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喜歡住在農家的市委書記
一個農民自己建設的新農村
一套遠程教育系統
一棵能結八種桃子的桃樹
一種不能過夜的“農家樂”
貴陽,地處中國大西南,云貴高原東部。古時盛產竹子,以制作樂器筑而聞名,故簡稱”筑”。貴陽四周群山環抱、林木蒼翠,寬1~7公里,長逾70公里的環城林帶,成為貴陽的綠色生態屏障。貴陽林地面積達275萬畝,森林覆蓋率為34.77%,又稱“森林之城”。
明正德三年,王陽明貶至貴州龍場,今修文縣內,受盡磨難,“龍場悟道”,形成了以心學為本的獨特學術思想。加上以后的“致良知”和“知行合一”學說,其“心學”體系臻于完善,形成我國儒學的最后一個高峰。彝族土司安國亨在修文陽明洞,大書“陽明先生遺愛處”。此愛,即中國古代哲學家王陽明與貴陽人民的切切深情。
貴陽以漢族為主,多民族聚居,少數民族以布依族、苗族為主。農村人口略多于城鎮人口,農村面積遠大于城鎮面積。
貴陽市委書記王曉東說:我們貴陽,是大城市、大農村格局。
王曉東讀本: 七年書記,七年變化
王曉東當貴陽市委書記已經快七年了。在這個遍布喀斯特地形地貌的西部城市,農村建設問題從一開始沉甸甸地就擱在他的案頭。
剛來貴陽的時候,王曉東常常下鄉住在農民家里。有一次在鄉下住了一周,等回到市里,發現印度總統下臺了都不知道——老鄉家沒電視,消息不通。那次,讓王曉東下定決心,要解決農民家通電網的問題。七年過去了,電視和電話進入了貴陽市農村幾乎每個農戶家中。
不光是電視電話的網絡通了,王曉東在新農村建設方面提出了十字方針:“水、電、路、氣、房、林、電視、電話”,一件一件地陸續落實著。
如今,十字方針的內容基本建設完畢。王曉東的高興發自內心。他說,這些基礎建設都是農民最企盼的事情啊。你想想,這里跟北方的大平原不同,沒有路,農民就憋在山里出不來,別說物流運輸了,信息流都進不去。道路打通,更是讓思想打通。沒有水,農民生活沒法保障,而且貴陽是典型的喀斯特地形,留不住水。因此,農民特別希望解決水的問題。沒有電,沒法使用電器,農民生活水準沒法提高,甚至照明都有困難。沼氣也很重要,它是新農村循環經濟的切入點,也是農民生活方式改變的切入點。沼氣讓農民家中變得干凈,方便,讓農民生活方式向文明化方向轉化。
王曉東在下鄉調研時,看到了很多農民住著當地特有的茅草棚。茅草棚里農民的生活簡陋得讓人不敢想象。他當時就想,怎么能讓距離市區一個多小時路程的農村,到處都是這樣的茅草棚呢。回來后,他開始四處調動資源(他笑稱資源整合是他的強項),有錢的捐錢,有物的捐物(水泥或者其他建材),讓社會各個層面來關心農民的住房問題。湊好了建筑材料,又動員農民,只要愿意改善自己住房條件的,就要自己出工出力(建筑材料政府幫忙籌集)。
茅草棚改造的事情進行得非常順利,3年的時間,3萬多戶茅草棚全部“消滅”,15萬農民改善了住房條件。現在貴陽農村已經見不著當初的茅草棚了,記者想找一個拍照留念都沒有機會。
“茅草屋改造不是一個形象工程”,王曉東說,“生活條件改善了,讓農民有了創富的念頭,好的住房能成為農民發展生產的內在動力。這是一個扶貧致富的工程。”
與茅屋改造工程類似,農村道路的修建,王曉東采取了同樣的辦法,籌集資金與動員農民相結合。村里要成立理事會,有85%以上的農民表示愿意修路,理事會就可以代表農民向政府表示同意修路。政府把資金或者建材批下來,然后讓農民“自己的事情自己干,自己建設自己的家園”。政府出錢,出材料,農民出工出力。不會修路沒關系,政府找專家來指導示范。目前,貴陽市修建道路以每年1000公里的速度進行著。
