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廢除奴隸制已經過了一個多世紀了,但歧視黑人的陰影并沒有散去。所以,在美國,有個一直爭論不休的話題,就是試圖消除歧視的所謂“平等權利法案”。印度社會現在正以極其相似的方式走向意見分野,原因也極其相似,也是旨在矯正存在幾個世紀之久的種姓歧視的一項新興制度一“保留地”制度。不過,和美國的平等權利法案政策一樣,印度的美好意圖還是步入了歧途。
有個根本問題是,當印度社會還留有種族和種姓歧視的“遺產”時,惟才是舉作為進步的一個標準是否難逃厄運?那些鼓動平等權利法案的人是庸醫劣方呢,還是真正提供了問題的解決方案?
事實上,印度的“保留地”方案是一個故意釋放的煙幕,因為它允許政府巧妙地掩蓋問題的真相,也就是讓印度弱勢群體獲取接受初級教育的機會。假如印度的窮人能夠享有充分的初級教育,也就沒有必要在高等教育和其他領域為他們設置保留地了。
任何一個能夠閱讀迷篇文章的印度人都應該感覺到自己是幸運的,因為印度的政客已經成功地將這個國家的大多數人口截留為十足的文盲(他們都是窮人和病人)。決策者不是考慮如何為所有人提供高質量的基本教育,而更關心頒布一些基于種姓歧視的措施來獲取短期政治利益。
從58年前獨立以來,印度已經投資了數十億盧比來實施五花八門的教育政策,但是普通初級教育仍然糟糕透頂。根據國家教育規劃與管理研究所2005年發布的一份報告,印度8.1%的小學沒有教室,17.5%的小學僅有一名教師。此外,76.2%的學校沒有干凈的飲用水,14.6%缺電。有電腦的小學不到總數的4%。
同樣,設立在孟買的非政府組織“布拉罕”在對28個邦和聯邦屬地進行調查之后發布了2005年度教育狀況報告。報告顯示,7至14歲年齡段的兒童35%不能進行簡單的閱讀,41%不會解答簡單的兩位數減法題或除法題。政府的政策不是為未來準備受過教育的勞動大軍,反而導致了文盲和不識數人口的增加。
印度歷屆政府常常宣稱達到了多少識字率,但最新公布的調研報告不可避免地引發了對政府公布數字的嚴重懷疑。初級教育的情況如此糟糕,那么弱勢階層的將來還能獲得什么機會呢?據中央教育顧問委員會成員拉伊納說,印度6到14歲的兒童有2億,他們當中有8千萬根本就沒有上學。剩下的1.2億中,只有兩個萬預計會上到10年級,其余的都會在不同的年級相繼輟學。實際上,總理辛格也于近期對“一年級的兒童中只有47%能夠上到八年級”這一事實備感沮喪。
在國家公共最低保障項目中,政府已經保證將教育財政支出增加到國民生產總值的6%。然而,近年來教育支出卻穩步下降,從2001到2002年度占國民生產總值的4%下降到2002到2004年度的3.8%,2004到2005年度則降到3.5%。
高質量的教育是一個國家能夠給予其人民惟一的、也是最好的資產,但是政客們的興趣看起來在別處。畢竟,具備實際讀寫能力的人口比例僅僅是37.5%,他們可以通過酒精、通俗口號和恐嚇來操縱那些沒有受過教育的人的選票。做到這一點,對政客來說并不難。
反對“保留地”的抗議活動,對那些接受過高等教育的印度人來說,不僅判斷是錯誤的,也是危險的。除非他們能站出來,為所有的印度人爭取更好的教育,否則,反對種姓優先的抗議活動只會增加局勢的緊張程度,以及賣出更多的報紙而已。印度窮人的生活,則沒有任何改善。
或許,政府非常樂于見到這些抗議活動,因為這會轉移人們注意力,使之無法關注真正的問題,也就是當局無法成功地處理社會的基本問題。正如美國的情況一樣,問題不在于種族、種姓保留和優先,而在于確保所有人,無論貧富都能接受到高質量的初級教育。所有受過教育的印度人,反對優先,但他們不應該通過這樣一種方式來抗議,這樣只會加大文盲的比例。
(阿瑞丹姆·喬杜里:印度計劃與管理學會的名譽會長,商務和經濟雜志主編,著有《大印度之夢》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