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等到很富才去做好事,只要有點能力就行,幫人沒有那么難”
那是一次遲到的再見。
苦苦尋覓多年之后,陳橋頓終于找到了自己的小學老師陳玉芬。
在陳橋頓常常以野菜充饑的貧寒童年,這位身材嬌小的女老師曾跋涉十幾里山路,背著因營養不良而腹痛的他回家。陳老師送來的5毛錢,不僅治好了他的病,還買來了對全家來說頗為奢侈的肉和油鹽。
這一切,讓陳橋頓感念至今。
但,來晚了。擺在他面前的,是一張再也無法開口的黑白遺照。那份一直想要表達的感激,從此只能永遠地埋在心底。
自學了一身木匠、泥瓦匠好手藝的農家青年陳橋頓,當上了村里建筑隊的隊長。1980年初,他帶著隊伍走進了建設深圳的火熱一隅,只為一個原因:建筑工人每人每天的工資在惠州是2塊5,在深圳是4塊。
一天,一對走投無路的湖北籍夫婦來到建筑工地,請求在工棚里借宿兩個晚上。陳橋頓痛快地答應了。后來這對夫婦找到了工作。目睹他人因為自己的一點幫助而改變了境遇,他體會到了一種前所未有的巨大的成就感。
“不要等到很富才去做好事,只要有點能力就行,幫人沒有那么難。”從那一天起,陳橋頓似乎找到了自己的人生哲學。
1981年,從深圳歸來、有了1000元存款的陳橋頓,開始一元、兩元地送給周圍老人零花——在當時,兩毛錢可以碾一百斤稻谷,從1993年開始,他給全鎮50多名孤寡老人每人每月發20元水果費,節日發110元“紅包”;他捐資30多萬元,為自己當年就讀的鄉村小學建起了教學大樓,給18名教師每月補助50元,這一做又是十多年。
2000年夏天,廣西一些學校在水災中被毀。陳橋頓拿出三十多萬元,在那里興建了兩所希望小學。校方想用他的名字命名,陳橋頓卻不同意。
這些年來究竟幫了多少人,花了多少錢? “大概幾百個人,六百多萬吧。”
數字的簡單疊加也許沒有意義。一個人做一次好事不難,難的是堅持做好事,更何況每一次都是自己親自去做。陳橋頓投入的不僅是錢,更是幾十年不曾間斷的時間和細致人微的情感。
“多賺100萬,不過是在戶頭上加幾個數字,但把這些錢用來幫人的話,可以改變很多人的命運,產生無窮的效益。”他說。
有人曾經問他,讓手下人送錢去不就行了,自己干嗎賠上那么多時間?
陳橋頓一是不放心,覺得沒有人能夠如此細心和耐心;二是相信,他這個別人眼中的“大老板”走到面前,能給人更多鼓勵、更多溫暖。“我希望再困難的人也會感到,這個社會還是好人多,美好的明天總會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