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古自治區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綱要》提出,到2010年單位生產總值能耗比“十五”期末降低25%左右,也就是說,今后5年單位生產總值能耗年均下降速度必須達到5.6%左右,這一目標在全國各省市區中是最高的。實現規劃提出的節能降耗目標是一項艱巨的任務,需要加大力度,努力把目標落實到經濟發展的具體環節。
一、“十五”以來我區單位生產總值能耗有所下降,但經濟增長對能源的依賴度依然較高
“十五”時期,我區資源綜合利用水平不斷提高,2005年單位生產總值能耗達到2.48噸標準煤(經濟普查后口徑,按現價計算,下同),較2000年的2.56噸標準煤下降0.08噸。但我區單位生產總值能耗比能耗最低的廣東高1.69噸標準煤,比全國平均水平高1.26噸標準煤,在全國屬于單位生產總值能耗較高的省份(見附表)。
近年來,我區工業化、城鎮化進程不斷加快,經濟增長對能源的依賴程度不斷提高。“十五”時期,隨著我區進入能源重化工發展階段,能源消費增長速度大幅提高。1996-2000年能源消費增速為3.8%,高出全國平均增速近4個百分點;2001-2005年快速上升為19.2%,高出全國平均增速11.3%近8個百分點。2005年創歷史最高水平,達到9481萬噸標準煤。
在能源消費大幅度提高的情況下,我區能源消費彈性系數在“九五”后期和“十五”前期快速上升之后,“十五”中后期總體上呈現下降態勢。從1999年開始,能源消費彈性系數明顯提高,2001和2002年分別達到1.22和1.24。2003年開始下降,2004年和2005年均低于1。這表明我區能源利用效率有所提高,但經濟增長對能源的依賴程度依然較高,2005年能源消費彈性系數比全國高出0.02。

二、我區單位生產總值能耗較高的原因
(一)能源生產效率和綜合利用效率低
在我區能源消費中,煤炭一直占主體地位。2004年我區能源消費結構中,煤炭高達95.1%,石油占2.88%,天然氣占0.11%,水電占0.2%,而從國家能源消費結構看,煤炭占67.7%,石油占22.7%,天然氣占2.6%,水電占7%。由于技術方面的原因,煤炭的轉換效率低于石油、天然氣等其他能源產品,而煤炭在我區能源生產和消費中占有較大比重,使得能源轉換的總體效率較低。
我區能源綜合利用水平不高。以煤炭生產為例,2004年全區平均回采率僅為45%左右,其中眾多小煤礦的回采率則更低,僅為25%左右,資源浪費比較嚴重。部分企業為了爭占資源,往往在不同的礦區設立相同的煤炭轉換項目,不同企業又常常在同一個礦區各自投資多個相同煤炭轉換項目,造成資源利用效率較低。從煤炭利用方式看,煤轉電可使效益增加5倍,煤轉化工可增加10倍多,煤轉油可增加20倍。而目前,我區生產的煤炭主要以原煤輸出為主,加工轉化率只有1/3左右,綜合效益很低。
(二)工業增加值率不高
工業增加值是工業總產品中扣除中間投入之后的所得,是工業產品總產值的一部分,而資源消耗是用于生產工業總產品時所消耗的。因此,工業增加值率越高,獲得同樣的工業總產值所需要生產的產品總量就越少,消耗的能源量也就越少。2004年,我區工業增加值率為33.4%(按經濟普查前口徑估算),而美、日、德等發達國家的工業增加值率均超過40%,如果我區工業增加值率能夠達到發達國家水平,單位生產總值能耗就能下降近1/3左右。
(三)產業結構的重型化趨勢
內蒙古具有發展能源重化工業的資源優勢、區位優勢和產業優勢。“十五”期間,我區緊緊抓住我國進入重化工業加快發展階段,對能源需求旺盛的機遇,大力發展能源、化工、冶金等重化工業,在全國產業分工中的地位大為提升,成為我國新世紀經濟發展的重要“支點”。但冶金、化學、建材等重化工業對能源的依賴程度較高,是導致生產能源消耗量增加的主要原因,2004年能源消耗總量達到1927萬噸標準煤,占制造業耗能的83%(見表2)。

(五)能源長距離輸出損耗較大
我國煤炭資源和能源消費的地區分布是逆向的,華東、華北和東部地區是能源消費的主要區域。近年來,內蒙古煤炭、電力等能源輸出總量不斷增加,2003年煤炭調出量居全國第三位,電力輸出量全國第一。在東北地區和華北地區調入的煤炭總量和輸入的電量中,內蒙古的市場份額分別接近10%和7%。但煤炭、電力長距離輸送往往會有不小的損耗,并且煤炭輸出還會增加運輸部門的能源消耗。

