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權勢的父輩不足以依賴,惟有靠自己才能立于不敗之地;留錢財給子孫,不如留下智慧與德行。
“衙衙內”是我國古代對官宦子弟的一種稱呼,它在大多情況下帶有貶義色彩。因為在古代封建社會中,許多官員對子女缺乏有效的約束和教育,導致他們憑借父輩的權勢為非作歹(如《水滸傳》中的高衙內),令百姓怨聲載道。有鑒于此,歷史上有很多官員對其子女從小就嚴格要求,以免重蹈覆轍。
在中國古代,《顏氏家訓》可謂家喻戶曉,而它的作者顏之推就堪稱官員教育子女的典范。顏之推是南北朝時期的著名學者,曾在好幾個朝代擔任過高官。在那個時代,很多官宦子弟,根本不需個人奮斗,年紀輕輕就可以登上高位。許多官宦子弟從小醉生夢死,無所事事。更有甚者,有的小孩剛一出生就被封為四品的高官。于是在當時社會上,出現了大批游手好閑的紈绔子弟。他們不學無術,一遇到學??荚?,就趕緊雇人代考。更可笑的是,當他們舉行宴會時,竟也常常附庸風雅地吟詩助興,而那些詩也是提前請人代勞的。但在日常生活方面,這些官員子弟則非常講究,穿著長袍大袖的衣服,戴著高高的帽子,束著名貴的腰帶,還要剃凈面皮,涂脂抹粉,外出時則要乘坐高大豪華的馬車。
面對這種弊端,顏之推保持著清醒的頭腦,他提出“愛而有教,嚴而有慈”的家教原則,不斷鞭策子女們潛心學習,他經常教育子女說:父兄不能長期依靠,家中的財產是不能永遠保持下去的,一旦遇到不測之禍,就會失去庇護,因此最好的辦法就是靠自己。他還認識到,環境對子女的成長有很大的影響,尤其是在少年時期,很容易受社會的感染。因此他特別注意子女們的交際圈,以防他們誤入歧途。為了使子女們免受不良風氣的影響,他還告誡他們說:“與善人居,如入芝蘭之室,久而自芳也;與惡人居,如入鮑魚之肆,久而自臭也”,要求他們注意交際對象,遠離那些不學無術的寄生蟲。
著名的政治家諸葛亮也是一位善于教育子女的官員。雖然大權在握,但他卻從不置辦家產,反而時時教育子女生活要節儉。有一年,諸葛亮準備出師北伐,臨行前向后主劉禪匯報了自家的經濟狀況以及對子女的安排。他說:“臣初奉先帝,資仰于官,不自治生。今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頃,子弟衣食,自有余饒。至于臣在外任,無別調度,隨身衣食,悉仰于官,不別治生產,以長尺寸。老臣死之日,不使內有余帛,外有贏財,以負陛下?!痹谒ナ篮?,其子孫果然就靠著“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頃”生活。
近代民族英雄林則徐也有類似的遠見卓識。林則徐長期擔任封疆大吏,位高權重,但他對子女的教育卻極其嚴格。他要求子女像自己一樣,為官剛正不阿、清正廉潔,不為功名利祿所累,決不要在奉祿之外,妄取民間或下屬的一分一毫。為此,他曾在家中留下一幅著名的對聯:“子孫若如我,留錢做什么,賢而多財,則損其志;子孫不如我,留錢做什么,愚而多財,益增其過”。
歷史上在教子方面最成功的官員,恐怕非晚清名臣曾國藩莫屬了。曾國藩因對朝廷的巨大貢獻而備受器重,曾長期擔任封疆大吏,可謂位高權重。生活在這樣顯赫的家庭里,一般官員的子女難免會出現問題,但曾家卻是個典型的例外。
