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烏拉圭回合達成的《紡織品與服裝協議》,從2005年1月1日起,控制世界紡織品貿易40多年的配額制度劃上句號。世貿組織成員間的紡織品出口配額全部取消,標志著全球紡織業進入紡織品貿易一體化。在中國加入WTO之初,世貿成員專門針對中國設置了限制措施,規定在2008年12月31日之前,進口成員可以對造成所謂“市場擾亂”的原產于中國的紡織品服裝采取臨時數量限制。因此,2005年1月1日至2008年12月31日,被稱為中國紡織品出口的“配額時代”。進入“后配額時代”,雖然配額不再是主要限制手段,但針對中國的各種貿易保護會有增無減,這對于世界最大的羊絨生產基地——內蒙古來說,既迎來了一次發展機遇,又面臨著挑戰。如何應對配額取消后世界羊絨市場的激烈競爭和一體化后新的貿易保護形式,發揮羊絨業的競爭優勢,提高其外貿競爭力,是內蒙古對外貿易發展的重要課題。
一、一體化后內蒙古羊絨業的比較優勢將進一步得到彰顯
(一)傳統的山羊絨資源優勢和勞動力資源成本優勢將進一步穩定內蒙古羊絨業在國際市場的競爭地位
貿易一體化后,紡織產品出口不再受配額的限制,國際羊絨貿易門檻降低,國內羊絨產品生產、出口企業爭相擴大出口,搶占國際市場。世界羊絨產業向中國轉移的勢頭繼續上升,內蒙古將被世界羊絨產業看為主要的發展對象,羊絨業的市場競爭將進一步加劇。但內蒙古作為世界最大的優質山羊絨產區,其山羊絨資源優勢及勞動力成本優勢帶動的產業優勢使其在國際市場的地位不容動搖。世界羊絨年產量約為1.4~1.5萬噸,中國羊絨年產量約為1萬噸,占世界總產量的70%左右,內蒙古羊絨年產量約為5000噸,占中國羊絨年產量的50%左右,年加工能力達2.3萬噸。資料顯示,2005年內蒙古羊絨產量達6500噸,比上年增長了14.9%,比“九五”末增長了70.4%,羊絨產量占世界1/3的地位進一步穩固。羊絨業屬于勞動密集型產業,勞動力資源的成本優勢仍然是內蒙古羊絨業國際貿易競爭優勢的基石。盡管近幾年伴隨內蒙古經濟的快速發展,人均工資水平增長較快,但作為西部欠發達地區,仍低于全國平均水平,而我國的勞動力成本又遠遠低于世界平均水平。2004年,我區人均年工資為1,3324元,低于全國5.32%。羊絨資源優勢和勞動力成本優勢帶動了區內羊絨產業優勢的形成。目前,羊絨加工能力達2.3萬噸,全區銷售收入百萬元以上的羊絨加工企業已有58家,其中,銷售收入在1億元以上的企業8家,并擁有鄂爾多斯、鹿王、維信、東達、兆君等知名品牌。盡管2005年美國、歐盟等國相繼對我國紡織品出口采取了臨時數量設限等貿易保護措施,但羊絨作為稀缺的天然動物纖維,產品出口并未受到太大影響。鄂爾多斯集團去年承接國外訂單大約440多萬件,鹿王出口羊絨衫340萬件,在境外生產197萬件,且單價比上年有所提高。
(二)品牌、技術和客戶資源優勢將成為提升內蒙古羊絨產業外貿競爭力的新的因素
內蒙古羊絨行業經過20多年的發展,已形成了完整的產業鏈,并擁有“鄂爾多斯”“鹿王”“兆君”等名牌大企業為龍頭的羊絨出口創匯企業,羊絨產品出口日本、美國、意大利、英國等40多個國家和地區。為應對一體化后激烈的市場競爭,內蒙古羊絨企業將品牌經營作為主攻方向,加大了技術進步和產品研發的步伐。2002年12月,科技部、內蒙古科技廳及鄂爾多斯羊絨集團三方投資6100萬元,建立了國家羊絨制品工程技術研究中心,該中心著眼于羊絨制品基礎材料、羊絨紡織新技術等領域的研究,并在羊絨制品抗靜電、機洗、抗菌、納米防污等功能材料研制及印花、混紡等紡織新技術上獲得突破。