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稅時代”的鄉鎮政府如何定位,鄉鎮干部該擔任怎樣的角色?浙江慶元構建的“技能服務型鄉鎮政府”模式為此探索出一條新路子。
隨著農業稅退出歷史舞臺,中國農村第一次迎來了“無稅時代”。帶濃重管理色彩的鄉鎮政府,已不適應農村經濟社會發展要求。原來的管理型鄉鎮政府必須向服務型鄉鎮政府轉變。然而涉及體制層面的變革往往是“牽一發而動全身”,因此就建設服務型政府的具體實踐及成效而言,一些探索還停留在技術層面。
那該如何走出困境呢?結合浙江省慶元縣技能型鄉鎮政府建設的實踐,筆者認為,當前構建服務型鄉鎮政府必須在深層機制的創新上下功夫,走好三步“棋”。
第一步從創新學習機制入手,促使干部轉型。長期以來,鄉鎮黨委政府“重管理輕服務”,許多干部忙于應對行政事務,服務“三農”的本領相對欠缺。稅費改革后,干部“干什么、怎么干”的問題引起了我們的思考和關注。鄉鎮政府的工作主要體現在干部的服務上,沒有技能,“服務”就成為一句空話。因此,促使干部向技能型轉變就成為建設服務型鄉鎮政府的一個關鍵環節。通過學習各項技能,使鄉鎮干部成為農村政策法律法規的宣傳員、農業生產的技術員、農村矛盾的調解員、發展經濟的服務員、為民辦事的勤務員。通過建立干部學習“倒逼”機制,保障干部學技能的成效。一要建立按需所學機制,“三農”需要什么,干部就學習什么,把每位干部逐步培養為“有技能、會服務”的復合型人才;二要建立每學必考機制,完善干部技能“考核與服務檔案”,建立干部技能證書制度,激發干部不斷學習新知識、新技能;三要建立學以致用機制,實現技能服務和群眾需求有效對接,增強干部的學習動力。
第二步從創新運行機制入手,促使政府的職能轉變。從一定意義上來看,“管得最少的政府,就是最好的政府”。當前,農村市場經濟和各種行業組織還不完善,鄉鎮行政事業機構重疊、職能交叉,市場中介服務和公共服務短缺。因此,構建服務型鄉鎮政府迫切要求改革鄉鎮內設機構,轉變鄉鎮政府職能,整合行政資源,降低行政成本,提高行政效率和服務水平。就是要按照鄉鎮經濟發展和職能需求,創造性地打破鄉鎮“七站八所”上下對應的傳統設置模式,綜合設置“一辦若干中心”,即黨政綜合辦公室和農村工作指導中心、工業發展服務中心、維穩調處服務中心、社會保障服務中心、村鎮建設管理中心,推行“集體式辦公、超市式服務”,有條件地建立鄉鎮行政服務中心,實行全程委托代理制,公開服務內容,規范辦理程序,嚴格考核管理。
第三步從創新服務機制入手,促使工作轉軌。長期以來,部門機關和鄉鎮服務網絡并不十分順暢,“只掃自家門前雪,不管他人瓦上霜”的現象比較普遍。構建服務型鄉鎮政府就要創新服務機制,理順機關部門和農村的服務網絡,實現工作重心向農村轉移。一方面,建立縣、鄉、村縱向服務鏈,把縣直機關部門建設成為服務型機關,發揮部門專業人才集聚優勢,從縣直機關部門選派農村指導員、企業助理、科技助理、平安助理、金融助理等,深入鄉村基層一線,提供技能服務,指導當地群眾生產、生活,為鄉村經濟社會發展提供智力支持和技術保障。另一方面,建立鄉村橫向服務平臺,在農村建立村級為民服務中心,以“替民辦事、幫民致富、為民解憂、讓民滿意”為宗旨,為群眾提供政務全程代辦、政策信息宣傳、實用科技指導、維穩調處、農村信貸、文化公益事業、勞動力轉移等服務,搭建起農村黨員干部為民服務的平臺。同時建立村務運行質詢監督制,全面加強村級組織建設,解決村民參與村務知情難、作主難、監督難的“三難”問題,推進農村基層民主建設。通過縱橫服務網絡的交叉互補,促使政府的工作全面轉移到為民服務的軌道上來。
(作者為中共浙江省慶元縣委書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