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國家如果不顧國情,一味追求“表面上”的高技術,不但不可能縮小與發達國家的差距,還會進一步擴大差距
自從2005年黨的16屆中央委員會第5次全體會議通過《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的建議》(以下簡稱《十一五規劃》)以來,“自主創新”成為我們日常生活中出現頻率最高的詞匯之一。那么,強調自主創新的根據何在?
前不久剛剛結束的2006年全國科學技術大會上,黨中央、國務院明確提出了我國要在2020年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的重大戰略目標。相應地,自主創新成為學界和政府部門關注的焦點。自主創新戰略是黨中央英明的決策,也是我國現代化和民族復興的基礎。但如何才能更有效地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從而更有效地實現自主創新戰略和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呢?
提升人均知識水平是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前提
經濟增長方式到底是粗放型還是節約型,取決于技術進步對經濟增長貢獻的程度。一個經濟對產業或者技術的選擇取決于它的人均知識水平。只有當人均技術知識水平超過一定的臨界值時,一個經濟的最優選擇才可能是技術密集型的生產技術。
像我國這樣的發展中國家,因為現階段勞動力相對豐富,技術水平相對落后,所以生產勞動密集型產品是最優選擇,技術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較小。相反,因為發達國家勞動力相對短缺,技術處于世界領先地位,所以生產技術密集型產品是他們的最優選擇,技術進步在對發達國家的經濟增長中貢獻較大。
但是從另一個方面看,正是因為發達國家人均技術知識水平很高,所以生產知識密集型產品是最好的選擇,高質量的知識水平對其經濟增長的貢獻較大。由是觀之,一個國家經濟增長方式內生于這個國家的人均知識水平。因而,提升我國的人均技術知識水平,成為了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關鍵。
應該消化吸收發達國家成熟的技術
那么,如何才能更有效地提高自主創新能力,提升我國的人均技術知識水平,從而更有效地實現自主創新戰略和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由于發達國家處于技術前沿,因此,他們只能通過不斷發明來保證其技術的持續創新。與此相反,對于發展中國家來說,除了自己發明外,還可以通過引進發達國家的現有技術來實現技術創新。
大量的實證研究表明,與通過發明來實現技術進步的成本相比,通過引進的方式來實現技術進步的成本較低。同時,國際經驗也表明,只有總體技術水平已達到世界先進水平,經濟實力已經十分強大的情況下,原始創新、集成創新才有可能。
大家最為熟悉的例子就是日本。其實,日本在最初的工業化過程中,主要是進口技術、學習使用先進工業國的辦法并改進這些技術以適應日本經濟的特殊環境。而且,這些引進的技術(尤其是在紡織業)相當簡單,所以日本公司能夠迅速地改進和利用它們形成生產力。一直到1994年,日本才正式提出“告別引進與改良”時代,國家戰略才從“技術立國”轉向“科技創造立國”。對我國來說,由于引進技術的成本遠遠小于發明成本,加上現階段我國技術比較落后,所以消化吸收再創新才是比較明智的選擇。
通過“小步快走”的方式來實現技術的進步
為了更快地提升我國的人均知識水平,應該把主要精力放在消化吸收再創新上,但消化吸收哪些技術呢?
為了回答這個問題,我們需要引進知識吸收能力的概念。知識吸收能力是指發展中國家借鑒其他國家較為先進的技術的能力。發達國家具有不同的發達程度,現有的技術也是由一個不同水平的技術組成的集合。如果發展中國家所要引進的技術和其現有的技術水平差距小,復雜程度接近,需要學習的部分不多,那么也就是說這個國家的知識吸收能力就高。反之,如果一個國家所要引進的技術和現有技術的差距大,復雜程度和特性跟現有的技術不同,現有技術的知識對其學習新技術的幫助不大,那就意味著該國知識吸收能力就低。
例如,在20世紀中葉許多拉美國家,以及當時一些取得政治獨立的亞洲和非洲前殖民地國家,如阿根廷、巴西、印度、埃及等國,忽視資本稀缺而勞動力豐富的要素稟賦結構,鼓勵企業引進當時世界最前沿的技術,大力發展當時最先進的資本密集重工業,試圖在最短的時間內實現“超英趕美”的美好愿望。從工程技術角度來看,這些國家“表面上”的技術進步似乎很快,但是,其知識吸收能力卻很低。從成本—效益的角度來看,“實際”的技術進步卻是相當有限的,有時甚至是負值。拉美等國家進口技術的經驗恰好證明:一個國家如果不顧國情,一味追求“表面上”的高技術,那么不但不可能縮小與發達國家的差距,而且會進一步擴大差距。
上述分析表明,為了經濟的快速發展,我們不應該引進世界前沿技術。那么,最優選擇是什么?技術進步速度取決于知識吸收能力和引進技術的先進水平。如果引進技術的水平得到提高,一方面會促進我國的技術進步,但另一方面可能會擴大我國當時實際技術與發達國家技術的差距,從長遠來說,反而降低了知識吸收能力,阻礙技術進步。
因此,當我國的技術與世界前沿技術存在很大的差距時,為了加快技術進步,我們應該從發達國家的現有技術中引進相對落后的技術,通過“小步快走”的方式來實現技術的進步,從而有利于我國自主創新戰略的實現。相反,當自己的技術與世界前沿技術的差距很小時,則該引進世界前沿技術。
現階段,我國技術比較落后,和發達國家先進技術差距較大,所以應該選擇消化吸收再創新,而且消化吸收發達國家那些成熟的技術。如果不顧國情,一味堅持原始創新和集成創新,那么可能會因為知識吸收能力很低,“實際”的技術進步很慢,因此,我們現在需要警惕“表面上”看起來的高技術進步。畢竟,這些“表面上”看起來的高技術進步所帶來的“實際”技術進步非常慢。
當然,在一些技術已經處于世界前沿的部門,我們應該強調原始創新、集成創新和引進消化吸收先進技術。
(作者系浙江大學民營經濟研究中心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