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主題闡釋
大自然是人類之母,人類一直享受著大自然的恩澤。高天流云,大漠孤煙,青山綠水,春華秋實。然而,隨著現代科技的進步,地球上出現了越來越嚴重的生態問題。人類曾宣稱要征服自然,而人類遭受自然懲罰的現象也屢見不鮮。于是,在反思自身行為的過程中,人類重新認識到要敬畏自然:認識自然,感受自然,尊重自然,與自然同呼吸、共命運,和諧相處。在提倡敬畏自然的大背景下,對人與自然關系的思考、對自然現象之間關系的思考、對自身“反自然”行為的質疑等內容理所當然地成為高考閱讀和寫作測試的重點。
B經典閱讀
魯南的月光
孫繼泉
月亮一出,深色的天幕就淡下去了,就像主角的出場讓我們忽略了背景。
這是一個滿月。它穿透夜晚涼涼的空氣直抵地面,我們便沐浴在如水的月光里了。山、樹也如清水浸潤般的朦朧了。很靜。空氣清新、爽潔,因為它混含著大地的呼吸,因為大地蘇醒了白天,因為大地蘇醒了——白天,你再到這片野地里來,就會看到河溪歡快流淌,青草綠滿溝崖,野花開遍山岡,路邊的梧桐樹正開著紫色的花朵,在微風中播散甜甜的香氣。
營養學家說,你想吃什么的時候,說明你身上正缺少含有這種元素的物質。我們翻過十幾座山頭,來到這個荒僻的山村,走進這片照徹心靈的月光,在月光下欣喜和感動,我想正是因為我們久違了這樣的月光。城市里沒有月光。我們就是從那個嘈雜的地方出來尋找月光的。
村子就在這個山嶺下邊,它靜臥在一個山凹里。此刻,幾扇窗子染上蠟黃的燈光,隱隱地透著人間氣息。我們從村里出來的時候,就經過這樣幾戶人家,隔著矮墻,我們聽到什么木質器具碰撞牛槽的聲響,甚至還能聽到牛的咀嚼聲。一股濃烈的混合了草料、牛糞的氣味蕩溢過來。這個村子里,幾乎家家養牛。在這樣的山村,牛最有用處。牛在他們的心中的地位僅次于土地。牛在院子里吃草,人在屋里說話,白天要做的事情,得在晚上定好。從墻外聽著,他們說話的聲音就像他們家的低功率燈泡透過不常擦拭的蒙塵的玻璃罩送出來的燈光一樣輕柔。什么樣的語氣這么濾出來之后,都會失去硬度和躁性。因此,多么冰冷的吩咐、多么尖銳的爭吵,我們聽起來都有幾分韻致。在一個窄巷里,我們迎面碰上一個小女孩。她去串門,或者去送還鄰居的一樣什么家什,她在離我們幾步遠的地方猶猶豫豫,躲躲閃閃,似乎她已經感覺到我們不是這村里的人。我想我們一定讓她有點拘謹和驚慌。事實上,我們的到來定然使這個平靜的村莊出現了一絲混亂,就像從一方清澈的水塘里舀起一瓢水,整個水塘都蕩起了波紋。
村里的人沒有專門出來在月光下散步的,因為他們就生活在月光里;阿凡提面對智慧和財富,不假思索就拿起了財富,因為他最不缺的就是智慧。月光對于他們,僅僅就是照明的作用。他們能夠就著月光,找回白天丟在地里的一張鐵锨,或者拽一把明早引火的燒柴,免得被露水打濕。在月光里,他們有一種不事張揚的滿足。不滿足的或許是一個山中少年,他正在那方有燈的窗下發奮苦讀,夢想著走出這個被山嶺環繞的村子,走向燈光閃爍的城市。直到被飄蕩在柏油路面上的浮塵遮蒙了心肺,被城市的霓虹燈灼傷了眼睛,直到自己如一條游蕩在水源被污染的河流里的魚,再回頭尋找許多年前的月光。
而我們,也許已經不知不覺地將自己像一根人參續進了藥酒里,在窖制一種新物質的同時失去了自己,而且苦于找不到還原的辦法。其實,任何干裂的東西都要在雨中滋潤,任何破碎的東西都要讓飛鳥縫合,那臟污了的,非得在月光中浸泡,在蛙聲里揉搓,在菊香里熏染,在秋風里吹晾,在雪野里漂洗……(有刪節)
考點訓練
1.“任何干裂的東西都要在雨中滋潤,任何破碎的東西都要讓飛鳥縫合”,說說這句話在文中的含義。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文題為“魯南的月光”,但正面描寫月光的文字并不多,更多的是寫人。請說說作者為什么要這樣寫?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三段引用營養學家的話,這是為了說明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閱讀指南
