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曰是(截選)
第二章 驅載
……此時誰能吹鼓地谷,投木于盆地中央?誰能找到平地,持尺探井,豎標做屋……此時誰能上下清濁、動靜聚散,立為田地間惟一的扶木?
惟有土德如風,吹氣成息:于是黑陶出土如蓬,紅陶埋水入穴。
一只盛火的泥甕居陰布陽,以背光的底窟倒扣出紫云天空,在地深處測出了五尺大水:于是腥風起于魚叫,東風起于垂靜天琴,蓍風起于雩宮深池一枝移圃而沉的白蒿。
乃喝令大風流行,既淵且湛:于是東有滔風,南有巨風,西有風,北有寒風。
無刃的木劍擱尸樹上,摳出滿巢昆蟲。而一堆同時拱起的經書錯簡之亂也因此而振羽問天:于是四方開裂,?畚符折骨,東北興炎風,東南起熏風,西南盛凄風,西北做厲風。
而中央土風如鼓。手執草環者半睡半臥出洞踏風,扶額而叩:沐焉浴焉,孰可釘鼎永駐,獨司是土?
……于是黃帝筑族而起:遍地是撮土為食的耕具,劃井阡陌,沿渠壘齊……
(以下略)
答《詩歌月刊》問
1.請談談您參加“大展”時的情形。
答:應該是徐敬亞來約的,當時我和宋渠還在沐川。說參加就參加了,沒什么特別的情形。
2.您對“大展”的看法和評價。
答:當時必有和應有的一次詩歌運動,不過更像是一次總結。那之后,很多人(至少是我身邊的人)就從所謂詩壇消失了。
3.20年過去了,您認為漢語詩歌發生了什么樣的變化。
答:因為是在“大展”這個下上文關系中談到“變化”的,所以,只能說詩歌現在更私人化了。不過,似乎也有一些局部的小熱鬧,我不太清楚。
4. 談談你的近況。
答:消失后,一直在出版界混生活。今年開始辦《中國美食地理》雜志。雖酒多詩少,卻不免仍以詩人自居。現居重慶。
近作一首
還鄉記
其一
其實我從來不曾離開,我一直都是鄉下人,鄉村啊
你已用不著拿你的貧窮和美麗來誘拐我。
我想也許你豐收的時候更好看。
其實我有的也不多,數一數吧,就這些
短斤少兩的散碎銀子,可我想用它們
向你買剛下山的苦筍,如果竹林同意;
我要你賣滿坡的菌子給我,如果稀稀落落的太陽
雨同意①;
讓我的娃兒去野店里打二兩小酒吧,如果糧食同
意;
我老了,我還想要小粉子的身體,如果她們的心
同意;
(其實我也想說:我要小粉子的心,如果她們的身
體同意)。
如今這些急切的愿望把我弄得不成人形,
我何不索性就再往下一點,直接變成泥,如果
是泥地就能長出我想要的東西?假如天遂人愿,
我也好自己遷就自己,我也想看一次自己豐收的
樣子。
但有人并不同意,說偉大的國家不打小規模戰
爭,
我想,是不是偉大的鄉村也不發國難財?鄉村啊
我知道這么說的時候,有很多植物
都認為我的脾氣變壞了,因為它們的綠葉子
變黃并且飄零。我估計你對此也有相近的看法,
因為船在疾行,魚在追趕,河水卻凝滯不前;
你的頭上,一只風箏靜止,天空不知飛去了哪里……
我早已活得如此疲賴和塌實,連抬頭的動作都省
去了:
此間和此際,除了我自己,就是你渾身上下的
泥。
① 沐川人把在出太陽時下著的雨稱為太陽雨。只有在這種天氣里,菌子才會大面積生長。
其二
我已經說過了,鄉村,我們從此用不著
拿一場災難來相互吸引。富裕即是多余。
上帝也沒有用第二次在水上散步來嚇唬我。
和你一起,坐在田埂上,與魚腥草的濃香一道
讓周圍的空氣過敏,難道不是要勝過伐木造紙?
發呆可以成為我們下半生的事業,既然
路已經越來越好走,罐頭已經越做越多,我們倆
想要變孬都已經很難。我喝酒,我始終要喝酒,
山色映入眼簾的時候,酒正好過了我的頭。
酒在我的頭頂,滿眼的山色仰望著我頭頂的小
酒,
什么也看不清楚,但你知道這已經夠明白的了。
還要什么來打擾我們的興頭,還有什么能高過我
們的興頭?
既然連天都沒有了,“更高”也就再也沒有了。
只是在以前,雨曾經一直下進我的身體里,把血
液弄稀,
讓我在比“曾經”更早的一些年里顯得清白而淺。
但我并沒由此而走得更輕快,正相反,是輕和慢
讓我一路上感覺不到自己的存在。我白活了多少
年?
如今所有的泥掩埋了我的腳跟,我再次重了起
來,
或者說,我終于活轉了過來,用我的泥腿子
在田埂間跋涉,甚至跌了一個筋斗:一下子看見
了你。
鄉村啊,我總是在最低的地方與你相遇,并且
無計相回避——因為你不只在最低處,還在最角
落里。
其三
你都看到了,我的算術比結繩者的還要簡陋:
幾匹山,幾條河,幾條路,幾個人,沒有天空。
因為天空已蜷成一團,要等到某一天有了一本好
書時
才被幾個看書的人在一些分散的頁面上展開。
第一遭,我們四個,排排坐,吃果果,來翻開這本
書。
黑暗之中,你像一個領座員用手電讓我們對號入
座。
啊,這么多的雞塒,這么多的雞不吭一聲,一齊忍
住了禽流感;
這么多的敞豬兒,這么多的甩菜,這么多的脆臊
面!
過了涼橋,從一個制香的作坊往北,一百多級石
階上
終于看見了光——我們看見的新天空是一張太
大的亮瓦,
雨水還在上面流淌,細而紅的沙線蟲至今還長得
像云彩。
而我們是向你借光的人,并就著光在上面寫一些
閃爍其辭的字。你看我的:小學生的格式,一通篇
都用“如果……”、“因為……”來造句。啊,我想要
得到一個什么樣的結果?答案在你那兒,還是在
風中飄?
我從沒寫過任何一本鄉村之書,只有懷鄉的人
才會寫。我有時更像一個摶泥的匠人,妄想過
在開天辟地之前就預制一個模子,也許就是你貧窮又豐收時的樣子。但這也從沒發生過,因為連盤古也沒有用再造天地這類的地震或泥石流來嚇唬過你。
鄉村啊,只有我來冒犯過你,因為我從來就口無
遮攔,
說“回家并不意味著抵達”。現在就算我們一道
往更早的好時光走,過了天涯都不定居,
此成了彼,彼成了此,我們還是一生都走不回去。
看呀,千百年后,我依然一邊趕路一邊喝酒,
坐在你的雞公車上,首如飛蓬,雞巴高高地翹起!
2004年2月23日,沐川歸來初記,26日重抄于解放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