誤會
伸手
伸一樣的黃色米老鼠手套
空中的兩只鳥突然相撞
默默對視
滿屋子羽毛飛得無聲無息
茶水尷尬地一動不動
茶杯毫無表情地透明了
你我的關系
客人們僵死在最初的幾秒鐘里
不知誰把煙灰缸貼近嘴唇
像冰凍活藏的魚一條條醒來
空氣重新顫動
我和你握了握手
談起多年以后的往事
答《詩歌月刊》問
86年大展是一次比較集中的民間詩歌流派的檢閱,但是僅此而已,并沒有為中國詩歌指出方向。
20多年來,作為母語的漢語詩歌實際上是萎縮了,詩歌越來越變得沒有影響力了,詩歌被打敗了。但是這只是一種現象而已,實際上,詩歌沒有適應這種變化,沒有找到這個時代的恰當位置。
我的簡單情況如下:
原名李冰,祖籍江西婺源,1961年11月出生于上海。
1970年代末就讀上海摩托車廠技校時開始現代詩歌及文學創作。
1980年代初,與中學同學孟浪、郁郁一起創辦民間詩刊《MN》。同時開始創作話劇《最后的晚餐》。
1983年考入上海大學文學院,在校期間創作了近百首詩以及小說、劇本和散文。輕型獨幕話劇《星期五晚上的雨》發表于1986年的《劇作家》雜志上;1985年自編、自導話劇《我們在一九六一年出生》在學校禮堂公演。散文、游記多發表于1986年的《演講與社交》雜志,幾十首詩作散發于國內各類詩刊。
1987年大學畢業后分配至上海工程技術大學,自編詩集《門敲李冰》百余冊分送詩友。
1988年底,與詩人默默、白夜一起創辦《中國詩歌報》。
1989年11月,由于某種可以理解的原因被迫離開上海工程技術大學并赴海南島打工,由此漸入商道,期間鮮有創作。
2004年初重新開始詩的寫作。
補充一點當時大展的情況,是關于收還是不收撒嬌派以及京不特的撒嬌宣言。當時我送孟浪回深圳,在車站我們有過爭論。孟浪認為撒嬌不能代表一種詩歌的流派,不能上《大展》,我則以為大展就是為了提供當前民間詩歌的全景;何況那么多的流派你不能說哪一種流派可以稱做“代表”。1990年在深圳和老徐(敬亞)也提及這個問題,老徐對《撒嬌》包括上海當時一個人的流派(叫什么忘記了,代表是吳非)都比較感興趣。我想可能是老徐的堅持,大展最終介紹了這兩個流派。
近作二首
聚會
中年之后我們習慣了聚會
年輕時代的閃亮記憶
變得散漫而脆弱
曾經的激情往事
如今,可以放在你我之間的餐桌上
當作一道甜品
被善良又不懷好意地品嘗
我們是不是老了
那些自比月亮的少女
已擠身母親的行列
她們交換著孩子們崇拜的偶像
神情迷人而安詳
還有將國家和道義擔在肩上的粉刺少年
如今,官居副處腰圍漸粗
左手中華右手和酒的
追述第六十一支黃段
我們肯定老了
老的只能將往事遺忘
老的只能將孩子的未來
當作自己的未來
老的象一群冰凍的魚
只有聚會才能被解凍
在夜和雨的簇擁下
我們分手
各自的十一位數字得小心珍藏
下一次的聚會不要遺忘
我們老了而且越來越老
因為恐懼時光飛逝
我們選擇聚會強作挽留
因為年輕需要證明
我們成了每個人青春的人質
莫干山
莫干山就是一座山
守著丘陵和平原的邊界
站直了有七百米
存活了有兩千年
莫干山盛產毛竹
竹筍很嫩,吃了就想起環保
莫干山山澗的小徑很美
每一條都通向野豬的家
文明以后
瀝青公路還有汽車
逼它們逃往人類的餐桌
莫干山就是一座山
莫大仙爬上山看時
濃霧繞蒼竹
細雨鎖青鳥
他不忍下山
命女兒女婿就地駐扎
成全了雌雄雙劍
飽餐了竹筍和野豬肉的古人
用一泓劍池和整座山追憶他們
現代人則用高額門票出賣他們
莫干山就是一座山
居住于斯
肌膚滑爽味蕾開放
異國傳教士不忘在此布道
本土大人物匆匆在此公干
無意追隨他們的足跡
就是看看他們的公館
摸摸他們睡過的床
有人在歷史的腳邊想象
莫干山就是一座山
離開城市很遠的一座山
坐擁期間
纖細的文明手指
可以觸摸遠古的山體
這一瞬間
祖先的問候在我指尖傳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