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紀是知識爆炸的世紀,人類對什么因素在經濟運行過程中發揮支點作用的認識,從最初的勞動決定論上升到知識資本決定論層面。知識資本已經突破了原先的只有技術知識資本的概念局限,擴大后的知識資本已經覆蓋了組織與經營管理方面的知識資本。知識是一種理念,一種思維,有很強的標桿指針作用,是企業技術革新和管理創新的途徑。要發揮好知識溢出效應的作用,那就得建立高效的知識溢出平臺和途徑。
一、中小企業集群存在知識溢出效應的分析
(一)中小企業集群知識溢出的正外部效應分析。知識溢出的正外部效應是指由于知識溢出效應的存在,獲得溢出效應的企業可以減少創新成本,降低技術開發成本,進而提高知識創新的效益和群體的整體業態水平。中小企業集群的正外部效應的形成因素主要有群體內價值鏈條因素、人員流動因素、產品流動因素以及競爭因素等。
1、價值鏈條因素。有一種中小企業集群的形成是因為對一種產品的生產進行不同環節之間的分工與銜接。集群內的所有企業分布在一個產品價值鏈條上的不同部位,形成很強的互補和依存關系。知識溢出效應在這種中小企業集群內顯著體現為強正外部性,各企業基于共同的市場和利潤取向,相互之間對技術和管理知識的共享存在很強的自我激勵力量。知識能迅速在價值鏈條上下游擴散,不同環節的企業能自由的提供和選擇自己所有和所需的技術知識或管理知識。這種附屬于價值鏈條的競合關系,能有效的整合分工機制和協作機制,對于中小企業集群來講,降低了整體創新成本、提升了整體技術水平和提高了整體生產經營效率。
2、人員流動因素。這種主要發生在生產同一類產品的不同企業及其相關組織機構形成的中小企業集群中。在這種中小企業集群內,因為產品趨同、生產工藝趨同和市場趨同,所以形成企業內的生產工人、產品營銷人員和企業管理人員的工種趨同;再次,因各企業地域接近性而形成的勞動力與人才市場為工種趨同的人員提供了流動平臺,這就直接導致各企業之間激烈的人才之爭和劇烈的人員流動。知識溢出有顯性溢出和隱性溢出之分,有些知識可以同時通過顯性和隱性兩種方式溢出,但某些特別的知識只能通過隱性方式溢出。知識的隱性溢出在一些非常規和高端的技術和管理經驗領域占據主要地位。而知識的隱性溢出必須借助相關人員的流動才能實現。人員的合理和適度流動有利于提高生產同一類產品的企業集群的整體技術水平和管理水平的提高,進而提升整個業態水平和業態績效。因此基于人員合理流動的知識溢出顯著體現為正外部效應。
3、產品流動因素。產品本身就是一個很好的信息載體,產品攜帶了產品的構造信息、材質信息、配方信息以及相關維護使用信息。如果產品是在“供應商+制造商+分銷商+用戶”型的價值鏈條性的中小企業集群內流動,那么知識溢出主要是相關維護使用信息。如果產品是在“競爭者+競爭者”型的產品趨同的中小企業之間流動,知識溢出部分主要是產品的構造信息、配方信息以及生產工藝信息。產品是一個良好的知識溢出載體,在不觸犯法律保護的相關商業機密和產權的前提下,良性的產品流動,能帶動競爭者的模仿性創新,有效節省了開發研究成本,提高了技術進步的效益。那么隨產品流動而產生的知識迅速擴散,能促進整個中小企業集群內企業技術進步。可見,合法的良性產品流動派生出顯著的正向知識溢出效應。
4、競爭因素。處于中小企業集群內的眾多企業存在很多的共同需求,如人才需求、基礎設施需求、能源需求以及社會治安需求等多種需求,另外他們之間可能還要面對共同市場或重疊市場,這就導致集群內的企業既爭資源又爭市場的兩大奇特現象。如果集群內是趨同制造型企業,那么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就是制造技術,為了能夠使自身的技術與競爭者既趨同又保持一定差異,各企業在競爭的壓力下,會通過各種途徑向對方學習和搜索相關技術信息,進而形成高效知識交流渠道和內部學習網絡,進而推動整個群體內濃厚學習氛圍的樹立,加速技術在各企業之間的交流和創新,結果整個群體的生產建立在不斷更新的技術體系上,生產效率持續提高,產品性能質量持續改進,業態水平業態結構方面績效顯著。故,競爭壓力下的知識溢出具有高效性,若競爭是良性的則知識溢出顯著體現為正外部效應。
(二)中小企業集群知識溢出的負外部效應分析。知識溢出的負外部效應是指當知識流出創造性生產它的企業后就變為一種可以共享的信息,導致知識創新企業不能收回所有創新帶來的回報,出現投入與回報不對稱的局面,這就遏制了單個企業的技術創新和管理創新的積極性,誘發普遍“搭便車”的現象。對中小企業集群知識溢出的負外部效應主要從負外部效應產生的原因和負外部效應導致的結果兩個方面進行分析。
