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林教授的新著《中華傳統禮儀概要》最近出版,這已是作者繼今年五月出版的《禮樂人生》之后的第二部著作。相較于作為演講集匯編的《禮樂人生》,這本書雖然少了些現場的互動,但卻更為系統,也更加完整。盡管傳統和禮儀是當前公眾討論的關鍵詞,但在大多數討論甚至是戰斗式的爭論中,并未將這二者放在一個論域之中,提到傳統就是儒家以及儒家思想能不能現代化,提到禮儀就是日常生活中應不應該遵守禮儀規范,很少有人將二者放在一起,看看儒家所講的禮儀到底是什么內容,與現代生活有何關系。更沒有人為此著書立說,系統闡述。在這個意義上可以說,彭教授是將傳統禮儀現世化的第一人。
該書分三編,每編之下各設十余專題,詳細論述。上編專講學理,側重解釋傳統禮儀在儒家文化中的地位,與儒家其他思想的關系,學術性較強。中編講要則,側重傳統禮儀的制作原則和外在特征,并加以歸納,綱舉目張,極為明晰。下編講常禮,側重傳統禮儀的主要內容,頗為詳盡,實踐性較強。通讀全書,可以看出盡管作者分列三編,各有側重,但由于作者將寫作的背景有意識地放在“古為今用”和中西比較之上,就使全書具備了一以貫之的指導思想,即在堅持傳統禮儀反對西化的同時,發揚傳統禮儀中的合理因素,以激清揚濁,匡謬正俗。如果說,嚴謹的學術性使該書不同于一般通俗讀物、禮儀教程的話,那么深切的入世關懷就是全書厚重的底色。而二者的有機結合,就使作者所有因時而起的痛心與呼吁褪去了常見的矯揉造作,所有細致縝密的考察與思索不再淺浮魯莽。真切的思考永遠使人感動,滿腔的熱情也因此可以落地生根。
關于中國當前急劇變化的社會,沒有人不承認這是個轉型時期。這種轉型,既是平常理解的經濟體制上的,更是大家語焉不詳的思想方式上的;既是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轉型,更是撥亂反正、繼往開來的“回歸”。如果只看到前者而無視后者,轉型就會因為片面而難以徹底,轉型期的動蕩、沖突、彷徨、迷失就會無限延長。一句話,不成功的轉型的直接后果就是轉型期的永恒。如果能夠在熱鬧無比的轉型討論中,暫時抽身出來,看看身邊為了衣食、為了家園游走奔波的人群,或許能夠較為沉靜。沉靜,總能更容易使人返樸歸真。即便再度轉身加入討論,也會因了這一點沉靜看到更多的內容:既然必須轉型,那么轉向何處?從何處起身?什么是轉型的動力,什么又是轉型的內容?這些問題不解決,再高明的理論也是空口白話,甚至是欺世盜名。
因此,作者有意識地將自己的思考放在古與今、中與外的時空背景之中。學理上的探本尋根自然是所有言論的基礎,但傳統禮儀的繁文縟節卻未曾阻擋他對可以貫通古今的人類精神的追尋,因此他在種種復雜儀式的背后看到先賢制禮作樂的精神,而這種他歸納為可以“自卑而尊人”的“敬”的精神,不僅貫穿于禮儀的細節,行禮的始終,也足可以放之四海而皆準。對于他來說,如果轉型是勢在必行,那么起身之處必然是對傳統文化的溫情與繼承,取舍損益雖然必不可少,但絕不意味就可以輕易放棄,迷信盲從。在他看來,即便是只做一點點實事,只要心懷善念,有益眾生,就是對自己職責的履行,已然遠勝那些停留于口唇間的空洞與激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