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至5月,全國共發生阻礙執法、暴力襲警案(事)件1545起月均發案300余起,共造成11名民警犧牲
7月24日,公安部紀委書記、督察長祝春林主持召開“公安部督察委員會2006年度第二次全體會議”,暴力襲警問題成為會議探討的重點。
此前的6月27日,遼寧大連,派出所巡警在調查一起尋釁滋事、毆打他人的案件時,受到張某等人辱罵、撕扯、擊打;
5月16日,上海,某培訓學校女教師違法散發廣告,當民警依法要求其前往警務站接受調查時,女教師卻拒絕配合,并出手毆打執法民警;

4月4日,云南玉溪,交警楊某追擊一輛違法超車并想逃避處罰的出租車時,被出租車車門掛住拖出10多米,摔倒并致輕傷;
3月17日,甘肅蘭州,某餐飲公司一名員工乘出租車拒付車費并毆打司機,民警前往調查時,以該公司經理蘇某為首的16人暴力襲警,甚至強迫民警下跪……
這些阻礙執法、暴力襲警案(事)件,僅僅是今年以來發生的1500多起同類案件中的一小部分。據不完全統計,僅今年1至5月,全國共發生阻礙執法、暴力襲警案(事)件1545起,月均發案300余起,共造成11名民警犧牲,164名民警被致重傷或輕傷,1733名民警被致輕微傷。
今年前六個月,僅北京市公安局就記錄阻礙執法、暴力襲警案(事)件196起。
“近年來,公安民警在執法過程中遭遇暴力阻礙的案件發生呈上升趨勢。”公安部新聞發言人武和平說。
同時,而關于警察在緊急狀況下是否應該開槍、何時開槍的爭論,也成為近期輿論的熱點。
動輒用警力“開路”等導致警民關系惡化
據介紹,阻礙執法、暴力襲警案件侵害的對象主要是基層一線民警,傷亡數量較多的警種依次是派出所民警、交警、巡警、治安民警和刑警。
有分析稱,此類案件多發生在民警處置突發事件、處理交通違法行為、查處治安案件和執行抓捕任務等執法執勤活動中。有使用械具、刀具、武器及爆炸裝置襲擊民警的,也有以撕扯毆打、侮辱謾罵、強行沖撞等形式阻礙民警現場處罰的,還有煽動群眾集體圍攻執法民警或沖擊公安機關的。
醉酒者情緒亢奮、自制力差也是暴力襲警發生的原因之一。在今年上半年北京市公安局發生的196起此類案件中,“酒后襲警”有98起占到一半。
公安部相關人士分析了襲警案件頻發的主要原因:
少數民警執法為民思想淡薄,執法不規范、不公正。一些民警在執法執勤過程中重實體、輕程序,不作為、亂作為,有的民警習慣于以“管理者”自居,執法態度冷漠,方法簡單,作風粗暴,有的基層公安機關受經費保障的制約,在執法中以罰代刑、以罰代處。這些問題直接造成群眾與民警情緒對立,容易激化矛盾。
由于一些基層組織弱化,不會做群眾工作,遇到政策和決定得不到貫徹落實的情況,往往把公安機關推到一線:一些地方領導依法行政意識不高,動輒動用警力“開路”,讓公安機關沖鋒陷陣的做法,成為公安機關招致沖擊、造成警民關系惡化的原因。如果公安機關在參加黨委政府指派的這類工作任務時,沒有工作預案,使用武器或強制措施不當,就會使自己成為矛盾焦點。
比如,某縣村民因征地補償問題與某工廠發生對峙,影響工廠生產,當地政府調集公安機關前往處置,遭到村民圍攻,致使31名民警受傷,杭州市警方配合政府開展整治“四小車”工作,短短10天內就發生暴力抗法事件32起。
當前,部分群眾法律意識相對薄弱,對民警正當執法不理解、對法律權威的認識有偏差。民警在一線執法執勤,必然會觸動一部分人的利益,這部分人就將對社會的不滿轉嫁到民警身上,使用暴力手段公然對抗執法。
公安部裝備財務局局長王立峰認為,一些地方公安機關對于武器警械的管理過于機械,執勤防護裝備和非殺傷性武器配備不足,使民警往往是赤手空拳與違法犯罪分子較量,加之出警時警力投入少,部分民警又缺乏實戰技能,從而助長了違法犯罪分子阻礙執法、暴力襲警的氣焰。
“還敢還手?不想干了你就動手試試”
“連警察都沒有安全感,這是一種怪現象。”北京市民趙先生說,“雖然我也看到個別警察形象不好,但實事求是地說,大部分警察還是好的。在老百姓眼里,警察就是我們的保護神,壞人敢打警察,這社會還不亂了?”