1、中小企業集群知識溢出負外部效應產生的原因分析。負外部效應產生主要有產權交易機制、基于信息技術的信息零傳輸成本、非正向激勵等方面的原因。首先,中小企業集群內很容易發生知識溢出,由于法律制度技術層面的缺陷和某些特定知識產權界定的高成本,導致知識產權歸屬不明,知識產權所有者的相關權益得不到保障,直接導致知識生產投入與知識生產收益不對稱,嚴重打擊知識生產的積極性。其次,當今相關網絡傳輸技術的進步,知識的傳輸成本幾乎近于零,知識的網絡擴散和傳輸速度非常快,能使新創造的知識在極短的時間內得到普及而失去新意和特殊性,這就導致企業不能利用新創造出來的知識形成壟斷和獲取壟斷利潤以收回先前知識生產時的投入,對連投入都收不回的知識生產企業肯定無偏好,都抱著“搭便車”的心態等待從知識擴散網絡傳輸過來的知識。再次,成本非正向激勵和收益非正向激勵,抑制了企業知識創新的積極性。所謂的成本和收益非正向激勵是指知識生產所產生的投入成本由某一個企業承擔,而知識產生以后收益的主體則不再局限于生產知識的企業。從這一概念就可以得出不存在激勵企業生產知識的動力。上述三方面就是中小企業集群知識溢出負外部效應產生的原因。
2、中小企業集群知識溢出負外部效應導致的結果分析。中小企業集群中知識溢出負外部效應的存在會導致市場在調節知識生產交易過程中的失靈、集群內知識創新的停滯。首先,中小企業集群是一種介于市場和企業之間的組織,兼有市場和企業兩種屬性。集群內企業的地域接近性誘導知識在為界定產權以前就開始溢出,意思是不經過市場進行流動和分配,因為經過市場交易環節的商品都有明確的產權歸屬特性,這種特殊的地域狀況和特殊的知識特性導致市場在調節知識生產交易過程中的失靈。其次,現代信息技術下的信息傳輸零成本與非正向激勵的作用下導致投入——收益之間關系的扭曲,降低了企業對知識創新與生產的偏好傾向,如果沒有政府或公眾組織這樣的外力作用,那么對知識的創新性和生產性投入就會顯現不足,知識創新就會停滯。
二、優化中小企業集群知識溢出效應發揮的平臺和途徑的建議
中小企業集群的知識溢出效應是一把“雙刃劍”,既能產生有利于集群整體的正外部效應又能產生危害集群整體的負外部效應。在正確認識知識溢出效應形成機理和功能性作用的基礎上,為了更好的誘發知識溢出正外部效應的利他利己行為,減少負外部效應的消極作用。分別從價值鏈條、人員流動、競爭機制以及產權角度提出優化中小企業集群知識溢出效應發揮的平臺和途徑。
(一)規劃中小企業集群內的企業布局,形成圍繞一個產品的相互關聯緊密的價值鏈條。最初,對企業集群的理解就是大量企業扎堆在一起,相互之間可能無關聯、無匹配互補關系,這是中小企業集群演進過程中的初始階段,即粗放型的中小企業集群。在此階段,中小企業集群內部各企業之間雖然地理上接近,但還是處于單個企業孤立狀態,相互之間沒有什么業務往來和深度利益關系。企業間的知識流動不頻繁,可流動可交換的知識范圍有限,僅局限與管理層面,因為他們的生產技術和生產產品差異化程度極高,缺乏趨同基礎。若要增強企業集群間知識溢出的可能性和知識溢出的正外部效應,必須對中小企業集群的內部結構進行改造,實現集群升級,向集約型的中小企業集群轉變。集約型的中小企業集群是一種圍繞某一產品而形成的相互關聯密切的價值鏈條型中小企業集群,即形成一種上下游關系的“供應商+生產加工商+分銷商+相關非商業組織”型的中小企業集群,這一型號的集群能顯著增強知識溢出的正外部效應,有效降低知識溢出的負外部效應。
(二)筑建人才流動平臺和人才流動機制。中小企業集群的誕生和發展需要具有創新精神的“企業家”式的人才。中小企業集群初始階段都是些技術含量低的勞動密集型企業,集群內企業的關聯程度和組織程度不高。要擺脫這一階段,實現集群升級,就得在技術創新、企業集群整體機制創新、企業內部管理創新取得突破,這就離不開知識創新性生產和知識溢出。能肩負這一使命,只有具有創新精神的“企業家”式的人才。人才作為一種資源,要合理有效的利用,發揮其在中小企業集群內肩負知識創新性生產和知識溢出的功用,尤其在一些特殊的隱性知識的溢出過程中,必須形成相應的人才流動平臺和人才流動機制。
(三)塑造基于共生環境的競爭機制,即在中小企業集群內部形成競合關系。既然中小企業集群是一種介于市場與企業之間的組織,所以具有市場的基本屬性,在市場的屬性當中最重要的是競爭屬性。達爾文的自然進化論指出物競天擇,適者生存。在中小企業集群內內生屬性就存在競爭性,尤其是那些供應商趨同、產品趨同、市場趨同的中小企業集群內的企業之間存在典型的競合關系。他們迫于競爭的壓力相互之間需要知識創新和知識學習。這就催生出知識溢出,形成相應知識創新網絡和知識學習交流網絡。他們基于互補性的需要,聚集到一個狹小的區域內,是為了擺脫孤立的小規模境況,形成協作性規模經濟,通過集群整體實力的增強來獲取競爭力。這就形成了共生性的競爭機制。
(四)明晰知識產權,完善相關知識產權法規,形成合理的知識產權交易機制。知識溢出的負外部效應的產生主要是知識產權的界定困難和知識產權交易體系混亂造成的。為了達到知識創造性生產的投入與收益相對稱。必須在知識外溢前就界定其歸屬權,再通過產權交易市場進行擴散性配置。這樣就能形成很強的知識創新激勵,打消創新企業對知識溢出以后收益的不確定性的擔憂,以利于知識自由合理流動。形成有條件的企業引領創新、無條件的企業有嘗性的分享創新成果的知識溢出局面。
(作者單位:湖南農業大學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