結合語境,把握句意。
一句話的含義,總是與相關的詞語、語句、段意、主旨有著或隱或現的聯系。含義深刻、不太好懂的語句,一旦將其與段意、主旨聯系起來,意思也就清晰明朗了。如,《魯南的月光》的主旨是由于城市里缺少月光,尤其是能照徹心靈的干凈、淳樸的月光,“我們”來到村里尋找并感受大自然的這份純真。據此回答考點訓練中的第1題,根據上文的兩個比喻,我們可以明白“干裂的東西”“破碎的東西”指的是被城市生活污染了的心靈;根據下文的四個排比,我們可以歸納出“雨”“鳥”指“大自然”。答案要點:被城市生活污染了的心靈需要大自然的慰藉和修復,在世俗中迷失的人性也只有回歸自然才能找回。
C經典作文
請以“自然與心靈”為話題,寫一篇800字以上的文章。自選文體,自擬標題,所寫內容必須在話題范圍之內。
范文展示
感受自然
楊佳
你可曾在一個悶熱的夏日午后看蜻蜓的飛翔?你可曾于某個寒冷的冬季清晨眺望巍峨的遠山?你是否曾恍惚間感到飛翔的蜻蜓突然變得異常沉靜,而冷靜的群山卻在一瞬間放射出無限的活力?于是,我們又見到了一種完全不同于以前的風景,那就是只要用心去觀察、去感悟、去與大自然交流,就能超越現實,與內心的向往合為一體。其實,只要用心去感悟,我們就會發現夾竹桃也能跳舞,鳳尾蝶也會歌唱。
初春去郊外踏青,滿目稚嫩的新綠“遙看近卻無”。想起孩提時,我們樂于與每一種植物交流,看見一株嫩嫩的小草就仿佛覺得一個嬰兒在成長。我想,那就是因為孩提時我們有著無比純潔的心靈,我們可以不含任何雜念地感受每一個生命,閉上眼就能感受到春天大地上的花草樹木在萌動,無數綠色的草芽簌簌地破土而出。世界上還能有哪一種聲音比這更令人心醉呢?
秋日的校園里,落葉鋪滿了小徑,走在上面,腳下響起沙沙的摩擦聲。我聽著,一如聽到了“葉落歸根”的欣慰的歡呼。不由想起曾聽老農說過的,莊稼成熟的時候,他們能在田里聽到谷穗壓彎稈子時輕微卻滿溢喜悅的“啪啪”聲。
有一年盛夏,我跟爸爸到嘉峪關。在那里,真正震撼我們的并不是號稱“天下第一關”的城樓,而是那仿佛漫延了整個世界的漫漫黃沙。天高沙厚,眼前的沙海翻滾著,仿佛歷經著千年滄海桑田的變幻。站在無邊的沙海邊緣,我仿佛看到了沙丘神奇的幻舞,聽到了沙丘厚重的低吟。它們有廣袤之地的粗獷與不修邊幅,它們有大西北所特有的萬種風情,每一張面孔都無比神奇又無比自然,我感到目眩,不知道哪一個才是真實的它們。現在想來,用眼看到的固然是實在,但用心感悟到的奇景豈不更多了些真誠?
于是我開始明白,無論我們生活在哪里,無論我們擁有過怎樣的人生經歷,我們都一樣會懂得感悟自然,并熱愛、欣賞自然。這是人類的一種與生俱來的神奇本領,雖然有些人至今還不曾意識到它的存在,但在我們的生命中,正是因為有了善于感受自然的心靈,才使得我們了解了大自然“美妙”“奇異”的內涵。
技法點拔
把握關系,說清事理。寫關系型的話題要理清概念之間的關系,說清事理。那么,怎樣才能達到這些要求呢?一是把握常見的關系:①依存關系,如“學與問”;②主次關系,如“成績與缺點”;③取舍關系,如“自卑與自強”;④條件關系,如“繼承與發展”等。二是不顧此失彼。關系型話題的兩個概念之間,總是有著一定的聯系,命題者也要求我們對其進行全面的思考。如果只說一面,而忘記了另一面,就會犯片面性的錯誤,寫議論文最忌的就是這一點。因此,我們必須養成全面說理的習慣。《感受自然》就是正確處理概念關系的典范:①標題“感受自然”,用四字短語,既簡要概括了全文內容,又巧妙地暗含了“自然與心靈”這個話題;②首段從感受自然的具體行為切入,引出了感悟自然、欣賞自然、享受自然之意,既寫自然現象,又有靈魂的參與;③主體部分寫感受春天大地上的花草樹木在萌動,感受秋天的“葉落歸根”,感受嘉峪關黃沙的幻舞低吟;④結尾收束全篇,提出了只有有了善于感受自然的心靈,才能使我們了解大自然的美妙、奇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