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朵花
“關燈。”在忙亂中
一朵花,頓時凋謝
于是,我也凋謝
在電視機前
屏幕上,光和影
編制著各種事件
我凋謝在椅子里
手在暗處,如兩片草葉
不管眼睛是開是閉
疲勞和幻想,總要吹拂
我的臉,而這一天
就像蜜蜂,離我而去
答《詩歌月刊》問
1.請談談“大展”時的情形。
答:那時我已寫作六、七個年頭,先是小說,后入詩歌。其實在大展前的1985年初,北大未名湖叢書出有一套上下卷的《新詩潮詩集》,比較全面地展示了當時民間實力寫作的樣貌,可惜種種原因今天未能傳世。那時我以筆名“楚茨”在上面發表了早期的代表作品《他和表》、《鋸木聲聲》。到了詩群大展,我則作為“星期五詩群”的成員參展。發有寫作轉折期的代表作品《旅程》、《冬夜咖啡館》、《一朵花》三首。自以為,早期的一些作品到今天還是具有不可重復的活力。
2.你對“大展”怎么看?
答:這次大展在官方刊物一統天下的格局中,把分散在各地的民間寫作力量(民刊集合),一下子呈現在人們的閱讀視野上。其轟動效應是空前的,也代表了朦朧后詩人的整體崛起。
3.20年過去了,你對漢語詩歌的發展怎么看。
答:我在2003年回答“南方都市報”就甲申風暴詩歌大展采訪時說:“詩歌的內容與形式表現等方面,的確是有進展的。詩歌更加生活化,更接近人與事物本身,在藝術上也有更多的新的嘗試。”今天,基本情況仍是這樣。由于網絡影響了人們的寫作和生活,個性化、多樣式的詩歌嘗試,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活躍。新詩人起點比較高,未必都依賴刊物來獲得認可和產生影響,而刊物則有更多的資源以尋找、發現有個性的詩人??傊?,漢語詩歌的發展空間,空前開闊。
4.你的近況。
答:成“坐家”了。一邊為刊物報紙撰稿和料理家庭,一邊寫自己想寫的文字,自得其樂。手上有一本自己喜歡書和一本過日子的書同時在寫。另加每年一定數量的詩歌。自足了。
近作二首
為母親遷墓以手機記詩紀念
2006年5月12日,和父親、妹妹至古田山中為母親開墓撿拾遺骨,火化,并遷福州皇天陵園。今天13日,我們三人和一早趕至墓園的二姨、三姨,為逝去三十年的母親重新入土。昨天在墓場,我經歷了整個過程,無紙筆,以手機短信貯藏方式,記短詩一首紀念。
媽媽的骨頭在烈火中作響
在濃煙中升騰;三十年的土味
在潑灑的柴油上游泳,
而那些劈開的木料唱起灰燼。
掘墓人說:人,就是這一堆骨頭。
現在連骨頭都不是了,我想。
太陽很大,我們流著汗。
奈子樹上結滿了青果。快收成了。
烏黑的頭蓋和白灰的碎骨在
夕陽中閃光。
旁邊的草木仍在竊竊私語。
天,也要暗下來了。
灰燼也涼透了,
搗碎,裝進青石的甕子。
對面山上鳥聲凄涼
蟲子歡唱。
掘墓人繼續用樹枝撥動著骨灰和炭,
把它們分開,我蹲在灰燼前
輕輕說一聲:媽媽
我們回家
雨呀
雨呀,你把整座天都下蹋到地上來了
你看那越漫越高的洪水
多么像窮人的淚
整整一個月
你旁若無人地下著,仿佛一場感冒
喝著雷電的藥片,雨呀
你也快到頭了,當大地無淚的時候
那干燥的憤怒會把夏天
教唆成一群暴徒
而我們的孩子高考去了
然后要離開,雨呀
你將化成一串串孤寂的蟬鳴
雨呀,我們打了幾十年的交道
相愛和爭吵,你一點沒變
那樣纏綿,那樣暴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