裝備制造業是關系國家、民族長遠利益的基礎性和戰略性產業,也是衡量一個地區工業化水平,經濟、科技總體實力的重要標志。振興裝備制造業對于促進我省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切實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加快建設西部經濟強省具有重要意義。
一、省屬裝備制造業的總體情況
我省作為全國較早建立的老工業基地之一,經過多年的建設和發展,已形成具有相當規模和水平的裝備制造業體系,部分產業在全國具有比較優勢。目前,省屬裝備制造企業有18戶,2005年擁有總資產197億元,凈資產67億元,從業人員5.6萬人,實現銷售收入118億元,實現利稅10.23億元。實現利潤7億元。今年1—9月份,實現銷售收入120億元,實現利稅11.7億元,實現利潤7.5億元,分別比去年同期增長34.2%、38.5%、36.3%:預計全年可實現銷售收入160億元,利稅15.6億元,利潤9.6億元。省屬裝備制造業呈現出良好的發展態勢。
一是重大技術裝備制造能力不斷增強。中鋼重機已形成了高爐爐頂和爐前設備、高速棒線軋機設備等為主導的冶金非標系列成套設備的開發、制造能力,多項技術處于國內領先地位。中冶陜壓自行設計制造的1450mm冷軋機組、2250mm熱軋橫切機組等15個系列主導產品填補了國內空白。法士特集團雙中間軸變速器、大力金剛變速器等產品的關鍵技術和核心技術已達到國際領先水平。秦川機床集團碟形雙砂輪磨齒機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大平面砂輪磨齒機、數控蝸桿砂輪磨齒機等產品有效阻擊了外國公司對中國磨齒機產品的技術封鎖及在中國市場的價格操縱。黃河集團研制的新型制導雷達占我軍同類裝備的70%以上,產品質量及主要指標達到國內同行業先進水平,多次為國防建設立下功勛。陜汽集團在重型軍用越野汽車、大噸位商用車和高檔大客車(底盤)制造領域具有獨特的優勢,技術水平始終保持國內領先,成為國家選型對比試驗后保留的唯一指定裝備我軍的重型軍用越野車生產基地。
二是技術創新體系不斷完善。省屬裝備制造企業已建立起1個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8個省級技術中心,并與多個國家級研究院所實現了產學研合作。秦川機床集團建立了以秦川發展技術研究院為核心、以13個專業技術研究所和網絡、試驗中心及生產廠為基礎平臺的技術創新體系。西北機器廠、烽火集團等企業充分利用西安高技術人才集中的地域優勢。建立了以西安為人才和技術支撐的研發中心,極大地提升了企業研發能力和水平。法士特擬投入6億元資金建設“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致力于齒輪研發前端,躋身國際齒輪科技的前沿。
三是整合重組步伐加快。為整合資源、聚焦核心產業、發揮規模優勢、體現集群效應,依聚合之力提升綜合競爭能力,迅速做優做強做大,經過充分論證,整合秦川機床、寶雞機床、漢江工具和漢江機床組建秦川機床工具集團;整合黃河、烽火、凌云、長嶺科技、西北機器等8戶企業組建電子信息集團的方案已經省政府批準,年底前將完成組建。這將大力提升我省機床制造和電子信息兩大產業的綜合實力。
但是,省屬裝備制造業與國內一些先進省份相比還存在很大差距,面臨著國際國內市場激烈競爭的雙重壓力。一些重大技術裝備的核心技術還不掌握,開發能力還不強,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產品還不多,生產集約化程度和產品配套能力不高。必須進一步增強責任感和緊迫感,采取跨越式發展舉措,不斷加快先進裝備制造業的發展步伐。
二、振興省屬裝備制造業的基本思路和目標