2005年,僅巴彥淖爾市紡織企業就對11個項目進行了技術改造。通過采用新工藝、新技術、新設備、開發出功能性、替代原料混紡產品等高檔次、附加值高的新產品,增強了產品競爭力。作為我區羊絨行業的領軍企業,鄂爾多斯羊絨集團已發展成為當今世界規模最大的羊絨企業,羊絨制品年產銷能力達1000萬件以上,分別占中國的40%和世界的30%,每年40%的產品用于出口。“鄂爾多斯”品牌價值達56.83億元,是我國絨紡業的第一枚馳名商標,其技術裝備、新產品的開發和新技術的應用都已達到世界領先水平。截至2006年3月,集團共申請專利68項,陸續推出了“納米”羊絨衫、抗靜電極品羊絨衫等高附加值的產品,集團在產品質量上始終堅持國際標準,已通過了ISO9001質量管理體系和ISO14001環境管理體系認證,并在洛杉磯、東京、倫敦、莫斯科、香港、科隆、米蘭設立了國際銷售公司和直銷店,樹立了“鄂爾多斯”國際品牌的形象。
事實表明,一體化的到來推動了我區羊絨企業品牌經營、技術創新和產品升級的進程。同時也說明,除擁有品質最優的羊絨資源外,內蒙古羊絨業還擁有國際級先進的生產設備,不斷成熟的技術隊伍、熟練的工人隊伍以及相對穩定的國內外客戶群體,這些都將成為提升內蒙古羊絨業對外貿易競爭力的新因素。
二、一體化后內蒙古羊絨業對外貿易發展面臨的挑戰
(一)貿易壁壘、貿易摩擦和貿易保護措施是妨礙內蒙古羊絨產業比較優勢發揮的主要因素
全球紡織品貿易一體化后,長期享有配額體制下壟斷利益的歐美國家,為了持有特權維護他們的利益,將會再次提出“中國威脅論”,新的貿易壁壘,貿易摩擦將會時隱時現,時緊時松。2005年6月11日和2005年11月8日中歐、中美相繼就歐盟和美國對中國部分紡織品進口設限簽署了紡織品備忘錄,對中國部分紡織品出口數量達成限制協定。這充分證明了一體化后,內蒙古羊絨產業對外貿易的發展不會一帆風順。此外,以防止破壞生態環境和人類健康為由而直接或間接采取限制、甚至禁止貿易為內容的法律、法規、政策與措施等“綠色壁壘”也可能成為貿易保護主義者的武器,成為另一種非關稅壁壘。
(二)羊絨業的行業升級、產品出口方式的改變和國際營銷能力的提高勢在必行
從內蒙古羊絨業的整體技術水平看,盡管羊絨骨干企業始終重視技術進步和產品的研發和創新,但由于羊絨業的低水平重復建設,使內蒙古羊絨業的整體技術水平相對落后,在羊絨產品的深加工、精加工以及產品的研發和創新上與發達國家相比還有很大差距。產品的技術含量、附加值低,再加上羊絨業低水平重復建設造成的產能過剩和產品結構雷同,使羊絨出口企業在出口增長方式上不得不采取數量增長的方式,在競爭策略上競相采取低價策略,惡性競爭日益加劇。大多數羊絨企業陷入數量增長和低價競爭的惡性循環中,從而使羊絨產品在國際市場的價格難以體現“軟黃金”的身價,利潤空間越來越小,對外貿易的持續競爭能力受到了嚴峻的挑戰。
從羊絨產品的國際營銷能力看,在內蒙古羊絨產品的出口貿易中,自主品牌僅占2%,大多數羊絨企業缺乏自主品牌的營銷能力,出口是使用外方品牌的加工貿易或以貼牌為主的訂單貿易。這種方式的弊端是:首先,從產品價值鏈來看,在開發、生產、銷售、服務等環節中,以生產環節的利潤最低,訂單雖然很大,但是利潤卻很薄。近幾年,羊絨國際紡織品市場的貿易是企業通過跨國零售集團直接進入國際零售市場。跨國零售集團通過全球性的市場營銷,大量進口中國的羊絨制品,訂單一般數量很大,但單價往往壓的很低,羊絨制品出口價格與國際市場價格差距很大,僅僅是國外羊絨制品價格的1/4左右。其次,貼牌只注重加工環節,不利于產品的研發和技術創新,也忽視了自有品牌的創建和維護,從而使內蒙古羊絨企業在國際市場競爭中處于不利地位。
三、內蒙古羊絨業對外貿易持續發展的對策