曾國藩長年在外,公務繁忙,但他卻經常抽出時間寫信教育子女。這些書信,后來都被編入著名的《曾國藩家書》,作為官員教子的典范流芳千古。在家信中,曾國藩要求子女勤儉謙勞,禁絕奢侈懶惰。他從不準許子女睡懶覺,不準他們攢錢買地,不準他們穿華麗的衣服,不準他們訓斥仆人,甚至還要求女兒們親自做飯織布,更不允許她們出嫁后欺負婆家。曾國藩認為,嚴謹的家訓和淳樸的家風能形成良好的家庭教育環境,有利于后代健康成長。據說在同治三年,當他擔任兩江總督時,隨行的妻子和女兒竟要白天下廚做飯,晚上紡紗織麻。史書記載稱:“共辦紡車七架,每日紡聲甚熱鬧”。
為了給子女們樹立良好的榜樣,曾國藩處處以身作則。他的飯桌上通常只有一個葷菜,身上的青緞馬褂一穿就是三十年。最難能可貴的是,曾國藩教育子女們不謀做官發財,只求讀書明理。畢竟在封建社會,做官是大多數人的最終夢想,許多官宦子弟常利用特權達到這一目的。而曾國藩卻獨樹一幟,他再三向子孫們表示,不希望他們做官,而只愿他們成為飽讀詩書、明白事理的君子,做一個德才兼備的人。在他的影響下,其家族中果然再沒有出過大官,但卻涌現出不少知識型人才。比如他的長子曾紀澤就精通詩文書畫,學貫中西,后來成為一名杰出的外交官。據統計,在近兩百年中,曾國藩家族共出有名望的人才240余人,卻沒有出一個紈绔子弟,在歷史上實屬罕見。
與之相反的是,有些為官者因疏于對子女的教育,最終釀成了惡果。在我國民間廣為流傳的“扶不起的阿斗”的故事,就是最典型的例子。三國時期,劉備在戰亂中得子,因此對其倍加呵護,百依百順。由于一味溺愛自己的兒子,劉備從不讓劉阿斗隨軍征戰,也不讓他嘗試著治理國家。臨死前,劉備又將兒子托付給忠心耿耿的諸葛亮。殊不知這樣一來,更使得劉阿斗不思進取,只會吃喝玩樂。
還有些官員,由于他們本身的人品道德就存在很大問題,無形中成為了子女的反面教材。北宋時期的奸相蔡京,曾長期執掌朝廷大權,作威作福。他有個兒子叫蔡攸,從小就深受乃父的影響,為人狡詐,貪戀權位。在父親的庇護下,蔡攸一路平步青云。不料想,貪得無厭的蔡攸竟覺得不過癮,開始與自己的親老子爭風吃醋,成天在皇上面前攻擊蔡京。最終父子二人各自拉攏黨羽,分立門戶,將朝廷政治鬧得烏煙瘴氣。有一天,蔡攸居然當著眾多客人的面,一把抓住父親的手,然后裝作關切地為其號脈并問道:“大人脈勢舒緩,得無不安乎?”隨后他便指使手下上奏朝廷,迫使“患病”的蔡京提前退休。幾年后,由于政局的變動,皇上將蔡京及其子孫二十三人統統流放,而驕橫一時的蔡攸則被誅殺。后世評論說:“其父殺人,其子必學為劫,則又有倍焉者矣”,蔡京的下場無疑是罪有應得。
另一位大貪官,明代奸臣嚴嵩,在教育子女方面也非常失敗。嚴嵩為人陰險狡詐,在嘉靖皇帝時長期擔任首輔(宰相)的要職。他的兒子嚴世蕃,從小就憑借父親的權勢進入官場并迅速得到升遷,很快成為內閣成員。在父親的教導下,嚴世蕃也成為一名陰險狡詐、善于揣摩人心的政客。后來,由于嚴嵩年老眼花,許多國家大事就交給自己的兒子處理,因此當時朝野上下流傳著“大丞相”、“小丞相”的稱呼。嚴世蕃憑借手中的權勢大肆貪污受賄,過著荒淫無度的生活。據記載,當時就連嘉靖皇帝的三兒子都被迫湊了一千五百兩銀子送給嚴世蕃。然而好景不長,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嚴嵩父子被御史鄒應龍上書彈劾。嘉靖皇帝下令剝奪嚴嵩一切公職,將其子嚴世蕃發配到雷州。兩年后,朝廷又將嚴世蕃逮捕下獄,隨即抄家問斬。至于嚴嵩,雖然撿了一條老命,卻被迫寄居在祖墳旁的一所茅屋中,在貧病交加中死去。史書評價他時認為:“溺信惡子,流毒天下,人咸指目為奸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