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十六屆六中全會,對如何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做出了全面部署。據悉,這是近25年來,中共中央全會首次專門研究社會事務問題。這預示著關于“幸福”與“和諧”的實現程度有望成為各政府機構的新的政績考量指標。
巧合的是,就在一個月前,國家統計局宣布,繼推出綠色GDP指數之后,今后還將推出幸福指數、人的全面發展指數、地區創新指數以及社會和諧指數等一些新的統計內容,以適應各方面對中國經濟社會協調發展、人的全面發展等需求。
權威機構調查發現,近幾年來,中國人的幸福感并沒有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而同步提高。中國社會科學院的調查顯示,2005年,72.7%的城鄉居民感覺生活是幸福的,比2004年下降了5個百分點。來自蓋洛普公司的調查也表明,中國人的幸福感在過去10年中先升后降,與經濟發展的曲線并不同步。美國自1940年代后,幸福指數在近50年中沒有任何增長,認為“非常幸福”的人口比例反而一直在下降。中美兩國相比,中國人的快樂程度甚至還高于美國。
問題出在哪里?幸福學研究者認為,幸福是人們對自己需求的滿足程度的一種心理評價。在生存需要沒有得到滿足之前,財富的增長能夠帶來一定程度的幸福,但生存需要滿足以后,財富對幸福的貢獻系數就越來越小,社會發展的目的就不應再是財富最大化,而應該是人們的幸福最大化。也就是說,“幸福指數”應成為衡量社會和諧與否的重要指標。
《小康》雜志從2005年建立小康指數體系時,就把“快樂小康指數”確定為其中的一個重要內容,原因就在于,我們也認為,人們的快樂和幸福程度是衡量小康社會的一個重要指標。2005年全國“兩會”期間,中國科學院院士程國棟提交了《落實“以人為本”,核算“國民幸福指數”》的提案,建議從國家層面構造由政治自由、經濟機會、社會機會、安全保障、文化價值觀、環境保護六類構成要素組成的我國國民幸福核算指標體系,并使之成為科學的政績考核標準的組成部分。
實際上,“幸福感”作為衡量地方社會和諧與否的一個重要指標,已擺上不少地方政府官員的議事日程。今年北京“兩會”期間,北京市統計局宣布推出一套幸福指標體系,并將其納入和諧社會指標評價體系中。目前,深圳市已制定了該市的“和諧深圳評價體系”,囊括了社會發展、社會公平、社會保障、社會關愛、社會安全、生態文明六大指標。由上海市政治文明建設委員會辦公室牽頭研制的“和諧社區指數”今年年初也已成功通過測試。
從改革開放前的“階級斗爭為綱”,到改革開放后的“經濟建設為中心”,再到今天改革開放進入攻堅階段的“構建和諧社會”,我們在發展的螺旋中逐步找到了本位。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將和諧社會確定為國民福祉的歸宿。人有追求幸福的權利,但沒有和諧的條件與環境,幸福就成為奢望;而國民的幸福感同時也反映出國家和諧的程度,沒有國民的幸福,國家與社會的和諧也無從談起,也就是說,國民個體的幸福恰恰是國家整體和諧的基礎和標志,幸福不啻為和諧的晴雨表,幸福應該成為和諧的標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