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的教育思想要求教育工作者必須從單純注重傳授知識轉變為引導學生學會學習,學會合作,培養學生具有社會責任感和健全人格。英國教育家斯賓塞曾要求教師:“應該引導兒童自己進行探討,給他們講的應盡量少些,而引導他們去發現的應盡量多些。”基于這種思想的指導,近兩年來,作者在語文教學中進行了一些嘗試,取得了較為滿意的效果。
作者除了在教學中采用討論、探究的教學形式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外,還開辟了“佳作賞析”課,即從語文教學課時中每周拿出一兩節課進行“佳作賞析”。這種課型的學習內容由學生搜集、學生選定,上課的方式方法也由學生選擇,課堂的具體操作主要由學生掌控,教師只在必要時給些合理化建議。在賞析過程中教師積極參與學生的互動,密切關注學生的賞析,發現分析不透徹或出現偏差及時點撥即可。
與傳統教學相比,這種課型有三個方面的優勢:
一、學生開辟教學資源,增強了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
課程資源的開發利用對于轉變課程功能和學習方式具有重要意義。它既可以超越狹隘的教育內容,讓師生的生活經驗進入教學過程,還可以改變學生在教學中的地位,從被動的知識接受者轉變成知識的共同構建者,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且學生開辟課程資源的過程就是其自主學習的過程。
學生所選材料進入課堂是有原則的:首先應是學生們喜聞樂見的;二是有助于學生主動學習和諧發展的,三是對學生的身心健康有益的。學生選一篇文章要符合這三個條件需要讀很多書,翻閱很多資料。在這個過程中,學生有的從網上下載,有的從學院圖書館查閱,有的充分利用家中藏書,還有的同學為此訂閱了刊物。這既擴大了學生的知識面,提高了學生的閱讀能力,又使他們的學習興趣大增。
二、學習方式由學生確定,培養其創新意識和合作精神
文章入選后,誰先講、誰后講則由學生討論,并遵守“團結協作,生手優先”的原則。所謂“生手”就是沒講過或講得少的學生。他們如果準備了材料的話就優先講。學生采取的各種新穎的形式教師不干涉,教師則給他們以幫助和鼓勵。如有同學從網上下載材料需要多媒體教室,教師就提前為他們做好準備,有的同學想用配樂的形式,教師便為他們準備好錄音機。在這種教學環境下,同學間合作非常融洽,一個學生進行配樂朗誦,另一個學生為其負責音樂控制,同樣幾個學生分角色朗讀也會配合得天衣無縫。基礎差些的同學分析遇到困難時,會有同學馬上起來幫他一把。同學們除了采用朗誦、分析、討論、探究等形式外,有的還抓住自己選文中的爭論點采用辯論形式。形式的新穎多樣激發了學生的創新意識,使得課堂氣氛活躍,人人樂于參與。學習在此變成了一種愉快享受,課堂成了學生展示才華和智慧的舞臺。
三、內容貼近社會貼近生活,培養了學生的社會責任感
蘇霍姆林斯基說:“只有能夠激發孩子去進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教師要把自己的教育意圖隱蔽在友好的毫無拘束的氛圍之中。”學完《斑羚飛渡》等文后,學生們對動物的處境,對人與動物能否和諧相處等問題的探討意猶未盡,他們找來《狼的另一面》《海豚救人》《珍珠鳥》等文章在賞析課上討論分析狼和海豚的行為,小珍珠鳥與作者親密無間的關系,使同學們深深領悟到:人與動物,人與自然能否和諧相處,人起著決定作用。此時老師因勢利導:“那么我們能做些什么呢?”學生的思維一下子活躍起來了,經過熱烈的討論,當堂起草面向全校師生的倡議書:針對學院內樹多鳥多,有人逮鳥的情況,號召全校師生以實際行動保護動物、保護鳥類,發現有人逮鳥及時制止;面向全校學生發起“爭做環保小衛士”,積極回收廢舊電池的活動。這些活動一直持續到他們畢業離校。
現代教育家葉圣陶先生說過:“教師之主導作用益在于善于引導啟迪,俾學生自奮其力,自致其知,非為教師滔滔講說,學生默默聆聽。”實踐證明,這種課型就是在教師引導下使學生“自奮其力,自致其知”的結果。欣賞課培養了學生的自主學習的能力,并輻射到其他各科;學生的學習主動性也明顯增強;表現在課內學習中,學生參與課堂教學的積極性明顯提高,他們踴躍與老師探討、甚至爭論問題,體會到了探索知識的樂趣。
(作者單位:河北省任丘市渤海石油職業學院子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