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自釋
在這塊大陸的邊緣地帶,在兩種制度與兩種文化撞擊的前沿陣地,我們行走著、沉思著。渴望徹底地展示靈魂的真相和我們所賴以生存的文化氛圍,渴望思想與情感的充分對流或正面碰擊。于是我們結隊走向詩。
今天,數以萬計的青年幾乎是以殉道者的姿態加入了中國新詩的探索,一千面旗幟和一萬個口號共同掀起了又一個巨浪。我們從來沒有這么興奮過。然而色彩終將褪盡,聲音將飄散,只留下真正的詩。因此,我們主張是不主張應該寫什么或不應該寫什么以及應該怎么寫或不應該怎么寫。詩人知道他喜歡什么而且最丑陋的道路同樣有可能通往美的殿堂。
我們無意回避或粉飾某些現實。展示民族和歷史抑或深入自我,歌詠幸福和歡樂或哀嘆人類普遍存在的焦慮、孤獨和恐懼等困境,只要是詩意的、藝術的,我們同樣會激動。我們就這樣一步一步走向詩的深處。不反對別人寫什么或怎么寫,甚至不反對別人反對我們寫什么和怎么寫,只是要溫柔地和藝術地。
成員:客人(19歲)、白浪(20歲)、楊程(21歲)、胡蘭蘭(20歲)、胡崗(24歲)、阿克(20歲)、阿毛(18歲)、濫巷(20歲)。
作品結集《邊緣》詩集(1-2期,膠印)、《深大詩歌報》(1-13期,油印)
本世紀不治之癥
呼吸著
在陽光虛偽的光線下
每天生活,我們
矯揉造作
一本正經呼吸著
黃昏是說故事人的尾音
太陽掠過頭頂時
我們假裝呼吸
算是活過一生
油泵一樣
簡單明了
很多張臉湊在一起
研討呼吸的
必要性
無法擺脫
每扇窗戶的窒息
當時間的黑墻
漫上喉嚨
我們呼吸著
無動于衷
答《詩歌月刊》
1.請談談您參加“大展”時的情形。
答:當時我在深圳大學讀書,參加了大學的詩社,被選進“大展”也是過后才得知的。
2.您對“大展”的看法和評價。
答:“大展”對中國現代詩歌的推進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遺憾的是,如今我們能看到幾個真正在詩藝和理論建樹上可達一定深度的詩歌團體呢?也許沉潛的個人寫作永遠是詩歌的真諦所在,而詩歌運動和傳播仍會不斷播散。
3.20年過去了,您認為漢語詩歌發生了什么樣的變化。
答:簡言之,漢語詩歌從20年前的政治或反政治的抒情,進而由于敘述的介入,或戲劇性等多樣化風格的嘗試,也由于所謂“80后”后現代主義的消解,詩歌風格的多元化似已成局面,然內里的深度挖掘仍多有缺失,更多注重外在形式及主題,未從陌生化的原創性入手(哪怕其虛構的標準是傳統格律體,抑或泰西翻譯詩體),或言某些形式過度也僅指思考的平庸性消隕了形式的力量,和詩作為詩個體自律的僭越。
4.談談您的近況。
答:從八十年代集自印詩集《正在寫作的一只手的正反面曝光》(1988年)、《朝圣者》(1990年),注重形而上、較凝重的,時而是對現有程式反叛的語體外,開始漸進到一種較廣闊的形式探索及思考深度。后出有《古岡短詩選》(中英對照,香港銀河出版社2003年出版),曾任美國《一行》詩刊上海地區代理人,現為《零度寫作》詩歌編輯及論壇版主。
尤其是近年來,寫有近千首體式不同風格各異的詩作,從不削弱深度的敘事、戲劇性介入、到對古體詩進行創造性地回溯等等,進一步沉潛于探索現代漢語詩歌的奧秘。這么多年的詩歌寫作,我一直渴望一種純凈的詩體,它能抵御激情、憤怒和修辭癖好的過度鋪張,又可囊括堅實的生存場景,不回避當下性,結實有力,一種渾然天成、瘦硬樸實的句子,同時不乏對終極性生存境遇的洞悉與叩問。
近作二首:
選擇
全在猛然間,發根白了。天上有夜色,
樹梢上方
一枚失血的假幣。
倫理的霧氣沉下,地面模糊
你無需辨認嗎?到哪都是兩只腳的方向
一圈兜下來,我們混沌的血氣。
你憤然出走,一刻鐘熱度的漫游
但困乏有著集體的病,
當下一種,更甚于僥幸的道德。
我看到你身上走出的
不止一個我右側的影子,它撈起
酒精中我們的樂園,
我們美的邪惡化身。
難道你還不覺得,成人的重量壓扁了
一個孩童的哭泣,
哪一張不從空氣中絞起他人的痛?
我們該怎么辦,
固執地從兩旁的左右臉出發,
他們的反方向卻撕裂了我們。
在原先地點,足下是空的地殼
上和下原本都是平鋪的維度。
黑暗封剎千年的心,
阻礙了情感的人口遷移,新生兒的啼哭。
可我們理由的背面,搏動的心肌
他可能還原他的成長裂縫嗎?
一個私自分成兩半的他人,困愁的婚姻史
我們拿什么來評判,
我們自身月亮中的圓缺?而不傷及
平等交換的占有欲,
我們一半體內的社會成品,總有嬰兒在哭。
屋檐下
細的根繩,它斷時懸住
像他以往,街巷那么多,腿及人煙在
屋前或瓦后探頭。
老虎窗一扇,三角返著光,停了的云
留半刻時日,半晌
舊人頭沒了,在晾衣的,竹篙向上,
少女胖成一圈,下崗的,還在老。
事實好似躲角外,一屋檐
人面依舊往下,沿著銹跡滴,或落下的黏回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