欄目主持人 劉儒德:北京師范大學心理學院教授
著名作家馬克·吐溫有一次在教堂里聽牧師演講。最初,他覺得牧師講得很使人感動,就準備捐款,并掏出自己的所有錢。過了十分鐘后,牧師還沒有講完,他有些不耐煩了,決定只捐一些零錢;又過了十分鐘,牧師還沒有講完,他于是決定一分錢也不捐。到牧師終于結(jié)束了長篇的演講開始募捐時,馬克·吐溫由于氣憤,不僅未捐錢,相反,還從盤子里偷了二元錢。
超限效應(yīng)
馬克·吐溫為什么最后會氣憤,不僅沒有捐錢,反而偷錢呢?顯然是因為牧師講的時間太久了!牧師的話無論如何動聽與感人,但如果他一而再、再而三的嘮叨個不停,仿佛一下子要把人的耳朵灌滿似的,再耐心的人也會心生厭煩!這種現(xiàn)象被心理學家稱之為超限效應(yīng)。
在現(xiàn)實生活中我們是不是也犯過如牧師一樣的錯誤呢?當你的孩子無意或者有意犯下一個令你氣憤的錯誤,你是不是批判了一次、兩次之后,還覺得不夠解恨,或者還是懷疑你的孩子是不是記住了你對他的批評、教育,為了確保他/她能夠記住并且以后不再犯同樣的錯誤,于是你又不厭其煩、“不辭辛苦”、“苦口婆心”地為他講解為什么不能這樣做的原因,或者干脆再批評幾次,讓他長長記性!好像只有這樣,你才盡到了做父母的責任!想想,每次當你這么做的時候,孩子的表情是什么樣的?他們是對你的每一個批判、意見都虔誠地接受嗎?
其實,在渾然不覺中,孩子的心理已由最初對自己錯誤行為的內(nèi)疚感發(fā)展到對你一而再再而三的批判的憤怒!他不是憤怒你不該批判他的錯誤,甚至在你前兩次批判時他還曾下定決心以后好好表現(xiàn),讓你不再為他生氣了!然而,當他發(fā)現(xiàn)你根本不相信他能記住你的批判,你對他根本不信任時,他會堅信你根本不是一個和他站在同一戰(zhàn)線上,幫他改進錯誤的人,簡直是一個十足的無法容忍任何錯誤的惡魔!
此外,還有一些家長經(jīng)常盲目地對孩子進行許多大而空的說教,殊不知孩子已經(jīng)“超”熟悉這些“名言警句”,即使認為父母的話“句句是道理”,但由于家長愛之心切,責之心苛,在短時間內(nèi)集中“火力”打“殲滅戰(zhàn)”,造成孩子幼嫩的心靈難以承受,這同時也是廣大青少年在受到父母不恰當?shù)呐u時出現(xiàn)“頂牛”的原因所在。
留點“空白”
作為教師,同樣應(yīng)盡量避免超限效應(yīng)在批評中出現(xiàn)。曾經(jīng)發(fā)生過這樣一件真實的案例:一位教師在考試講評課上反復(fù)批評一個學生,并當著全班學生的面把該生的試卷撕爛了。該生在忍無可忍的情況下用手中的鋼筆戳向老師的臉,使這位老師的臉上留下了永久的印記。因此不管是家長,還是教師都應(yīng)該切記,“學生犯了一次錯,只能批評一次。”千萬不要對同一學生的同一件錯事,重復(fù)同樣的批評。如果一定要再次批評,也千萬不要重復(fù)同樣的方面、同樣的角度、同樣的批評語句,應(yīng)該換個角度進行批評,這樣學生就不會覺得同樣的錯誤一再被“窮追不合”,厭煩心理、反抗心理就會隨之減低。
教育要講究“空白”藝術(shù)。中國繪畫講究“疏可走馬,密不透風。”“疏可走馬”指的就是“布白。”有了“空白,”才能產(chǎn)生美感。家長在平時與孩子的交談中要點到為止,適當?shù)亓酎c“空白,”讓他們自己去思考,去反省。對學生的批評更應(yīng)該點到為止,切不可“窮追不合”,要運用科學民主的方法去建造一架溝通的心靈之橋,如此,才能使成長中的兒女把父母或教師視作自己信得過的良師益友,從而自愿接受教育,使自己的心理健康發(fā)展。