據了解,在一些發達國家,警察在執行公務時,任何與其身體上的接觸都被視為違法,只要警察第一反應判斷有人要襲警、危險一觸即發,將毫不遲疑地使用槍械。之所以規定如此嚴格,目的就是保障警察執法的權威。保障警察執法的權威就是保障整個國家和公眾的利益。
在中國,根據《人民警察法》及《人民警察使用警械和武器條例》等相關規定,對于暴力襲警、危及人民警察生命安全的,經警告無效,警察可以使用武器,直至將其擊斃。
然而在現實當中,遭遇襲擊的警察沒人這樣做。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基層民警無奈地說:“還敢還手?不想干了你就動手試試。”
這位練了十幾年拳擊的警察告訴《瞭望東方周刊》記者,一動手就說不清了,對方就會喊“警察打人了”,這會讓不明真相的群眾誤解,還可能激化矛盾,造成更大面積的群體性事件。
推搡,辱罵,圍攻,嘲諷,是接受采訪的許多基層民警經常碰到的。有民警抱怨說,公安機關現在只強調從嚴治警,從優待警卻沒有跟上,良好的執法環境也沒有跟上。別人欺負警察可以,警察連個硬氣話都不敢說,市民對警察的要求太神化了。
今年3月8日,遼寧錦州一男子先是調戲、猥褻婦女,隨后又暴力襲擊執行公務的三名警察,現場警員在鳴槍示警無效后將其當場擊斃。
6月21日,廣東東莞警方在圍捕殺死一人刺傷兩人的歹徒徐某時,徐持刀、扔磚頭襲擊圍捕民警,警方鳴槍示警無效,果斷將其擊斃。
這只是極個別的案例。更普遍的情況是在很多地方公安機關的槍支都被鎖在槍柜里,槍械裝備發下來,到不了民警手中,進入不到民警的執法執勤環節,只能算是個擺設。
“警察不使用武力最多只會給工作造成被動,而一旦動武,稍有差錯便會給自己帶來很多麻煩。”一位民警說。
一線公安機關的領導對槍支負有管理責任,民警帶槍時出了問題,領導也要受到相應的處分;而如果民警不帶槍,一旦遇襲負傷或犧牲,則成了為單位增光的“英雄事跡”。
一位曾留學美國的公司職員告訴記者,在美國,警察用槍指住一個人說不許動,那就是不許動,否則就會開槍,而在我國好像不是這樣,不法分子動就動了,跑就跑了。“甚至還有警察把槍扔了,怕被人搶走,這真可笑。”
“暴力襲警,破壞的是社會的公共秩序,妨害的是國家機關對社會的正常管理。”公安部新聞發言人武和平說。
在中國人民公安大學的楊忠民教授看來,暴力襲警破壞的是法治國家的執法環境,最終直接侵害的是百姓的安危、自由和利益。
楊忠民告訴《瞭望東方周刊》記者,他不止一次聽到有出租車司機說,警察連自己都保不住,我們還指望什么呢?
北京大學法學院王世洲教授認為,在未來一段時間內,人民警察所承受的職業風險會更大、所承擔的社會責任會更重,如果警察無法得到應有的保護,國家權威必將隨著警察遇襲事件的增多而最終喪失殆盡,社會的安全、公正就會喪失最基本的保護。
怎么保護警察
7月12日凌晨零時18分,北京市公安局朝陽分局東湖派出所接到110報警稱,望京西園有人打架。民警趕到現場了解到,東北籍男子季某和朋友在取車時與另一車主趙某發生沖突,并毆打了趙某。此后,季某打電話叫來三十多個東北老鄉。

民警要求兩名事主回派出所進行調查。趙某表示配合,季某不但不同意,反而對民警出言不遜。民警又依據程序對季某進行口頭傳喚和強制傳喚,但季某仍舊無動于衷,民警只能采取強制措施。季某對民警又抓又咬,最后,兩名民警和兩名保安一起將季某制服帶回車上。混在人群里的季某老鄉則開始起哄,叫嚷著“民警打人!民警打人了!”
季某到派出所后,他的老鄉也跟了過來。“當時所里只有不到八個民警,而他們三十多個人一直圍在派出所門口。”值班民警王警官說。
派出所發出求助,朝陽警方迅速啟動此前出臺不久的襲警應急預案。分局刑警、督察、預審民警同時趕到現場,三十多人被迫離開。季某已被朝陽警方依法刑事拘留。
這套預案,是2006年6月1日北京市朝陽公安分局針對近期民警在執法中接連遇到暴力抗法等現象設置并實施的。預案共分四級,其中特級處置預案要求,當民警在執行追逃、抓捕刑事犯罪嫌疑人、巡邏盤查嫌疑人等任務中發生槍擊、暴力圍攻等襲警案(事)件時,巡警支隊機動巡邏隊可攜帶武器趕赴現場先期控制事態,可先鳴槍示警起到震懾作用,在抓捕嫌疑人時可根據情況果斷開槍。
這種建立快速反應機制應對襲警案事件的做法,是公安部認可并擬在全國范圍內推廣的。
浙江省寧波市公安局警務督察室主任唐國平認為,對一些重大復雜的公安保衛、行政管理活動,應采取督察部門提前介入、隨警防范的方法,主動出擊,預防侵權事件的發生。督察人員隨警工作,既監督民警執法,又會有效防范暴力抗法事件的發生。
山東省公安廳警務督察處副處長劉啟武告訴記者,目前相當多的基層公安機關執法一線裝備極為簡單,防護裝備匱乏。應該為一線民警配備防刺背心、防割手套等裝備,特別是要配備非殺傷性武器。同時要緊密結合治安形勢和實戰需要進行專業技能培訓,提高民警實戰技能減少傷亡。
除去這些,“襲警罪”這個名詞近期也屢屢被相關人士提及。近幾屆全國“兩會”上,都有代表、委員提議在刑法里增設發達國家沿用多年的“襲警”罪名。據統計,美國百名警察遭襲擊率高達10%,而傷亡率卻低達10‰,這與美國關于襲警犯罪的規定是分不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