在貴陽市的農村建設中,政府致力于起到重要和適當的作用,讓農民成為新農村建設的主人公。政府充當的角色是基礎設施的投資者、農民自己做不了的事情的擔當者、組織者、文化建設者;農民自己是建設者,出工出力、修路建房、生產勞動。農民永遠是主體,政府則是引導和扶持,把農民急需卻辦不到的事情解決好,為他們積極的生產勞動提供可能。
王曉東一直認為基礎設施建設是新農村建設里面最為基礎和初級的工作。“基礎不通,萬事不通”。路修好了,農村改造好了,他現在仍然每年保證兩次下鄉住農家,實際看看農村的發展狀況,為決策做一些實際的調研和參考。
七年,貴陽最大的變化,是農村、農民精神面貌的變化。我們走在各個不同的鄉村,看到這個相對農閑的季節里,很多農民在忙著翻新房屋,整理院壩,修路筑墻;腰鼓隊在練習隊形;孩子在上學——哪里都看不到閑人。
王曉東認為政府的重要任務之一,就是要為農民搞生產和建設提供機會和可能。如今處處面貌整潔的鄉村告訴我們,他基本做到了。
“要說我的個性特點啊,”他說,“那就是看準的事不輕易放棄。很多工作是會遇到阻力的,但是我會一直不斷地去推動。今天推不動,過幾天再推……”王曉東安靜嚴肅的臉上出現了點點孩子氣的神情。
七年里,王曉東已經形成了他特定的生活定式:6:30起床;8點到單位開始一天的工作;晚上6:40回家,邊吃飯邊看新聞(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所以胃不好);晚上8點~9點,在省委大院里散步,跟老太太們聊天(跟老太太們熟得不得了),9點以后回家,看書學習。每天只有在散步的時候跟家人在一起。小孩該考大學了,他幾乎沒顧得上,很是內疚。
王曉東,七年書記,推著貴陽農村日漸日新。
學校讀本:遠程教育的網絡及終端
記者一行到達偏遠的灑坪小學的時候正是上午課間操時分。小學生們往操場上蜂擁而出,嘻笑打鬧,看著我們手里的相機一點不掩飾他們的好奇和羨慕。
小學校長矮墩墩的。他告訴我們,學校招收的是周圍六個村的孩子,共有七百多名學生,36名教師。最遠的學生,每天從家里走12里地的路來上學。這里民風很好,學生在路上都很安全。
我們看到,學校有自己的實驗室,擺滿了各種儀器,還有專門的遠程教育終端室。校長說,每個老師都可以自己安排使用遠程教育室,可以下載各種課件,然后放給學生們觀看。遠程教育終端是政府建設的,現在幾乎每節課都有老師在使用。
想起前一天在阿栗村支部辦公室旁邊看到的小學校,遠程教育終端室由支部和學校共用。支部辦公室有獨立的計算機室,終端就在里面。計算機室后面是支部建設的圖書室,圖書室窗戶外,晃動著小學操場上孩子們打籃球的身影。
市委書記王曉東說,貴陽市的遠程教育是響應中央的號召,在市內整合資源的結果。整套系統注意了沒搞重復建設,利用的是電信部門的網絡,請電信部門進行整體系統以及終端的建設。終端建設好之后,開放給學校和其他單位共同使用,盡可能的充分利用資源。王曉東認為,干部經常受教育,農民長期得實惠,這是實實在在看得著的。
王曉東強調的是,文盲,是不可能搞建設的。
貴陽市委市政府重視基礎教育,遠程教育,也重視職業教育。嫁接能手李仁貴就是初中畢業參加了幾個月的農業技術培訓后,走上學習嫁接種植道路的。
