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明兩年,世界上黨員人數最多的執政黨——中國共產黨的省、市、縣、鄉四級黨委將集中換屆。這一次換屆,領導干部的考查、選拔辦法透露出不少新意。
中組部副部長、中央先進性教育活動領導小組副組長兼辦公室主任歐陽淞在7月13日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說,中央明確提出,要在這次地方黨委換后和班子的調整中,落實黨員和群眾對選拔干部的知情權、參與權、選擇權和監督權,把擴大黨內民主貫穿換屆選舉的全過程。
歐陽淞介紹說,擴大黨內民主,具體有三個環節:一是擴大提名環節的民主,第二是擴大考查環節的民主,第三是擴大選舉環節的民主。
中組部負責人在接受新華社記者采訪時透露,為了引導各級領導干部牢固樹立科學發展觀和正確政績觀,真正做到用科學發展觀統領經濟社會發展全局;切實解決領導班子和干部隊伍中存在的突出問題,決防止考查失真失實、“帶病上崗”和“帶病提拔”,提高選人用人水干;為了擴大民主,進一步落實群眾在干部工作中的知情權、參與權、選擇權和監督權,防止和克服用人上的不正之風,中組部印發并實施了《體現科學發展觀要求的地方黨政領導班子和領導干部綜合考核評價試行辦法》。
這套《綜合考核評價試行辦法》對干部考查的傳統做法進行了改進和完善,引入了不少新的方法和手段。
比如,在干部選拔任用的提名環節,要求嚴格考查對象的提名程序,進一步發揮民主推薦的作用。一方面強調選拔任用地方黨政領導干部,必須嚴格執行《干部任用條例》規定的要求和程序,通過民主推薦產生考查對象;另一方面,要求擴大提名環節的民主,地方黨政領導班子換后考查,在全額定向會議投票推薦和個別談話推薦的基礎上,可根據實際情況,按一定差額比例進行二次會議推薦。
在考查環節,除了繼承原有的民主測評之外,還引入了民意調查機制。《綜合考核評價試行辦法》規定,對地方黨政領導班子和領導干部的民意調查,以在來自基層的“兩代表一委員”(黨代會代表、人大代表、政協委員)中進行問卷調查的方式為主,有條件的地方,還可采取入戶調查、政府網站評議等方法在有關人員中開展調查。對干部實情進行分析時,職能部門能夠提供、可以量化的指標,由統計部門歸口統計,難以量化的有關內容,將整合到民意調查中進行,通過群眾滿意度來檢驗。
種種具體措施透露出的一個明確信息是,普通黨員和群眾對選拔干部的知情權、參與權,選擇權和監督權得到落實,“民意”成為干部選拔中不可忽視的因素。正如中組部負責人在介紹《綜合考核評價試行辦法》指導思想時所言,在“德才兼備、注重實績”之外,“群眾公認”也成為速拔干部的一條重要原則。
民意調查和“群眾公認”受到重視,一個原因是,尊重群眾意見是防范“帶病上崗”、“帶病提拔”乃至“跑官要官”、“買官賣官”等用人不正之風最好的辦法。群眾可以從更多方面、更廣角度提供考查對象的各種情況,他們提供的信息豐富程度不是一兩個“非常了解”考查對象的上級所能替代的,在客觀可信方面,更是個別人的意見不可比擬的。
在干部選任中尊重民意,更重要的原因在于,中國共產黨選拔出來的干部,是以為人民服務為宗旨的,他是否履行了職責,履行得怎樣,關鍵要看他的所作所為是否合乎群眾的根本利益。
胡錦濤總書記在紀念中國共產黨成立85周年大會上說,在中共走過的85年不干凡的歷程里,中國共產黨緊緊依靠和緊密團結全國各族人民,干了三件大事。而這三件大事一進行新民主主義革命,進行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進行改革開放,都是為了順應人民意愿、實現人民利益。
歷史表明,只有深刻認識人民創造歷史的偉力,真誠代表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一切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黨才能得到人民的充分信賴和擁護,才能無往而不勝。
所以,黨的領導人一再強調:“我們黨的根基在人民、血脈在人民、力量在人民。保持黨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是我們黨無往而不勝的法寶,也是我們黨始終保持先進性的法寶。廣大黨員干部尤其是各級領導干部要牢固樹立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和正確的權力觀、地位觀、利益觀,堅持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
中共的馬克思主義政黨性質,決定了她必須堅持群眾觀點,始終以實現和維護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為己任。盡管中共已經從一個幾個人的從事地下斗爭的黨發展成擁有7000多萬黨員的執政黨,她仍然能清醒地認識到,“民心向背,是檢驗一個政黨是否具有先進性的試金石。一個政黨,如果不能保持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如果得不別人民群眾的支持和擁護,就會失去生命力,更談不上先進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