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中有這樣一個故事:古代有位禪師,一天晚上在禪院中散步,發現墻角有一張椅子,心想:這一定是有人不顧寺規,翻墻出去玩了。老禪師搬開椅子,蹲在原處觀察。沒多久,果然有一個小和尚翻墻而入,在黑暗中踩著老禪師的脊背跳進了院子。當他落地時,發現剛才踏的不是椅子,而是自己的“老師”,小和尚頓時驚慌失措。但出乎意料的是,老和尚并沒有厲聲責備他。只是以平靜的語調說,夜深了,快去多穿件衣服。小和尚感激涕零,回去后告訴其他師兄弟,此后,再也沒人出去閑逛了。
這樣的例子在班主任工作中也是很多的。對犯了錯誤的學生,沒有厲聲的訓斥,沒有嘮叨的說教,而學生的心靈卻受到了觸動,學生的行為得到改變,這就是寬容的力量。
班主任是班集體教學活動的組織者和領導者,班主任的工作沒有嚴格、固定的模式和程序,既富有創造性,又有較高的藝術性。只有講究藝術,了解學生,班主任工作才能得心應手,事半功倍。
在以往的班級管理中,我們往往強調“嚴”的一面,“嚴師出高徒”。有的班主任無時無刻不擺著班主任的架子,板著面孔,陰雨綿綿,甚至為一些雞毛蒜皮的事大做文章,對學生進行諷刺、挖苦、體罰或變相體罰學生的現象也時有發生,認為這也是一種“嚴”。殊不知這種“嚴”危害極大,傷害了學生的自尊心,不僅達不到教育的目的,也影響師生關系。
嚴格要求學生是一種愛,但要嚴而有度,在對學生嚴格要求的同時,也要對他們采取寬容的態度。寬容是一種積極、有效、高層次的教育態度,它要求班主任真心愛護自己的教育對象,以充分尊重學生的人格為前提。因為學生畢竟不同于成年人,他們在心理和生理等方面均未成熟,在生活、學習中出現一些失誤和偏差也不足為奇。所以,班主任的寬容從某種意義上講恰是治療學生思想疾病的良方,同時也能縮短師生間的距離,增強思想感情的交流。在學生出現過錯時,班主任應循循善誘,心平氣和地幫助他們認識缺點或錯誤,提高他們辨別是非的能力,切忌與學生計較、跟學生過不去,因為他們畢竟是學生。
寬容不是無能的表現,而是教師人格魅力的體現,是教師充滿愛心的體現。寬容有時比聲色俱厲的“嚴格”更有力量。學生自尊心很強,最怕當眾丟面子。班主任一定要克制自己,當學生同自己頂撞時,用寬容來對待學生,以保護學生的自尊心。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只有教師關心人的尊嚴感,才能使學生通過學習而受到教育。教育的核心就其本質而言,就在于讓兒童始終體驗到自己的尊嚴感。”寬容和批評一樣,無不出于愛的目的。也只有讓學生得到被愛的體驗時,他才能從心里真正接受教育,進而改正不足。
當然,我們對學生的寬容并非姑息遷就和袒護,而是教育學生的一種策略和手段,體現在對學生的教育上,可以給教師處理問題時留有余地。毋庸置疑,作為班主任對學生的嚴格管理是十分必要的,若在批評教育時諷刺、挖苦、奚落甚至侮辱、體罰,這與嚴格要求是格格不入的。懲罰只是教師束手無策的標志,而不是什么嚴格要求。作為班主任,應該在沉著、冷靜上下工夫,決不能因學生有錯就拍案而起,更不可認為他們“無藥可救了”。學生有錯應該批評,但要嚴中有愛,特別要尊重學生的人格。在批評中善于發現和保護他們的積極性,妥善引導,讓其閃光點得到放大的機會,促其朝著自己的興趣方向良性發展。
傾注滿腔熱情,真誠熱愛學生,嚴格要求的同時也來點寬容,這是班主任必不可少的品質。寬嚴適度,才能師生和睦,互相尊重。根植于愛,拿出自己的寬容之心,親切地撫慰那受傷的心靈,使他們認識到自我的價值,振奮精神,健康成長。“潤物細無聲”,誘導的作用遠遠勝過批評、責罵。寬容,班主任工作的法寶。多一些寬容,少一些責罵吧,因為我們的教鞭下有瓦特,冷眼里有牛頓,譏笑中有愛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