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名其妙宣言
世界,莫名其妙;人,莫名其妙;詩,莫名其妙。世界、人、詩,妙在莫名其妙。
“莫名”在其中,“妙”也在其中。藝術因此而眩目,詩歌因此而精深,美學因此而輝煌。
錯位
擺錯一枚棋子
棋盤刮起大風
衣袖覆蓋楚河漢界
竟有片刻的世界大同
昨天呆頭呆腦
擠滿鏡子
少女在鏡子前更衣
竟連胸罩也被扯入鏡中
哲學家光禿禿的頭頂落滿花朵
很高的墻下
孩子突然嚴肅笑容
傘如魚腮在陽光下一張一合
綠肥的芭蕉一晚上就瘦了
巖層里青筋暴漲的樹根
在軋軋拱動……
……詩人在路上打一個長長的哈欠
老婦人在山上發狠地打鐘
東拉西扯憶“大展”
“兩報大展”前,我在北大參加思想文化界的一次學術活動,沒有接到大展寄往成都的約稿。其實在《中國》文學雜志的鄒進兄,及時告知并鼓動我,我也就光桿司令、孤軍深入地以“派”的名義參加了。“派”,是大展的要求。成都那邊,石光華將我編入他的“整體主義”團伙,于是有了我在北京靈機一動的“莫名其妙”,和成都那邊多少有些深謀遠慮的“整體主義”;于是有了大展中我的光桿和整體的雙重“旗籍”。
上個世紀的八十年代,是一個啟蒙和思想解放的時代。它以其轟轟烈烈、摧枯拉朽的胸襟和氣勢,以其懷疑、挑戰、顛覆的人本與文本的雙重覺醒,震撼、撬動了重壓板結的中國歷史/現實傳統和語境,大筆揮寫了中國文化思想史上光彩照人的一頁。未來的歷史將無可爭辯地證明,那個時代雖然曇花一現,猝死于歷史/現實必然、偶然的重門鐵鎖,和隨之而來的物欲狂潮、人心潰敗,但那個時代所擊打的火花卻灼燙、燒穿了沉悶、壓抑而影響深遠,不可磨滅。那是中國文化思想史上繞不過的、空前的黃金時代。
現代詩歌思潮和運動,是那個時代年輕氣盛的新銳先鋒前衛,“兩報大展”也隨之應運出場。它的意義與價值,與當時思想文化解放的意義與價值互相拉動,漲落與共,相互輝映,而構成當時中國社會新曙光的思想人文大景觀。就此而論,孤立地審視、言說那個詩潮和大展,是偏狹、貶低甚至是可疑的。
事隔多年,有各種心態對大展的種種批評、責難甚至攻擊。大展不可避免的某些弊端,也不言而喻地顯而易見。但是,由大展所開出的詩歌新的可能、空間和格局,極大地改寫、刷新了中國新詩的系譜和樣態,深遠地影響甚至養育了大批的后來者,讓世界聽到了中國詩歌嶄新的聲音,其詩學和文學史貢獻,是任何人都斷難消解的。
20年過去了。20年波詭云譎,20年感慨萬端。20年有時萬念俱灰,20年有時欄桿拍遍。20年來,當代中國詩歌越來越多元、個我、世俗、微觀、精致、技術化。我的認同與憂慮,都矛盾復雜地交織在上述表達中。這篇短文不想也不可能對20年來的詩歌,作很具體,確定的表態和評估。但對某些我們時代最優秀的頭腦,所謀劃出的缺血喪魂,貌似炫技高深,實則雜沓混亂、色相皆空的嚇人之作,我不能不深感沮喪甚而憂憤。
說到生活,我需要的真實、簡樸、清醒、平靜。當下詩歌幾乎寫不出新意新樣態,也提不出新問題,與中國和人類文化/文明的本質性涉動和構建,幾乎沒有命運攸關的關系;不少詩歌幾乎就是無所事事,百無聊賴的同義語。因此很抱歉,我把我更多的精力和時間,轉向了社會和思想文化。
近作一首
高處
這低洼的濕地
雜草叢生,蚊蠅成群
池塘殘剩的淺水
像遺棄的破鏡
上演清宮城垛
朗朗夜空,血紅的月亮
幾朵睡眼惺忪的
黃花,在燈籠蘇醒……
拼貼的戲劇
衰敗的美學
編織桃花扇下
新一輪博客版本
經驗論死水
在招喚又一個春天
黃金癱瘓,綠色推進
境遇觀的淘米水
刷出一排排白牙
在超市高潮迭起
霜雪春天開花
夏日的火焰
在圣誕樹結出禁果
據說,池塘正在籌備
篝火晚會。孤單
甚至點不亮一根火柴
冬天來了
我走向高處
高處,山口
只有北風在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