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名特警手拿蘋果,另一名特警在幾米外持手槍射擊,絕對精準
北京南郊西紅門附近,有一處占地約80畝的大院。這座并不起眼的大院,就是北京市公安局特警總隊的駐地。
頭戴面罩,身著黑衣,手持長槍,裝備精良,身手敏捷,有著超強的戰斗力和攻擊力,危難時刻顯身手——在很多人眼里,特警就像“蝙蝠俠”,神秘而傳奇。
已正式組建7個月的北京特警總隊,總人數810人,平均年齡26歲。這支24小時備戰的精銳部隊,負責處置北京市的暴力恐怖犯罪和重大突發事件任務,同時參與2008年奧運會的安保,并將接受公安部整建制調動,執行跨省(區、市)的反恐、防暴和處置突發事件任務。
特警隊伍公開選才
2006年6月8日上午,犯罪嫌疑人王某因被原單位解聘心懷不滿,持一把水果刀和一把菜刀,將原單位的兩位負責人扎死后,又準備用汽油燒毀該單位。由于沒有弄到汽油,王某便爬上該單位五樓樓頂西南側。
接到市公安局指令,特警總隊攜帶武器、氣墊等裝備迅速出警。一到現場,狙擊組、抓捕組、外圍控制組、高空營救組分頭行動,控制制高點,分析最佳抓捕方案。經過一番周旋,特警在對嫌疑人進行勸解時,趁其不備,一個箭步撲上去,將王某摁倒制伏。
這只是特警們眾多出警現場的一個場景。
特警總隊由原北京市公安局刑偵部門和巡警部門所屬的特警、防暴警整合而成。
早在特警總隊正式成立前,首都特警已在很多廣為人知的重大刑事案例中“出手”:2001年“5·13”鄭有軍北京西站持刀持爆劫持人質案,2003年“3·12”方慶輝劫持某通訊社記者揚言爆炸案,2004年“2·03”吳若甫被綁架案,“11·29”北京系列超市投毒案等。奧運火炬在京傳遞、亞洲杯足球賽等重大活動的安保工作,以及多次成功解救高空輕生人員等,也有首都特警的功勞。
2005年3月,公安部決定在全國36個重點城市組建公安特警隊。北京市公安局特警總隊8個月后組建成立。
北京特警總隊今年首次從應屆畢業生中選拔特警隊員,來自中國人民公安大學等幾所高校的報名總人數達到800多人,其中包括88名女性,甚至還有多名“國家運動健將”。目前,初步選定的人員正在政審過程中,130人將最終被錄取。
特警總隊負責人表示,還將成立一支專業的女子特警隊。此前有媒體報道稱,特警總隊“將特別培養一批女大學生作為將來特警隊的談判專家”。北京市公安局特警總隊指揮部副主任鄭永金糾正丁這一說法:“女隊員有其自身的獨特優勢,能夠處理很多男隊員無法解決的問題,但我們目前并沒有特別的意向要定向培訓談判專家。”

“今后每年特警總隊都將根據隊伍結構置換的需要,公開選拔優秀人才。”鄭永金說。
北京市公安局特警總隊副總隊長宋培元告訴《瞭望東方周刊》記者,特警總隊組建以來先后出動警力七萬余人次、車輛6000余輛次,完成重要活動、重大節日保衛、處置突發事件等重大勤務2000余次;多次與境內外警方進行反恐、防暴綜合演練。
北京市投資5億裝備特警
2006年6月22日下午,北京市公安局采購警用直升機簽約儀式在北京舉行。三架警用直升機將成為北京警務力量的一部分。它們將主要用于空中治安巡邏監控、交通疏導監控、空中指揮、圍堵犯罪嫌疑人、對地支援和反恐處突等,還將承擔搜索救援、搶險救災、醫療救護、消防和政府其他部門的應急服務等任務。
這些直升機配有GPS定位系統,具有吊掛、空降等性能,可隨時“停靠”救人,同時安裝了紅外線探測裝置,即使夜間在高空執行任務,也能看清地面車輛的車牌號及嫌疑人的逃跑路線。
北京警方目前正在籌備成立空中特警部隊,建制就在特警總隊第四支隊,對外亦稱“北京市公安局警務飛行隊”。
在備受追捧的美國電視連續劇《反恐24小時》里,不管是單兵作戰,還是協同作戰,片中的反恐特工持有的各種武器裝備、采取的一系列戰術攻擊令人眼花繚亂。北京特警也具備一流的戰術、一流的裝備。
“素質最優秀、裝備最精良、紀律最嚴明、作風最過硬、戰斗力最強”——這五個“最”,是北京警方高層給首都特警的定位。
沖鋒槍戰術導軌、水下手槍、水下步槍、微聲沖鋒槍、遙控阻截器、電動阻車器、電子聽音器、生命探測儀、數字風速儀等一批高新武器裝備——“在北京的警察中,特警的裝備是最好的。”特警總隊一支隊二隊隊長呂向東說。
北京市委副書記、政法委書記強衛對北京特警的要求是:“要走在全國特警隊建設的前列,躋身世界一流特警隊伍行列。”