“十一五”期間,振興省屬裝備制造業的總體思路是:抓住國家振興裝備制造業和世界制造業產業轉移的有利時機,遵循企業發展規律,以結構調整為主線,以技術創新和制造創新為動力,以強化四大優勢產業集群(汽車制造、數控機床、電子信息、專用設備)為重點,加快構筑裝備制造業高地,實現裝備制造業跨越式發展,力爭把省屬裝備制造業建成全國重要的、某些領域世界知名的裝備制造業基地。到2010年,打造主營業務收入達到300億元的企業集團1個,100億元的3個,50億元的1個。省屬裝備制造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730億元。
汽車制造產業,以重型載貨車為重點,以發動機、變速器、車橋、底盤等關鍵總成為基礎,延伸產業鏈條,提高汽車零部件系統開發和供貨能力,帶動客車、改裝車等相關產業發展;加快產業升級,優化產業組織結構,形成以西安重型汽車產業園、寶雞中型卡車產業園、蔡家坡重型汽車零部件產業園為核心的產業布局,促進汽車產業向集約化、集群化發展。力爭到2010年實現主營業務收入400億元,工業增加值100億元。
數控機床制造業,以發展高端數控裝備產業鏈為目標,重點發展“精密、復合、特種、大型數控機床產品集群”和“通用數控機床產品集群”,形成精密齒輪加工機床、在線測量等全規格全系列的“齒輪加工裝備產業鏈”和從配方到原料制備、從成型裝備到原料生產的“木塑材料、成品及裝備產業鏈”,建設“復雜刀具、數控刀具以及出口刀具工業園”、“數控功能部件工業園”和“精密鑄件工業園”。2010年末,實現主營業務收入100億元,工業增加值30億元。
電子信息產業,在現有優勢產品和技術的基礎上,通過整合資源和加大投入,建成五大產品科研生產基地。一是以地空制導雷達為主并可為多兵種提供先進雷達裝備的軍用雷達生產基地。二是軍民兩用的航空電子和通信裝備研制基地。三是以繼電器、電聲元器件、電子連接器、厚膜混合集成電路、大功率半導體器件和電子材料等為主的電子元器件研制基地,四是以電子專用設備、棉紡精梳設備為主的專用機械設備研制基地。五是以家電產品和汽車電子產品為主的新型電子產品研制基地。到2010年,實現主營業務收入100億元,工業增加值35億元。
專用設備制造業,重點發展大功率、高可靠性和智能化的大型交流電牽引采煤機;大型鐵路架運設備、路面施工養護機械;精密壓力表、3151系列變送器、DCS控制系統;大型薄板冷熱連軋成套設備、薄板涂鍍層成套設備;大板坯和薄板坯連鑄設備,鋼水爐外真空精煉爐設備,高爐無料鐘爐頂設備,棒線、型鋼、冷熱帶鋼、無縫鋼管軋機及后處理設備,實現成套設備國產化。2010年,主營業務收入達到100億元,工業增加值30億元。
三、采取切實措施加快振興步伐
一是深化企業改革,加快裝備制造業結構調整。加大股份制改造力度,推進省屬裝備制造業企業投資主體多元化。健全法人治理結構,完善公司治理機制,創新集團管理模式。拓寬發展思路,積極鼓勵中央企業、國外省外企業、民營企業參與我省裝備制造業改造重組。發展一批跨地區、跨行業、混合型的裝備制造龍頭企業,提高綜合競爭力。采取多種有效措施,幫助企業減輕歷史包袱。
二是發揮企業主體作用,提高自主創新能力。推進企業技術研發中心建設,瞄準國內外先進水平,突破一批關鍵核心技術,促進企業產品升級,提高企業核心競爭力。積極開展產學研合作,完善企業技術創新體系,推進科技成果的轉化應用。加大研發投入,占銷售收入的比例力爭達到5%以上。
三是抓好技術改造,促進產業升級。積極支持和鼓勵企業加大技術改造力度,提高裝備制造業數控化率,提升制造水平和制造能力。大力推廣以信息化為基礎的現代設計制造技術,提高設計水平,適應市場變化。強化技術試驗和制造工藝研究手段,搞好開發研究設施建設。重點抓好總投資127億元的118個改造項目的實施工作。
四是加強人才隊伍建設,為裝備制造業的發展提供智力支持。建立多層次的裝備制造業人才培養體系,努力培養一批具有創造性的科技人才、管理人才、重大裝備研發人才。大力培養一批能夠熟練掌握先進技術、工藝的高技能人才,特別是要培養數控機床操作工等方面的緊缺人才。優化職工隊伍結構,提高核心研發人員和高級技術工人的比重。鼓勵有條件的企業設立博士后流動站,吸引一批博士,結合企業的技術課題進行研究開發。
我們要抓住振興裝備制造業的歷史機遇,堅定信心,振奮精神,開拓創新,努力實現省屬裝備制造業的跨越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