農民讀本:李仁貴的桃子 劉老大的農家樂
貴陽阿栗村青年農民李仁貴家里有個不小的庭院,院落依山而建,看上去風水很好。院子里有棵水桶粗的老桃樹,隨著山風唱著歌。
李仁貴在老桃樹上嫁接了八種桃子,他扳著手指頭數:水蜜桃、艷紅桃、青桃、盤桃、久保桃、……哦,今年剛綁上去的壽桃,已經成活了,明年就可以結第九種桃子了!李仁貴的臉笑成一朵花。李仁貴還種了20畝楊梅。到楊梅成熟的時候,他需要幾個幫手。他就到網上發布了一些消息,希望招募一些學徒,他教他們種植嫁接技術,而學徒就可以幫著干一些農活。
李仁貴所在的貴陽烏當區阿栗村,從10多年前開始,政府引進、實驗高科技楊梅種植技術,如今已經有近萬畝楊梅,油桃、杏子一千多畝,枇杷、櫻桃等優質水果一千多畝。一家人種的楊梅,一卡車都拉不完。此外,在貴陽修文縣谷堡鄉折溪村,農民大面積種植的黃金梨也獲得了非常好的經濟效益。這么多水果能順利銷售出去,與當地政府整體規劃大有關系。
在折溪村的梨地里,果農告訴《小康》記者,梨下來后,會有人過來統一收購,根據梨個頭大小定價格。一位大姐舉著一只男人拳頭大小的梨說,這樣的,能賣2塊一斤。但是到市場上自己去零售的話,能賣一塊二、三,就不錯了。
這家果農靠種的這些黃金梨,一年能收入10多萬元。
貴陽市委分管農業的副書記李濤介紹,貴陽市的各種專業化農村協會、農村專業組織非常發達。有蔬菜辦、養豬協會、養兔協會等。這些協會和組織在促進和推動整個農村的農產品生產和銷售方面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如統購統銷。我們看到蔬菜辦還制訂有《蔬菜產業發展規劃》。貴陽市委、市政府一直鼓勵這些組織,把城市的大市場與農村的生產有機結合起來,以合作化的方式,幫助農民提高抵御市場風險的能力。
貴陽農村生產的大量蔬菜、水果,一方面是通過蔬菜辦,銷售到城市,甚至是國外。另一方面,市委、市政府大力推進“農家樂”,讓城市的人到農村來吃農家飯、休息和直接購買水果。農民只需要一門心思搞好生產,銷售的事情基本不用操心。
說到農家樂,阿栗村的劉老大不得不提。村里頭他是第一家開辦農家樂的,家里兩層樓搞得象城里的飯店一樣,放了十幾張大圓桌子。劉老大說周末這里能全坐滿。就著庭院外面山谷的風景,吃農家飯,樓上還提供棋牌屋休息室。——可以想象其中的樂趣和閑適。
這里的農家樂有個獨特的風俗,就是不允許過夜。劉老大的農家樂做得如如此火暴,也從未允許過城里人在這里過夜。劉老大的理由是離市里不算遠,一般都讓游客當天回。但是我們從其他當地人那里得知,如果有一幫子朋友玩得晚了,是可以留宿的,同性朋友也可以留宿。但是如果一家人有夫妻,或者小兩口,或者男女朋友,就絕對不允許。
所以,小兩口要是去貴陽市周邊玩農家樂,可是要注意當地的這個獨特、淳樸而可愛的風俗哦!
“‘農家樂’的意義非常實際”。貴陽市新農村辦公室副主任張林俊認為,農家樂能促進城鄉的和諧發展、和諧互動,讓城市比較高的生活水平輻射到農村。農民種的蔬菜水果在這里“直銷”,城里人也能享受到鄉村的秀麗風光,新鮮空氣。
城里人的到來,又成為促進農村搞建設的動力。“五·一”放假期間,農家樂的生意都不錯。過完節,城里人走了,農民們紛紛感覺到自己農家樂的檔次不夠。“現在你們看,好多人家都在翻新房屋呢,還在不斷提高招待檔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