欄目主持人 劉儒德:北京師范大學心理學院教授
土豆在法國曾經被稱為“鬼蘋果”,沒有人愿意種植它。盡管請了一位法國著名的農學家百般勸說,但是,無論怎么引導,農民們就是不愿意引種土豆。最后,他想了一個絕妙的主意。他受國王的特準,在一塊貧瘠的土地上種植土豆,并由一支身著軍禮服、全副武裝的國王衛隊看守。一夜晚,看守衛隊故意撤走。結果,人們受到“禁果”的引誘,每到晚上就來挖土豆,引種到自己的田地里。
禁果分外甜
我們似乎都有這種奇怪的心理:越是得不到的東西,就越想得到;越是不讓知道的東西,就越想知道。土豆在法國的推廣正是巧用了這種心理。這種逆反的心理現象在心理學上叫做禁果效應:理由不充分的禁止反而會激發人們更強烈的探究欲望。“禁果”的說法取自古希臘的傳說:伊甸園中的夏娃被禁止摘食善惡樹上的禁果,然而夏娃卻終于在蛇的誘惑下偷食了禁果,受到了上帝的懲罰。
禁果效應在實驗室中也能體現出來。有人做過這樣一個實驗:茶盤中放著5只往下扣著的不透明的茶杯,孩子對它們根本毫無興趣。實驗者在其中的一個杯子下放一枚糖果,重新扣上,臨走時告訴小孩子:“杯子下放了東西,你千萬不要動!”然后佯裝出去,在外面設法窺視。結果,越是向孩子強調得厲害,孩子越要打開看,有的孩子還要仔細觀察一番,然后再放好。
為什么會出現這種現象呢?因為人人都有一種好奇心,這種好奇心是探究、求知的動力,如果對一件事情不做說明原因的簡單禁止,會使這件事更具有吸引力,自然地,人們會將更多的注意轉移到這件事之上,會有更強烈的探究欲望,結果偷食“禁果”以使心理平衡。
在生活中,禁果效應比比皆是。比如,很多不健康的電影、書籍,學生本來并不知道,知道了也不一定去看,但是教師禁止,反而使他們想看個究竟,一睹為快。學校一味制止早戀問題,使男女性之間很平常的交往涂上一層誘惑的色彩,反而容易造成一些學生早戀。奧斯卡獎越是晚公布,人們越是想知道結果。關公丹鳳眼的來歷的故事會更讓你心有同感。
相傳,一個道士對一個老和尚說,在寺廟后山上閃電雷鳴之后會出現有一個盒子,100天之后你打開盒子,就會有一個改造歷史的人物轉世,他就是關云長,記住,不到100天千萬不能打開盒子。老和尚連連答應。果真,閃電雷鳴過后,在后山上有一個盒子。老和尚把盒子抱回寺廟,每天寸步不離,小心看管。等到九十九天時,老和尚有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要親自下山去辦。他把盒子交給一個小和尚,告訴他:“千萬千萬不能打開。”小和尚說是,老和尚就下山了。
老和尚走后,小和尚就守在盒子旁邊,左看右看仔細觀察,并沒有發現這個盒子有什么特別之處。師傅為什么不讓打開?盒子里面到底是什么呢?小和尚苦思不得其解,等到傍晚時,他終于忍不住了,心想我打開看一眼就合上,師傅不會知道的。打開一看,小和尚就傻了眼,原來,盒子里面是一個剛剛發育成的嬰兒!因為盒子早打開了一會兒,嬰兒的眼睛還沒有完全發育好,本來是雙眼皮的一雙眼睛,現在只長成了細長的單眼皮,這就是關公的丹鳳眼。
巧用禁果
禁果效應告訴我們,不提倡的東西不要明令禁止使其變成禁果,而要通過適當的方式進行疏導和溝通。
上課了,一位老師走進嘰嘰喳喳熱鬧非凡的教室,這時,老師沒有舉出“不準說話”的警告牌。過了一會兒,學生的“自由吶喊”好不容易安靜了下來,老師詭秘地問了一個問題:“剛才一句話沒有說的同學請舉手。”寥寥幾個。老師問:“別的同學都說話,你們不說,是不是感到很委屈?”一個聲音傳來:“那是我們有教養!”全班大笑。“好。就沖你們有教養,我獎勵你們——”老師頓了頓,“一分鐘說話的時間!”這位老師讓學生把自己想說的話,聲情并茂地甚至用肢體語言表達出來,給孩子們創造了一個自由聊天的氛圍,鍛煉了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同時上課期間學生都能安靜聽講了。
有時,為了調動孩子的積極性,還可以專門利用禁果效應。一個孩子學習了一年電子琴,不想彈了,聰明的媽媽就買回一臺高級電子琴放在自己的臥室里,不許孩子碰。孩子急了,“媽媽,電子琴不是給我買的嗎?為什么不讓我彈?”媽媽故意激她:“反正你也學不會,碰它干嗎?”“誰說的!”孩子叫起來“我一學準會。”以后,每當媽媽不在家時,她悄悄偷著彈。
一位老師使用了同樣的方法得到了意想不到的教學效果。在一次上新課前,他故弄玄虛地說:“同學們,我這里有一道題,本想讓你們做一做,可是連我都沒辦法做出來,看來你們就更難了。”好幾個學生請求到:“老師,讓我們看看這道題吧。”老師裝作無可奈何的樣子把題板書在黑板上。全班同學都忙碌起來。不一會兒,一半學生舉起了手。老師拖著長腔問:“怎么樣,不會做吧?”誰知,學生齊聲說:“老師,我們已經做出來了!”幾名學生清晰地說出了算式和解題思路。老師故意裝做甘敗下風的樣子說:“同學們,你們真了不起,比老師還聰明,看來這節新課你們自己肯定自學就會,有沒有信心?”同學們齊聲回答:“有!”學生們興趣盎然,學習的積極性特別高漲。
利用禁果效應還可以改善師生關系。一位后進生和班主任關系緊張,他認為班主任對他有成見,認定班主任那本從不離手的工作手冊上記錄了他的一筆筆“黑帳”。一天,老師故意將工作手冊“忘”在講臺。他很是好奇,就偷看了工作手冊,卻發現老師在手冊里記下了自己許多的閃光點。這個學生大為感動,不但消除了對班主任的誤解,還下定決心改頭換面。一次“禁果”起到了多次談心都無法達到的說教效果。
有一句俄羅斯諺語說:“禁果格外甜”,中國也有一句古詩曰“抽刀斷水水更流。”特別是青少年處在特殊的發育期,好奇心強,逆反心理重,常會出現禁果效應。“禁果效應”啟示我們,不要把不好的東西當成禁果,人為地增加對學生的吸引力;我們也可以積極地利用禁果效應,把學生不喜歡而又有價值的事情人為地變成禁果以提高其吸引力。總之,防止孩子的逆反心理要運用科學教育的方法,讓科學民主的溝通架起代際之間的心靈之橋。
(作者單位:北京師范大學心理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