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2006中國信用小康指數:60.1分》
胡大力(共青團濟寧市委常委辦公室主任)
信用來自自律。“民無信不立”,作為一個社會人,誠信是其社會交往的基本準則之一。正如冬天相擁取暖的豪豬,彼此距離的遠近取決于雙方身上刺的長度,傷別人的同時,自己也會受傷。自己不講信用,也就失去了別人的信任,由此衍生的損失要遠大于一次單純的失信。作為公務人員,更應講信用。政府的合法性建立于民眾同意的基礎上。失信于民,失其民心。作為政府的一組成份,公務員理所當然要為政府的公信力負責,一言一行代表公共權力,慎言敏行,立信于眾。
路傳新(安徽鳳陽縣宣傳部長)
目前確實存在老百姓對政府官員不夠信任的現象,然而這種狀況是可以改善的。究其原因,最主要的是我們的各級黨政領導人和百姓的溝通不夠,一方面官員看百姓是霧里看花,另一方面百姓對官員在做什么也一無所知。因此,要使百姓信任官員,官員必須走出辦公室,走到百姓中間去,了解百姓的愿望和需要,也讓百姓知道官員們在做什么。增加了相互理解才能消除誤解和不信任。
那些和老百姓生活密切相關的窗口單位例如稅收、工商等部門的公務員,他們的工作方式尤其重要。他們的一舉一動都直接影響老百姓心目中政府官員的形象,稍有不慎,就會降低百姓對政府的信任度。因此, 我們的公務員要為百姓多考慮,把事情一件件辦好,讓百姓看到希望,從而信任政府。
陳星(廣東南方電視臺衛(wèi)星頻道主持人)
目前我們所處的這個時代比較急功近利,現在人們比以前任何一個時代都更直接地感覺到經濟利益對我們生活的影響。經濟利益的驅使使一部分人放棄了誠信,同時由于分配不公而導致的心理不平衡等,也導致了人們誠信度的下降。而在經濟飛速發(fā)展的同時,我們的道德建設并沒有完全跟上,關于誠信的宣傳也往往缺乏真正有效的手段,還停留在喊口號的階段。其實這方面我們可以多學學美國大片,他們常常將一些道德宣傳在影片中以非常人性化的方式表達出來,通過一些細節(jié)達到宣傳美德的作用,讓觀眾不自覺地從影片中人物上得到感召,而不是用一些空話來簡單地號召人們揚善懲惡。在這方面,我們需要更鮮活、更貼近生活的宣傳方式。
不久前華南水災,有一個現象,很多捐助者不愿意捐錢而更愿意捐物,有的人寧可自己親自到災區(qū)去捐助也不愿意通過政府機構捐助。這說明了一個問題,人們對政府不夠信任。這種不信任嚴重地影響了政府處理問題的效率。對于政府來說,用實踐讓老百姓樹立起信任是當前最為重要的。
讀了這期《小康》上關于官員誠信問題的文章,深有感觸。近年來,我們政府的一些官員越來越忽視政府誠信的“影響力”:有的官員盲目追求政績,不顧項目的可行性,不顧老百姓的利益,大肆強行圈地;有的領導對群眾反映問題責令限期整改,但相關部門或地方政府卻推三阻四,變著法地久拖不決……這使得政府在喪失誠信的同時,也失掉了民心,甚至使得政府和群眾關系僵化,欺詐、謊言流行,使政府進一步喪失誠信,進入了惡性循環(huán),以致出現了群眾對政府的抵制。因此,政府迅速建立誠信監(jiān)控體制已經迫在眉睫。而政府官員和公務人員是政府的主要構成,因此政府誠信問題實際上是官員誠信的問題。
希望我們的政府能夠對喪失誠信的官員和政府予以嚴懲,因為一旦有人失信而不能得到應有的懲罰,那么作為政府公務員的良知和責任感就會全面喪失,政府的誠信危機會更加嚴重。
(安徽唐睿睿)
《小康》雜志的定位是“影響一個民族和時代”,用嚴肅但不說教、周全但不繁冗的風格,向我們展示了一個追求更健康積極的生存狀態(tài)的理想。
人人都希望國家政治開明,法治健全,經濟發(fā)達,人民富足安康,通達開化,但是這個過程中存在著很多障礙。并且,隨著社會越進步,文明越普及,這些障礙的數量和復雜度增加,甚至出現病癥并發(fā)的情況。
《小康》雜志的編者使用了很多有效同時也是比較活潑的手段,試圖考察問題的所在,也嘗試著解決。它匯集了眾多職業(yè)從政者、商場精英、資深學者的心血,在分析具體實例的同時,也能客觀地闡明大義,使人讀起來覺得中肯不做作。同時,《小康》也體現了時效性,能根據當前事態(tài)的變化,緊緊抓住新鮮的線索。不拘泥于老套的教條,常看常新,一本有活力的雜志才能擁有生命力,才能讓別人感覺到它的呼吸,愿意接近它,閱讀它。
(北京 許明)
本人有幸,自貴刊2006年第5期開始,一直拜讀至今。多次細讀,受益匪淺。作為一份政經類刊物,《小康》的重頭戲是風格獨特、稍有回旋的社論、關注、民意、社會等欄目,都對當下民眾關心而不甚了解、想說而缺乏力據的話題,進行了及時有效地報道、剖析和探討。比如,關于“城里不要,農村走俏”、農村變成“消廢”市場的話題,貴刊從多個角度進行了實際調查與剖析,給人印象非常深刻。人物這個欄目,則重點關注當下有影響力的政治、經濟界人士,突出一個“情”字。既可以催人向上,又可以策人自省。如,詩人外交家李肇星,重點描述了李肇星作為外交家鮮為人知的詩人一面,將一個有血有肉、有情有義、多才多藝的外交家展現出來。文化與生活板塊作為兩個輔助性欄目,也毫不遜色,讓人在品讀之余自然而然地明晰事理,受到教誨,學到未知之事。
其中,惟一不足之處是對于國際時事的調查與分析略顯單薄。在此也忠心希望貴刊越辦越好,領我們一起過小康生活!
(山東 徐楠馨)
《小康》雜志9月份刊登了一篇名為《怎樣和英國企業(yè)打交道》的訪談錄,看過之后令我受益匪淺。我是上海一家小企業(yè)的業(yè)主,一直希望能夠利用世博會的機會和一些有實力的外資企業(yè)建立一些長期的合作關系,但是苦于“上不通天”,始終無法獲得在滬外商的相關信息。機緣巧合,我偶然看到《小康》雜志上刊發(fā)該文,通過這篇文章,我了解了上海英國商會的一些信息,并與他們取得了聯系,得到了非常熱情的反饋。目前,我已經通過上海英國商會和許多在滬的英資企業(yè)和英籍投資人取得了聯系,其中有一些已經初步建立了合作意向。
真的非常感謝《小康》雜志社提供這么有用的信息,希望貴社今后也能夠多發(fā)表一些類似的文章,幫助我們小企業(yè)主更多的了解外商的溝通渠道和聯絡方法,從而通過和外商的合作令企業(yè)發(fā)展壯大,同時也為我國社會主義建設貢獻更多的力量,消化更多的外資。
(上海田宇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