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中小學教師繼續教育取得了顯著的成效,在普及九年制義務教育和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中作出了歷史性的貢獻。進入新的教育發展時期,作為人力資源開發的重要工程之一的中小學教師繼續教育工作,更富有艱巨性和挑戰性。如何保證繼續教育的質量,是當前教師繼續教育工作的一項重要課題。
構建繼續教育質量保障體系,提高教師繼續教育質量,關鍵落在一線的培訓機構。培訓機構是中小學教師繼續教育組織的主體,也是培訓的直接實施者,其教學組織和管理服務,直接關系到培訓質量,直接關系到中小學教師素質的提高。因而,構建開放高效的教師終身學習體系,首要工作是開展培訓機構評估認定,積極推進教師培訓機構標準化建設。
一、實行評估認定的指導思想
1999年,教育部專門為教師繼續教育工作制定了具有法律效力的行政規章——《中小學教師繼續教育規定》,并對承擔繼續教育的培訓機構提出明確的要求。《2003—2007年教育振興行動計劃》要求制定《教師教育機構資格認定標準》。對承擔教師培養、培訓任務的機構進行鑒定認定,為建立開放的教師教育體系提供質量監督的標準和依據。
教師教育工作要從加強培訓機構建設上著手,把培訓機構能否取得培訓資格提上法定程序。有學者指出,必須制訂教師教育培訓機構的基本條例,這樣既可以規范教師培養的秩序,也可以切實提高教師培養的質量,從而使教師培養走上法制化軌道。在教師進修院校、師范院校和有條件的綜合大學中組織開展中小學教師繼續教育機構評估認定工作。教育部師范司提出了“建立健全教師教育制度,依法研制教師教育機構資格認定和教師教育課程鑒定辦法,建立教師教育質量評估制度”的工作方向。
開展中小學教師繼續教育機構評估認定工作,是中小學教師繼續教育工作持續發展的基礎性建設,旨在充分利用和挖掘教育資源,提高培訓機構主動適應社會需要的能力,增強培訓的吸引力和生命力,逐漸將培訓由政府行為轉化為社會化行為。
二、評估認定的模式建構和實施程序
中小學教師繼續教育機構評估認定需要形成一套高效、實用的認定運行模式。
1 科學設計評估方案的指標體系
根據全國中小學教師繼續教育指導思想、目標和教育部《示范性縣級教師培訓機構評估標準(試行)》,緊扣相關政策法規及文件精神,本著區域內教育實際狀況和長遠規劃兼顧的原則,以組織領導、功能定位、規劃管理、辦學條件、經費投入、師資隊伍、功能績效、特色創新等為總體框架,設計出一套科學的、合理的具有操作性的評估指標體系。
2 多元評估形式并舉的評價模式
評估形式和方法是多元化的。評估信息收集整理上,可運用聽——查——談——察等形式,形成閉環控制系統。聽取培訓機構對辦學總體情況的匯報,查閱有關文件資料,召開培訓學員、授課教師代表參加的座談會,聽取意見-實地考察各項辦學條件和后勤保障設施。科學客觀地分析評估結果,重視形成性評價和發展性評價。對培訓規劃、教學方案、制度實施過程性評價;對學員掌握的知識、技能實施要素性評價。對學員教育理念、創新意識、科研經歷實施成果性評價。
評估過程要堅持三條原則:(1)堅持自評與他評結合的原則,把評估對象的自評放到重要位置上來,充分發揮其主觀積極性。(2)定性評價和定量評價相結合原則,定性評價要準確,定量評價要精確。運用科學評估方法,進行量化與歸納評議,以求彌補單純定性評價帶來的不足。(3)多重評估方式并舉原則,相互印證,以獲取客觀的、準確的評估結果。
3 嚴格規范認定程序的組織模式
評估認定是由教育行政部門組織實施。其組織程序從工作性質和功能上來講應該分成三段,一是政策導向階段,是由教育行政部門提出評估認定工作安排和要求,公布認定指標標準。二是“評估”階段。三是“認定”階段,根據評估結果,由教育行政部門比照要求,對培訓機構進行法定程序的行政許可認定。
在評估結論的基礎上,教育行政部門認定“合格”的培訓機構,取得相應的合法培訓資格,由教育行政部門頒發培訓評估認定證書,明確其職責和承擔培訓任務范圍。認定“不合格”的培訓機構自認定結果公布之日起要認真整改,一定時間內再次提出認定申請。評估認定工作實行開放式,認定具體方案在階段時間內可作發展性的調整,培訓機構認為條件成熟及時向主管部門提出申請,教育行政部門受理后及時組織開展認定。未經評估認定的培訓機構和認定“不合格”的培訓機構,今后規定不得承擔中小學教師繼續教育。
認定工作不是終結性的,而是建立在發展性的基礎之上,對已獲得培訓資格的培訓機構,將隨機進行檢查,繼續對培訓機構進行工作督導,強化對培訓機構的宏觀管理。
三、評估認定的功能
評估認定是一種對培訓機構執行教師繼續教育工作的整體評價,也是間接衡量和評估培訓質量的重要手段。
1 激活培訓競爭機制
現行的教師繼續教育工作一直體現為一種計劃管理體制下的政府行為,這已經難已適應當前市場經濟體制變化和教育自身發展的需要。缺乏競爭,也就缺乏生機和活力。實施評估認定,培訓機構視其為發展的契機和動力,不等不靠,對照標準,加大投入建設,優化整合教育資源,有效地培育競爭辦學機制。漸而使教師繼續教育逐步走出政府統包的窠臼,開始走向社會,為教師繼續教育工作開辟一條新的通途。
2 促進培訓機構建設
評估認定的指標中明確地提出培訓機構各項辦學設施量和質的要求,培訓機構借機創建示范性教師培訓機構,增添教學設施,完善生活服務,優化資源配置,給受訓教師學習提供一個好的環境和條件。
師資隊伍建設是培訓機構提高培訓質效的核心工作。培訓機構積極創造條件,加強授課教師培訓與培養,及時更新知識,增強理論水平和研究能力,引導他們深入實際調研,不斷提高教學實際水平。同時引進人才,優化教師隊伍,聘請專家學者作兼職教師,充分挖掘教育資源,以滿足培訓教學的需要。培訓管理者通過評估認定,其為教師教育服務的責任感與使命感也得到進一步增強。
3 貼近成人教育需求
承擔教師繼續教育的培訓機構是多元化的,除了教師進修院校、教育學院外,一些普通師范院校和綜合性大學也紛紛加盟進來,使教師教育資源得到了合理的配置與利用。但是,培訓中常被忽略的一個重要的問題,就是不能簡單地套用高等教育的模式和方法來開展培訓工作,而必須研究和掌握成人學習獨特的認知規律和成人培訓的基本規律、方法,才能有針對性地開展培訓工作,真正提高培訓實際效果。
評估認定中,培訓機構和培訓教師都積極探討成人學習規律,充分考慮培訓對象使培訓具有針對性。如教學內容、培訓方法、培訓模式等方面都要注入成人學習的因素,進行突破和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