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對我國內部審計風險的含義、成因及防范措施進行了論述。
內部審計是現代企業自我監督、自我約束機制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現代企業建立和完善法人治理結構的內在需要。
長期以來,我國內部審計普遍存在審計風險意識淡薄的問題,內部審計工作必然陷入一種被動和無所作為的困境,內部審計工作質量難以得到保證。
一、內部審計風險的含義
內部審計是審計監督體系的有機組成部分,因此,審計理論界所研究的關于審計風險的理論體系同樣適用于內部審計。所謂審計風險,是指審計組織或審計人員在審計過程中由于受某些不確定因素的影響而使審計結論與客觀事實在一定程度上相背離,從而受被審單位及有關負責人指控并遭受某種損失的可能性。
二、內部審計風險產生的原因
(一)內部審計機構的相對獨立性
內部審計機構是單位內部設置機構,在本單位負責人的領導下開展工作,為本單位實現經營目標服務。因此,內部審計的獨立性不如外部審計。在審計過程中,不可避免地受到本單位利益的限制。就內部審計的實質而言,它只是企業的管理手段之一,只是服務于企業管理當局的管理工具,是管理當局主觀意志的體現。鑒于此,企業的內部審計很難站在客觀、公允的立場上對企業的財務狀況做出客觀、公正、合理合法的評價。特別是當面對領導參與或法人違紀時,內部審計往往無能為力。在這種情況下,作為企業的內審部門,如若服從于長官意志,不能對企業的財務進行有效監控,不能做出真實、客觀的評價,聽之任之,出具虛假審計報告,就會埋下巨大的隱患。
(二)內部審計對象的復雜和審計內容的拓展
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建立和完善,企業的改制、重組成為國有企業改革的重要方面,內部審計的對象和內容也日益復雜。內部審計對象逐步發展為企業集團、股份公司和連鎖經營店,企業內部機構層次增加,所進行的交易日趨復雜,被審單位與其某些企業的關系是母子公司關系或聯營公司的關系。同時,由于企業的資產重組,必然涉及到兼并和收購、改制和改組、聯合和剝離及分拆問題,為內部審計對象開拓了新領域。也為內部審計帶來了更多的審計風險。
(三)內部審計方法存在弊端
目前內部審計采用的審計方法是制度基礎審計,這種審計方法的弊端日漸突出,已不能適應當今復雜的經營環境。因為它過分依賴被審計單位內部控制制度的測試,本身就蘊藏著巨大風險。
(四)內部審計所處的外部審計環境不佳
具體表現為:1.法制不健全。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和改革的深入,許多新情況、新問題不斷出現,而目前我國內部審計的依據僅有一部1995年7月發布的《審計署關于內部審計工作的規定》,缺乏統一的內部審計準則,出現明顯的滯后現象。2.審計對象的復雜性和隱蔽性。內部審計事項的復雜性和隱蔽性往往會增加審計難度,使審計人員對事實真相難以做出準確判斷。3.被審計單位內部控制制度較差,會計信息失真,使得內部審計風險大為增加。
(五)內部審計人員的整體素質不高,增加了審計風險
現代內部審計是一項涉及面非常廣泛的專業活動,不僅要求內審人員必須具備豐富的專業知識,包括會計、審計、定量分析、內部控制的檢查和評價、電子數據處理等方面的知識,而且還要求具有豐富的實踐經驗。我國目前的內審人員總體素質偏低,與現代企業制度的要求不相適應,直接影響到內審工作開展的深度和廣度。內審人員普遍缺乏利用信息技術的審計技能,不能適應新形勢的需要。面對當今內審對象的復雜和內容的拓展,內審人員勢單力薄,這將直接導致審計風險的產生。
三、內部審計風險的防范和控制
(一)加強內部審計機構的獨立性
加強審計機構的獨立性,就要加大國有企業機構改革的力度,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結構,使企業的所有權和經營權徹底分開。作為企業的監督機構,審計部門應在公司所有者的代表——董事會或董事會下屬的專門委員會領導之下開展工作,并對其負責,改變現有的受企業經營者領導的狀況,使內部審計部門在不受外界因素干擾的情況下開展工作,確保對審計對象做出客觀公正的審計評價。
(二)采取風險基礎審計方法
風險基礎審計是將審計風險觀念全面應用于審計過程的一種審計模式,它通過對審計風險進行系統地分析和評價來確定審計風險是否可以控制在可以容忍的范圍內。它主要運用分析性復核的方法,不僅對客戶的控制風險進行評價,同時更要對產生風險的各個要素進行分析和評價,以確定實質性測試的范圍和重點,使審計風險與整個審計過程密切聯系起來。
(三)強化風險意識,更新和提高現行內部審計技術,確立以制度遵守性測試為基礎的風險基礎審計
正確認識審計風險是內部審計自身發展的要求,也是市場經濟發展的需要。內審人員要沖破傳統審計思路和方法的束縛,從思想上、觀念上深入理解審計風險,在審計方法上引進目前最先進的以風險為導向的風險基礎審計模式,以風險的分析與控制為出發點,以保證審計質量為前提,統籌運用符合性測試、實質性測試、分析性檢查等方法,綜合各種審計證據,以控制審計風險。
(四)加快有關審計法規制度建設
當前,世界上許多國家對內部審計都有專門的法律規范,國際內部審計師協會也制定有內部審計實務標準等。國家應抓緊制定、頒布內部審計法規和內部審計業務準則,以統一內部審計執業規范,降低審計風險。在中國經濟走向世界的同時,內部審計還要借鑒國外的先進經驗,盡快同國際慣例接軌,謀求長足的發展。
(五)提高內部審計人員素質
內部審計是一項專業性和技術性都很強的工作,為保證工作質量,控制風險,內審部門應保證審計人員具備較高的綜合素質。首先,要建立內審職業準入制度,通過考試、考核等方式,選拔內審人員;其次,加大對內審人員的培訓力度,對審計人員定期進行專業培訓,使其能夠勝任內部審計工作。
(六)建立和完善內部審計質量控制
建立良好的內部運行機制,完善內部質量控制制度,是控制審計風險的有力保障。內部審計質量控制包括全面質量控制和單個項目質量控制。
(七)理順內審管理體制
內審作為單位內設機構,其獨立性是相對的。當前,要充分發揮內審的經濟警察作用,必須進一步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理順國有企業的產權關系及內部治理結構,推進國有企業法人與國家之間委托——受托關系的建設,切實實現國有企業的自主經營、自負盈虧、自我發展、自我約束。在規范法律、稅收、貨幣、財政等經濟運行調節手段的基礎上,培育和發展國家、社會、企業內部、行業管理四位一體的監督體系,理順內部審計所依存的外部環境,提高國有企業管理者對內部審計作用的重要性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