北京市財政已經計劃投入經費近5億元,為特警總隊配備各種武器裝備,改建、新建駐地及各項設施。其中,投入8000余萬元,為特警總隊配備指揮車、防暴運兵車、宣傳車、破拆車、越野車等各類機動車86輛,配備防護、特種突擊、信息化、現場取證、隱蔽偵察、訓練等各類裝備1萬余套(件),配備各類武器及警械具2000套(件),投入訓練經費220萬元。2006年劃撥經費2.1億元,為特警總隊改建和增建辦公及訓練營地,另劃撥專項經費7000萬元,用于購買高新武器裝備。
隊員們身著的戰術背心,由防火、防水、抗腐蝕和高拉力的耐用布料或化學質料制成,上面的多個袋子可以擺放彈夾、彈藥、無線電、急救包、丁字鎬等20多種不同設備。
只露出眼睛和鼻子的黑色面罩,重達幾公斤的防彈頭盔,厚重的戰術背心,記者分別把這幾樣裝備穿戴了幾分鐘就大汗淋漓。隊員們卻經常要穿戴一整天進行訓練或出警。
特警隊員其他單兵作戰基本裝備還有:灰黑色調、采用聚酯纖維和棉布合成布料制成的多用途戰斗服,有堅韌化學纖維外殼、內鋪厚軟墊的護肘與護膝,禁得起從4層樓快速垂降時摩擦產生的高熱的垂降手套,能直接以手來奪取對方利器的戰斗手套等。
運動中射擊百發百中
2001年5月13日發生在北京西站的“鄭有軍西站持刀持爆劫持人質案”,至今仍讓人記憶猶新。
那天,一名隨身攜帶爆炸裝置的歹徒持刀在北京西站劫持了一名女售貨員,聲稱如不滿足他的要求就殺死人質引爆炸彈。
特警現場指揮部兵分三路,一路與劫持者進行對話,穩定其情緒,一路展開對劫持者身份的調查,而另一路則由特警隊員組成行動組,伺機靠近劫持者。
幾個狙擊點特警已經到位,而且有百分之百的把握做到一槍擊斃,但是,考慮到現場劫持者與人質距離太近,如果狙擊手開槍,勢必會給人質帶來極大的精神傷害,擊斃劫匪的命令始終沒有下達。
緊要關頭,當歹徒挾持著人質走到售貨廳門口的一瞬間,一名特警從側面繞到了歹徒背后大吼一聲,猛撲上去奪下了歹徒手中的尖刀,其他隊員迅速上前奪下了歹徒身上捆綁的自制炸彈。 這一聲大吼,將歹徒震得幾乎癱倒,人質安全獲救。當時在現場的公安部、市公安局領導評價說:“那一聲巨吼,吼出了人民警察誓死保衛人民的信心和決心。”
7月4日上午,《瞭望東方周刊》記者見到了當時大吼一聲、奪下歹徒尖刀的特警張謝平,如今,他已經是特警總隊的一名副支隊長了。
“那是新中國成立后第一次有歹徒在繁華鬧市區公開挾持人質與警方對峙的案子,而且歹徒身上還有自制炸彈,對我們確實是巨大的考驗。”張謝平說。他對那次首都特警的“閃亮登場”挺滿意。
特警隊員的訓練是繁重的,包括體能訓練和技能訓練,技能訓練又分為戰術訓練、個人訓練、射擊訓練、手語訓練等等。
一名隊員每年有三分之一的時間進行封閉式訓練。他們要具有高超的駕駛技術,不僅能開大小各種車輛,而且還要具備特技駕駛技能,像高速行駛中180度的轉彎、高速倒開汽車、高速跟車等。“對我們來說,這些都是很基本的。”特警隊員唐國強說。
一個成熟的特警隊員在運動中射擊,一般都能達到百發百中。唐國強介紹了隊內的一個訓練細節:一名隊員手拿蘋果,另一名隊員在幾米外持手槍射擊,絕對精準。

特警隊員王博華介紹說,特警有一套特殊的手語,多達四五十種。如左手卡住自己脖子,意即“人質”;左手握住右手手腕,意即犯罪嫌疑人:拇指和食指成90度伸直,表示手槍,左手摸下巴,意為“男人”,左手舉出OK標志,意為“安全”。根據場景,隊員們在執行任務時通過電臺、手語互相溝通,另外,特警隊員之間已經達到了相當的默契,有時一個眼神就會明白對方的意思。
訓練著眼奧運安保
根據北京市2008年奧運安保工作的總體部署,特警總隊承擔了奧運期間反恐防暴協調處置的工作。
特警總隊抽調骨干人員加入反恐防暴指揮部,并將日常工作與奧運安保結合起來,努力探索建立健全反恐防暴協同作戰新機制。
特警總隊多次與軍隊、武警、民航、鐵路、衛生等有關部門協調,全面研究分析可能發生的各類恐怖事件的類型,明確相關單位的處置力量,并制定了《北京市處置大規模恐怖襲擊事件總體預案》、《北京市處置特大劫持人質恐怖事件的預案》、《北京市反恐怖工作協調小組應急指揮暫行規定》,針對幾種主要類型恐怖事件的現場處置權限和指揮程序、現場處置力量的投入和分工、處置程度和方法等形成了初步規范,從而為北京市反恐工作現場處置方面建立了工作框架、工作思路和工作流程,為實戰處置奠定了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