,因此,它是學生主動學習的保障。
建立融洽的師生關系有利于形成和諧的課堂氖圍。“親其師”才能“信其道”,“信其道”才能“樂其教”。因此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時刻注意同學生的情感交流,教師的語言、動作、神態要親切,要盡可能地創設民主、寬松的學習氛圍,使學生見其師便想學、愿學、樂學。
而要保證學生主動參與學習的廣度和深度,還要從學生的心理需要出發。例如關注學生分層學習的要求。學生是千差萬別的,他們的基礎有好有差,閱讀、理解、接受能力也有高低之分。但是,每個學生都有渴望成功和被賞識的心理需要。因此,在教學中,要根據學生的認知特點和規律,對不同層次的學生提出不同的要求,使每個學生都能分享到成功的喜悅,引發他們學習的自覺性。又如要關注學生表現自我的需要。小學生都有好表現的心理,他們喜歡在眾人面前展示自己的才能,并希望得到肯定。因此,我們在教學中要恰當地把握評價學生的尺度,即使學生是錯誤的,也不能輕易否定,而應給予他們重新思考的機會,不斷增強他們學習的信心和熱情。
豐富、生動的生活實踐——學生進一步參與的良方
要讓小學生進一步主動參與學習,教師還應根據小學生的生活實際巧妙設計課外思考題,并鼓勵學生在課外、在生活中發現、關注數學問題,主動地探究解決這些問題的一般方法和最佳途徑。例如在組織一次班會之前,請同學們預算一下需要多少費用。先告訴學生現有經費多少,再要求學生調查一下活動所需物品的價格,比如布置教室的彩帶要花多少錢,氣球多少錢一個,買小吃要花多少錢,香瓜子多少錢一斤,西瓜子多少錢一斤,水果糖多少錢一斤……調查后繪制成表格,并要求學生思考探究:根據本班學生人數各種小吃、水果需要購買多少?有多少種購買方案?哪一種方案在不超支的基礎上既能把教室裝扮得最漂亮又能讓同學們吃得最開心?并申明:探究出合理答案的同學可以獎勵一顆智慧星。這樣學生們有的三五成群,作為一組,進行小組合作探究;有的獨自一人在一旁利用紙筆進行個體探究。學生們將各自的探究結果匯報給教師后,教師將較有代表性的方案選出讓學生進行比較,選出最佳的一種或幾種加以表揚獎勵。這樣將課堂知識與現實生活中遇到的數學問題緊密聯系,引導學生對生活中的數學問題進行探究。
實踐證明,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努力激發學生主動參與學習的興趣,營造良好的課堂心理氛圍,組織豐富多彩的實踐活動,能讓學生更愛學、更能學、更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