三、實現單位生產總值能耗降低的基本途徑
根據發達國家的經驗,工業化的發展將帶來能源消費總量的增長和消費結構的升級。“十一五”期間,隨著我區工業化進程加快,冶煉、化工等優勢特色產業做大做強,產業用能將大量增加。同時,居民收入的快速增長和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用能在總量上也將不斷增長。按“十一五”時期生產總值年均增長13%以上、到2010年單位生產總值能耗下降25%計算,我區能源消費年均增長速度必須控制在經濟增長速度的40%左右,即“十一五”時期能源消費彈性系數達到0.4,而“十五”前4年能源消費彈性系數為1.04。按照科學發展觀和走新型工業化道路的要求,加大能源節約力度,確保實現單位生產總值能耗下降的任務仍較艱巨。為確保實現單位生產總值能耗降低的約束性目標,應抓好以下幾方面的工作:
一是建立和完善落實工作責任的體制和機制。建議借鑒上海等地的做法,成立自治區能源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強化組織領導,推動政策措施的實施。要按照總目標明確分解目標和責任主體。主管部門對能耗下降指標的執行情況進行監測分析,建立工作通報制度。研究制定“獎節罰超”措施。盟市政府也建立相應的能源管理機構。
二是建立和完善節能降耗法律法規體系。加大現有節能法規的執法力度,不斷完善節能降耗的法制環境。對工業耗能設備、家用電器、照明器具、機動車、建筑等制定和實施具有一定強制性、超前性的能效標準,推廣強制性能效標識制度,規范節能認證制度,加快能效管理體系建設。充分發揮建設、工商、質檢等部門的作用,從各環節加大監督執法力度。
三是建立和實施新建項目能耗審核制度。有關部門要編制和執行嚴格的能效限額,在審批、核準固定資產投資項目時,要進行嚴格的合理用能和節能論證;在固定資產投資項目備案時,要把是否符合能效限額要求作為重要的審查內容。新建項目必須達到該行業能耗國際或國內先進水平,各盟市、開發區在招商引資中,要將項目萬元增加值能耗作為重要審核條件,嚴格把關。
四是加快能源價格改革步伐。完善能夠反映資源稀缺程度、市場供求關系和污染治理成本的價格形成機制。根據社會價格總水平和產業結構升級的要求調整能源價格,防止能源價格偏低引起的資源浪費,充分發揮市場的尋價功能,引導能源的合理配置。
五是改善能源生產和利用結構。以火電為核心的能源生產和利用體系,客觀上對煤炭等一次能源的消耗較高。為此,應積極調整能源結構,充分利用氣候、資源優勢,大力發展風能、太陽能和生物質能源。
六是優化產業結構。大力發展服務業,做大服務業經濟總量,努力提高其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促進產業升級,積極發展技術先進、能耗較低的電子、新材料等高新技術產業。上海市近年來大力發展先進制造業,2005年工業能源消耗同比增長8.1%,大大低于生產總值13.6%的增幅。同時,萬元工業增加值綜合能耗同比下降了7.4%,其中電耗同比下降達10%。
七是大力發展循環經濟。要加快編制循環經濟發展規劃,制定中長期戰略目標和分階段推進計劃。建立健全循環經濟政策支持體系、技術創新體系和激勵約束機制。努力實現資源循環式利用,在資源開采、消耗、廢物產生、資源再生、消費等環節推動資源高效和循環利用。如在大型化工、鋼鐵基地,可以利用產生的余熱發電或實施集中供暖,國內外已有許多成功的案例。加快構建節約型產業體系,促進能源、冶金、化工、建材等重點行業實現循環式組合。
八是加強節能技術創新。認真實施節能技術標準,加大對通過技術改造促進節能的支持力度。加快制定節能技術改造計劃,鼓勵生產企業增加節能技術投入,加強科技創新,用高新技術改造傳統產業,引入節能、清潔生產技術工藝和設備,淘汰落后產品、工藝、設備,做到生產過程節能,生產出的產品節能。政府采購和財政性資金支持的建設項目要優先選用節能產品、節能技術。
九是抓好對重點耗能企業的監控。加強對重點耗能企業節能監察和能源審計,及時掌握能源利用狀況。督促和幫助企業降低能耗,量化任務、加強考核,在企業內部實現能量的梯級利用和資源的循環利用。對不能達到節能降耗目標的企業,可采取經濟處罰、提高能源價格、公示通報等措施,促使其節能降耗。對其中超過單位產品能耗限額的,可依法要求其限期治理;逾期達不到治理要求、情節嚴重的,可責令其停業整頓或關閉。也可以借鑒國外比較通行的做法,政府和企業簽訂“節能自愿協議”,企業承諾在一定年限內通過一些具體措施把能耗降低到某一個水平;而政府給簽協議的企業一些優惠政策,比如稅收的減免等。
十是加大節能宣傳力度。按照國家《節能法》修訂工作的進展情況,盡快制定適合我區實際的能源節約條例,形成節能長效機制。加強節能宣傳和教育,增強全社會節能降耗的責任感、緊迫感。各級政府有關部門和企業要經常組織開展節能宣傳、技術和典型交流以及節能管理和技術人員的培訓。充分發揮大中小學、社會團體、新聞媒體等社會各方面宣傳教育和輿論監督的作用,普及節能知識,增強全民節能意識,培育節約型的生活方式和消費方式,抵制浪費行為,努力形成有利于建設節約型社會的社會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