面對一體化后激烈的市場競爭和可能出現的貿易壁壘,內蒙古羊絨企業必須以品牌營銷為核心,加大技術進步和產品研發的力度,把創建自主品牌、提高產品的技術含量和附加值、實現產業升級作為增強產品核心競爭力的重要措施,提高羊絨業對外貿易的競爭力,促進內蒙古羊絨業對外貿易的可持續發展。
(一)優化行業競爭環境,確立羊絨產品的高檔品牌定位
羊絨資源的稀缺性決定了羊絨產品的品牌定位是高檔。內蒙古羊絨業的低水平重復建設,導致了羊絨業加工能力過剩,在羊絨出口市場上,企業競相壓價而陷入低價競爭的惡性循環中,作為世界最大的優質山羊絨產地,內蒙古羊絨產品的“軟黃金”身價得不到國際市場的認可。長期的低價出口不僅扭曲了羊絨產品的高檔消費品形象,也使外國消費者對“中國制造”形成了檔次低、質量差的刻板印象,最終導致內蒙古羊絨業的資源、產品比較優勢無法轉化為競爭優勢。因此,要確立我區羊絨產品的高檔消費品形象,必須優化羊絨行業的競爭環境,通過產業鏈的整合使羊絨企業能夠按照自身的比較優勢分布在產業鏈的不同部位,促進產品結構的調整,使羊絨業真正成為我區的優勢產業群,提高羊絨業的國際貿易競爭力。
(二)加快技術進步,注重產品研發和技術創新,提高羊絨產品的質量和附加值,創建我區羊絨業的自主品牌
由于品牌依托于產品質量和技術,所以,創建我區羊絨產品高檔品牌形象,必須以產品的技術含量為基礎。而產品技術含量又依托于技術進步、產品研發和技術創新。因此,加快技術進步,以帶動產品的研發和技術創新,加速羊絨產品的多元化、精品化、功能化進程,促進我區羊絨業的產品結構調整和產業結構升級。增加羊絨產品的技術含量和附加值,是避免低價競爭的惡性循環、提高羊絨產品質量,提升自主品牌實力和羊絨業國際貿易競爭力的根本出路。要通過建立和完善技術開發中心,增加研發投入,完善產學研結合的機制,加快技術創新產業化進程等手段提高高科技、高附加值產品的自主研發能力。同時,在技術創新觀念上不能從科學技術的角度來理解技術創新,而要立足于實際,把優于現在的技術都理解為技術創新,積極引進發達國家的先進技術,促進產品創新。
(三)確立國際化營銷戰略,創建我區羊絨產品在國際市場的自主品牌
品牌的創建最終是通過消費者的認可來實現的。長期以來,內蒙古羊絨產品主要通過國際大零售商貼牌進入國際市場,缺乏自主的營銷渠道,也未能創建自主品牌,從而在國際市場競爭中處于不利地位。因此,確立國際化營銷戰略,拓展和掌控自主的國際營銷渠道,實現跨國經營,是創建我區產品在市場上自主品牌的必由之路。現代國際市場營銷要求企業不僅要以自主知識產權和文化底蘊為基礎,開發適合國際市場顧客需求的優良產品,制定適當的價格,以適宜的分銷渠道提供產品給顧客,還要通過多種方式的國際促銷活動讓顧客及時充分了解企業及其產品情況,從而產生購買動機和購買行為,最終達到創建自主品牌的目的。鄂爾多斯、維信、鹿王等羊絨骨干企業紛紛確立了國際化營銷戰略,并在探索國際營銷策略上做出了積極的嘗試。鄂爾多斯已在海外建立了7個銷售公司,在美、英、德、法、俄等重點市場開了近30個“鄂爾多斯”品牌專賣店;維信羊絨也在蒙古、日本、美國、澳大利亞等建立了全資子公司;鹿王在蒙古國、香港特區設廠,并在馬達加斯加建立了加工出口基地。這些國際化營銷策略對確立我區名牌羊絨產品的國際地位起到了重要作用。
紡織品貿易的一體化,對內蒙古羊絨業來講,是機遇也是挑戰。要發揮其比較優勢、提高國際貿易競爭力,必須在技術、產品創新和品牌提升、行業整合和升級上邁出更大的步伐。
(作者單位:內蒙古財經學院繼續教育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