過猶不及
對學生的批評應(yīng)注意“度”,那么對學生的表揚是不是越多越好呢?俄國作家克雷洛夫?qū)戇^一篇著名的寓言叫《杰米揚的湯》。杰米揚是一個十分好客的人。有一天,一個朋友遠道來訪,杰米揚非常高興,親自下廚燒了最拿手的好菜——一大盆鮮美的魚湯來招待。朋友喝了第一碗,感到很滿意。杰米揚勸他喝第二碗。第二碗下肚,朋友有點嫌多了。可杰米揚沒有覺察仍然一個勁地加湯。朋友終于忍無可忍,丟下碗,拂袖而去。在這則故事中,雖然魚湯是好東西,但如果給與的量過多,反而為喝湯者造成心理負擔,以至于感到厭煩。古希臘哲學家德謨克利特說過:“當人過度的時候,最適意的東西也會變成最不適意的東西。”
同樣在教育中對學生的表揚也不能太“廉價”。有這么一個例子,一個學生,上課總是調(diào)皮搗蛋,自己不認真聽講,還影響他人,因此各科老師上課總是批評他。時間長了,批評根本不管用,于是班主任想出一個新方法,讓各科教師對他的批評改為表揚,發(fā)現(xiàn)他有任何的進步或者是“閃光點”,立刻大加贊揚。開始他很受感動,表現(xiàn)也大有改進,可是后來突然有一天,當教師以同樣的方式對他予以表揚時,他卻大為惱火,說“我已經(jīng)進步了,還不夠嗎?”為什么會出現(xiàn)這種情況呢?
原來,聽慣了批評的他,最初聽到表揚時,覺得老師真的是看到了他的優(yōu)點。后來當教師們不斷重復(fù)地對他進行表揚一段時間后,他覺得老師的表揚缺乏誠意,而且其中許多是有意拔高的。由此他便認為,這些教師只不過是在哄自己,名義上表揚,實際上是讓他注意這些方面,有明褒暗貶之意。因此,終于有一天,他再也忍無可忍,表現(xiàn)出了上述的極端行為,也就不足為怪了。
可見,教師在任何方面都應(yīng)注意“度”,如果“過度”就會產(chǎn)生“超限效應(yīng)”,如果不及又達不到既定目的。因此,我們一定要掌握好“火候”、“分寸”、“尺度”。只有這樣,才能“恰到好處”,才能避免“物極必反”、“欲速則不達”的超限效應(yīng)。
認知超載
你是不是有過這樣的經(jīng)驗,在課堂上、或者在聽講座時,如果對某個你還算感興趣的問題,教師宣布“針對這個問題,我們有3點要講”的時候,你會認真地聽,甚至會試圖記下這三點,然而當教師宣布“針對這個問題,我們有10點要講”的時候,你便頓時失去了聽下去的興趣!同樣如果一節(jié)課教師讓你學習十個單詞,你可能還會認真地學習,并試圖掌握,但如果讓你學習50個單詞,恐怕你連試圖記憶的興趣也沒有了。
此外,下課了,老師仍講解再三;周末了,班主任仍津津樂道,此時你是不是有一種想收拾書包,沖出教室的沖動!之所以出現(xiàn)上述這些現(xiàn)象,也是因為超限效應(yīng)的原因。即人接受任務(wù)、信息、刺激時,存在一個主觀的容量,超過這一容量,人就不愿意認真對待這些任務(wù)了。因此,當向?qū)W生或者孩子講述某個知識、道理以及布置作業(yè)時,在時間以及任務(wù)數(shù)量上要注意不要超過學生可接受的限度,否則不僅達不到教育的初衷,而且會適得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