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學習是我國新一輪課程改革所倡導的一種重要的學習方式,小組合作學習是其基本形式。合作學習不僅是一種個體的學習行為,同時還是一種群體活動行為。合作學習理論本身就是起源于20世紀現代社會心理學的研究。從社會心理學角度有針對性地認識合作學習中的幾種典型的心理效應很有現實理論指導意義,它有利于對合作學習中小組成員的行為與思想的變化形成更清晰地認識,以便采取更有效的措施。
1.從眾效應
從眾效應是指在群體活動中,當個人與多數人的意見和行為不一致時,個人放棄自己的意見和行為,表現出與群體中多數人相一致的意見和行為方式的現象。
促使一個人在合作中產生從眾行為的因素有多種,一般認為有:小組里有較優勢的學生存在;個性特質如智力較低、膽小、顧慮多、意志不堅定、自信心差、過于重視他人并依賴他人者等;小組人數的規模等因素。
毋庸質疑,從眾有利于形成統一的小組意見,合理的小組環境可以促進或潛移默化地使落后的小組成員形成正確的思想與行為。同時,應該指出,在不合理的小組環境里,由于從眾效應表現為趨向學習結論一致,而不一定是學習結論正確;部分學生容易與自信或學習優秀的小組成員的觀點、思維方法形成一致,而忽視自己的觀點、思維方法正確與否,小組合作的結果可能是以虛假的多數形成錯誤的小組結論??梢?,從眾效應容易壓制正確思想的形成,窒息小組成員的獨創精神;合作學習有時有弱化獨立思考的趨勢,個體在群體中容易喪失對自我的控制,失去了個體感,使人“人云亦云”。
我們需要的是具有積極意義的從眾效應,我們反對的是消極的、盲目的從眾效應。首先,合理組建合作學習小組;其次,必須堅持民主集中制,解除小組群體的壓力,建立鼓勵所有成員自由地發揮自己的不同意見的規則,再次,教師一定要注重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習慣,為學生創設思考問題的情境,注意答案的多樣化,擴大學生的思維空間,提高學生的批判能力。
2.社會惰化效應
社會心理學把一個人在群體中工作不如單獨一個人工作時更努力的傾向稱為社會惰化效應。按課前預想,合作學習應有整體大于部分之和的效果,然而在合作學習中,往往能發現小組成員你推我讓,對所分配的任務有太多抱怨,最終不能完成任務,造成整體小于部分效果的社會惰化效應。
造成惰化的原因之一是不公平感。人們常常習慣把自己付出的努力和所得的獎勵與別人(或過去的自己)付出的努力和所得的獎勵進行比較,如果比較的結果證明是公平的,合理的,那么就會心情舒暢地繼續努力工作,如果比較的結果得出相反的結果,就會產生不公平感,影響其積極性的發揮。
原因之二是“責任分散”。所謂責任分散是指在與他人共同工作時,個人有責任感下降,將工作推給別人去做的傾向。產生責任分散的原因是指向群體的責任壓力在群體中分散開來,落到每一個人身上的責任就很少了。因此,個人沒有什么責任壓力,而且互相依賴,所以產生推諉。我們看到,人越多,責任分散得越厲害,個人的責任感越低,而減少人數,會增強責任感。
總之,如果學生認為自己的貢獻無法被衡量時,合作小組的合作效率就會下降。所以為了削弱社會惰化效應,在合作學習中,應該增強學生的公平感,公平、客觀地測量小組的每個成員所完成的任務質量和數量,同時在安排小組合作學習之前,應該使學生明確學習的共同目標,進行明確細致的分工,責任落實到每個小組成員,強化學生的角色意識,增強人們的責任感,嚴格檢查、個別測試驗收和反饋,使學生感到雖然在小組中學習但不能依靠他人,另外還要縮小小組人數的規模,從而避免責任分散。
3.去個性化
去個性化是指個體在群體中可能失去自我認同感和責任感,失去自我控制,行為放肆,表現出單獨時不會做出的行為。這種自我控制能力的下降,往往使得個別學生違規行為增加,責任感普遍淡化,干出平時不會做出的事情。許多研究報告,有些學生(特別是低年級學生)一旦合作學習時就會表現出不同程度的平時并不多出現的異常興奮現象,比如肆意高談闊論,隨便走動、提問等“吵吵鬧鬧”、“亂哄哄”的去個性化現象。導致去個性化的關鍵因素是匿名作用和責任分散,它們會讓有些學生養成說話不負責任、行為較平時張揚的態度。
合作學習情境中的去個性化確實能導致消極作用。比如,課堂小組合作活動中,亂哄哄的討論看似激烈,但對解決問題卻沒有真正的意義;學生們高談闊論,可能會干擾其他小組的正常討論氛圍。但同時應看到去個性化有時也可發揮比較積極的意義,因為從某種程度上理解,去個性化是學生比較自由地、比較投入地參與合作的表現,在這種狀態中學生敢于自由想象、標新立異和創新,使個性獲得發展。
很顯然,個性化現象與合作學習活動能否取得實效性有關,所以如何正確地理解與處理去個性化現象對合作學習十分重要。首先,需要營造一個民主平等、利于合作學習參與者情感交流的比較寬容的學習環境。教師要持理智、寬容、開放的態度,只求言之有理,不強求完全正確,但同時要注意觀察學生的討論情形,可適當介入管理。其次,熱烈但必須有序的小組學習環境的保證。這就要求事先一定搞好統籌安排,令所有小組成員清楚有關的合作規則,明白各自應承擔的責任與義務,做到賞罰明確,才能使合作井然有序,避免許多無謂的紛爭,保持較高的效率及質量。在小組里增設“觀察員”、“檢查員”之類角色,一旦有人偏離主題,馬上予以提醒。再次,討論的時間一次不宜過長。
4.“搭便車效應”
所謂“搭便車效應”,是指在利益群體內,某個成員為了本利益集團的利益所作的努力,集團內所有的人都有可能得益,但其成本則由這個人承擔,這就是搭便車效應。在合作學習中雖然全體小組成員客觀上存在著共同的利益,但是從社會心理學的角度看,卻容易形成“搭便車”的心理預期,個別學生活動時缺乏主動性或干脆袖手旁觀,坐享其成;也有的學生表面上看參與了活動,實際活動中卻沒有發揮應有的作用。
產生“搭便車效應”的原因很多,首先是異質分組客觀上使學生的動機、態度和個性有差異,其次許多學生沒有完成合作技巧的培訓,對于合作學習的評價的“平均主義”,即只看集體成績不考慮個人成績的做法等。
“搭便車效應”的危害非常大,在合作學習過程中,如果更多地強調“合作規則”而忽視小組成員的個人需求,可能會使每個人都希望由別人承擔風險,自己坐享其成,這會抑制小組成員為小組的利益而努力的動力。而且“搭便車”心理可能會削弱整個合作小組的創新能力、凝聚力、積極性等。
心理學研究表明,如果合作小組的規模較小,由于每個小組成員的努力對整個小組都有較大影響,其個人的努力與獎勵的不對稱性相對較小,會使“搭便車效應”明顯減弱;而且縮小規模的另外一個作用就是社會惰化現象會削弱,能夠取得較高的合作效率和成果。所以在合作學習中建議4—6人為一小組,不要把有些大班簡單地分成幾個小組。當然還有許多事情可以做,比如要營造一種愉快的合作學習環境;要明確任務與責任合理分工,隨時觀察學情,監控活動過程,指導合作的技巧,調控學習任務,督促學生完成任務,獎勵機制分配上破除“平均主義”。
(作者單位:浙江省寧??h城關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