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國外去,你會知道在家擁有的一切多么美好!”歌德在詩中寫道。
現在,如果有人要你評論一下TCL與明基這兩個企業,你可以用歌德的這句詩來做一個非常恰當傳神的表述。
11月中旬,TCL集團發布公告稱,將結束公司品牌彩電在歐洲市場的銷售。TCL的歐洲經營上半年出現了7.63億元人民幣巨虧,虧損源自并購湯姆遜后的TCL多媒體(TMT)在歐洲彩電市場的慘敗。
而此前不久的9月28日,臺灣明基電通股份有限公司突然在臺北宣布,不再繼續投資明基德國手機公司,并向當地法院申請無力清償保護。明基在并購西門子的項目上總計已經虧損了6億歐元。
33個月前,TCL收購法國湯姆遜彩電業務的交易被視為中國企業進軍海外市場的重要一步。16個月前,明基收購德國西門子手機被稱為“完美收購”。事實再一次證實,海外收購看上去很美,實則遍布陷阱。
跨國并購的失敗案例屢見不鮮,并購的風險對企業家們來說應該是一種常識,但為什么失敗者前仆后繼?
教科書上的總結不外乎是準備不足、經驗缺乏、文化差異、團隊水平等。但實際的情況遠比這復雜,不幸的企業各有各的不幸。
對于TCL來說,致命的危機并非出現在企業整合方面,而是因為它在歐洲的產品出了問題,TCL沒有切中歐洲近兩年的彩電走勢,沒有想到平板電視就在這一兩年內取代CRT彩電成為新主流。TCL在這方面缺少技術儲備,而湯姆遜的優勢主要集中在背投電視上。如果說TCL當初并購的是在平板電視上有充足技術儲備的外國公司,可能就會是另外一種結果了。
而明基是一個有相當深厚的國際化運作經驗的團隊,在語言方面、在文化方面,明基團隊對歐洲并不陌生,李耀更是親歷了宏基時代的幾次跨國并購,對于收購公司的整合管理更有一份心得。連毫無經驗可言的TCL都能搞定湯姆遜,明基整合西門子應該不成問題。但明基恰恰就失敗在對西門子的整合上,涉及到企業文化、技術轉讓、德國工會、政府、社會、司法等多方面的重重阻礙,讓明基焦頭爛額。
盡管TCL與明基的失敗不同,但是他們有一個相同的地方——對所有試圖“走出去”的中國企業來說,都是個重要的警示——在一個成熟的商業環境當中,永遠都沒有免費的午餐。中國企業在選擇通過接手跨國公司的衰落資產走向國際市場的時候,將風險估計得無論多大都不過分。
在這一點上,海爾是一個頗有啟示性的案例。海爾的國際化歷程迄今已有16年,海爾的產品已打入了美國和日本的主要零售渠道,但是在當地市場并不主流,在美國500升以上的主流大冰箱產品中,僅占2%的份額。為此,張瑞敏去年一度想收購美國美泰克公司進入主流產品領域,但左右權衡最后還是放棄了。張瑞敏認為,走出去,必須有自己的網絡、自己的品牌,發展培養自己的價值觀體系。現在看來,張瑞敏當初的放棄是理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