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江蘇中部的南通市,當地正在推行的“集中居住”打亂了72歲老人仇林的生活。8月底,他所在的港閘區唐閘街道尖溝頭村九組,自來水被切斷。接著,照明電路被剪斷。半夜,窗外竟然響起了鞭炮聲。
這一切,只是因為當地政府要在此地建設占地4000多畝的“都市產業園”,而他和鄰居們拒絕在房屋拆遷協議書上簽字。“每天傍晚總有三四個人坐在家門口,不出示任何文件,只說是政府派來的。村邊的耕地和全村的宅基地已經收歸國有,我們的房子必須拆遷,然后集中住到過渡房里。”仇林對《財經》記者說。
據尖溝頭村民反映,這些人既沒有征地批準文件,也沒有拆遷許可證,更不公開其所在的單位和姓名,只是讓農民在拆遷協議上簽字,然后立即拆遷。記者看到,該村農民房屋大多已被拆除,斷垣殘壁觸目可見。
記者在現場采訪時,正好見到這些“陌生人”坐在農民的家門口。面對記者的詢問,其中一個被村民指認為拆遷公司的人聲稱:“我有權不回答你的問題。”
由于農民集中居住小區還沒有最后建成,諸多已經被迫拆遷的農民只能住進當地政府的“過渡房”。這是一個封閉的大院,四周用水泥墻圍起,圍墻內有十幾排簡易的磚瓦房。
記者看到,這些簡易房住滿了拆遷戶,基本上是一家一大間,房內堆滿了家具和雜物,看上去更像倉庫。農民都氣憤地稱之為“集中營”。有的農民甚至已經在這里生活了近兩年。
像仇林老人這樣的遭遇,在南通市農村并非特例。隨著當地“工業集中區”的強勢推進,一片片平整的稻田被吞噬,一個個自然村在消失。失去了耕地和家園的農民大多搬進了“過渡房”或政府統一建設的“安置房”。
據記者了解,這些被強制拆遷的農民,都沒有得到現金補償,拿到的只是由“南通市港閘區財政局”擔保的“區城市建設開發總公司”的一紙拆遷補償協議。所有的補償費用必須等到購買農民小區安置房時才能結算。
在南通市港閘區最早的農民集中居住區——隆興小區,56歲農民趙美蘭正坐在車庫門口曬太陽。她家原住在5公里外的閘西鄉建設村,當時有0.4畝宅基地、200平方米的房屋。
兩年前,趙家的房屋被拆除,宅基地使用證被收回。去年10月,趙美蘭一家遷入隆興小區,政府補償給她的新房只有94平方米。
隆興小區的房屋大多是六層公寓樓。一層是車庫,二層以上住人。趙美蘭的公寓樓后面,又有14棟農民公寓樓已經建成,正在進行最后的裝修。“現在一家四口人,土地全被征用,宅基地也沒有了。我每月170元征地保養金,還不夠生活費。”趙美蘭告訴《財經》記者。
這些農民告訴記者,隆興小區所用土地原來全是農民的耕地,并未辦理農地征用手續。農民遷入小區后,不能依法辦理國有土地使用權證,只有港閘區房管局頒發的“村鎮房屋所有權證”,房屋也不能入市交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