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社會主義榮辱觀體現了社會主義道德的本質要求,它為我國的法治進步提供了強有力的道德支撐、基本的價值導向、堅實的社會基礎和可靠的組織保證。因此,深入探討社會主義榮辱觀對法治建設的影響和推動,是當前研究和踐行社會主義榮辱觀的題中應有之義。
關鍵詞:社會主義榮辱觀;法治;作用
中圖分類號:D920.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1605(2006)10-0058-03
作者簡介:高云虹(1971- ),女,江蘇連云港人,中共連云港市委黨校函授處處長,講師,研究方向為憲法學、民法學。
胡錦濤同志提出的以“八榮八恥”為主要內容的社會主義榮辱觀,為推進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的治國方略,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提供了強大思想武器。牢固樹立和努力踐行社會主義榮辱觀,不僅要貫穿于精神文明建設的全過程,而且要充分體現在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建設的各個方面。因此,深入探討社會主義榮辱觀對法治建設的影響和推動,是當前研究和踐行社會主義榮辱觀的題中應有之義。
一、社會主義榮辱觀為法治進步提供了強有力的道德支撐
社會主義榮辱觀,體現的是社會主義基本道德的本質要求,因而也就是最為集中地體現著道德與法律、德治與法治的互動關系。道德和法律都是社會主義上層建筑的重要組成部分,都是規范人們行為的重要手段,但在其內容及表現方式上它們又有各自的特點。法律體現著統治階級的意志,代表著國家對其社會成員的行為要求;法律對人們行為的規范是一種硬約束,它是靠強制性的國家機關來保證實施的。而道德則是社會希望人們遵循的社會行為準則和規范,它對人們的行為是一種軟約束,它是靠人的內心信念、傳統習慣和社會輿論來維持的。道德和法律對維護社會穩定、保證人們日常生活和交往的正常進行發揮著各自的作用,它們既不可忽缺,又不可相互替代。可以說,在一個社會中,社會成員的道德水準越高,法律就可以更充分、更有效地體現出對違法犯罪行為的震懾和懲罰作用,反之亦然。這就不難看出,樹立社會主義榮辱觀對推進法治建設具有十分重要的基礎性作用。
隨著我國法治化程度的不斷提高,對道德建設水準提出了更高要求。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體制的改革,選擇了從傳統的計劃經濟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轉變的模式。現代市場經濟要求建立完備的法律制度來引導、規范、制約和保障其健康發展。無論是市場經濟運行主體獨立參與市場競爭地位的取得,還是市場經濟活動中的契約履行、市場履行的規則與秩序的調整,以及市場經濟中不可欠缺的宏觀調整等,都離不開法律的健全和完善。經過多年探索,黨的十五大報告正式把依法治國作為基本的治國方略確定下來,從而使我國的法治建設進入了一個前所未有的嶄新時期。這一時期,我國的立法工作取得重大進展,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相適應的法律體系框架基本形成并逐步走向完善,從而強有力地推動了市場經濟發育和成長的進程。當前,我國正處在體制轉軌和社會轉型的特殊階段,在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之下,外來文化以及市場的趨利性、競爭性和自由交換原則,追求利潤最大化法則,沖擊著社會的政治生活和人們的精神生活,引發了各種拜金主義、享樂主義、極端個人主義的滋生蔓延,以至于社會上出現了嚴重的假冒偽劣、坑蒙拐騙、見利忘義、違法亂紀等丑惡現象。這些現象的存在,破壞了市場經濟的競爭規則和運作秩序,消解著法律的作用,阻礙著穩定和諧的社會秩序的建立。這充分表明,在建立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適應的法律法規體系的同時,還必須建立起相應的社會主義道德體系。因此,社會主義榮辱觀的提出正當其時,它為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相結合的治國方略注入了新的時代內容,為現階段進一步推動法律體系的健全和完善,加快法治化的進程,提供了良好的道德環境、堅實的道德基礎和強有力的道德支撐。
二、社會主義榮辱觀為推進法治進程提供了基本的價值導向
道德是社會調整人們之間以及個人與社會之間關系的行為規范的總和,在由道德規則、規范和范疇系統組成的特定道德體系中,其基本價值取向和基本道德原則居于主導地位,決定著道德體系的質的規定性。社會主義榮辱觀的提出,對加強和改進現階段思想道德建設,具有極為重要的價值導向作用。它既涵蓋了社會主義道德原則的主要方面,還凝聚著社會主義價值觀的精髓。二十多年的改革開放,在推動社會經濟巨大發展的同時,也帶來了社會的空前開放和人的思想觀念的深刻變化,這種變化的一個顯著特點就是價值觀的多元化。價值觀念的更新,一方面有力地推動了人們精神生活的積極向上、與時俱進;另一方面卻一定程度地在價值多元化中模糊了一些主流價值,在多樣化中顛覆了一些基本的道德判斷。所有這些,都集中表現在社會的許多方面喪失了最基本的是非、善惡、真假、美丑的界限,消解了整個社會的道德共識。社會主義榮辱觀的提出,給我們提供了最基本的主流價值取向和根本道德評判標準,無疑是對現實生活中人與社會道德缺失的矯正修復,是對整個社會成員道德行為和價值追求的定位引導。
作為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組成部分,社會主義道德觀與社會主義法治觀是相輔相成、有機統一的。社會主義法治觀中所要求的標準,一般是一種以國家強制力作后盾的低級的行為標準;而社會主義道德觀中所倡導的標準,是一種以人的自覺為基礎的高級的行為標準。以“八榮八恥”為基本內容的社會主義榮辱觀,作為對公民根本行為準則的要求,是在更高層面上對現階段道德建設的新的追求,是對社會主義道德觀內涵的豐富和發展。與此同時,社會主義榮辱觀還集中反映了社會主義道德觀對法治的價值判斷和倫理要求,充分體現了對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價值導向和行為要求。
應當說,“八榮八恥”在豐富社會主義道德建設內涵的同時,涵蓋了對公民相關行為在法律層面上的基本要求。如“以熱愛祖國為榮,以危害祖國為恥”中的危害祖國的行為,不僅是道德建設中必須堅決反對、抵制和唾棄的,而且也是憲法和法律明確禁止的。又如關于“以服務人民為榮,以背離人民為恥”的行為要求中,從道德層面上講,黨員干部必須牢記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努力做到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每個公民都應該在為他人,為社會服務的過程中去取得自己的正當利益。而從法律層面上看,憲法和法律對各級機關和工作人員的行為標準則設有強制性規定,任何瀆職濫權、貪污腐敗、徇私枉法等背離人民的行為,都將受到法律的制裁。再如“以誠實守信為榮,以見利忘義為恥”的要求中,同樣體現著兩方面的內容:一方面是指倫理道德上的誠信,它對應著的是社會的道德準則;另一方面是法律層面上的誠信,它是指法律對經濟活動的約束,對應著的是現代社會的經濟契約。因此,加強誠信建設,不僅要切實加強思想道德建設,而且要切實加強法律對市場經濟秩序的監管力度。所有這些都表明,社會主義榮辱觀對法治建設在各方面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必然會對依法治國基本方略在實踐中的推進產生深刻的影響。
三、社會主義榮辱觀為法治建設奠定了更堅實的社會基礎
現階段,科學發展觀已成為引領我國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根本指南。科學發展觀的實質是以人為本。以人為本,一方面要求做到發展依靠人民,發展為了人民,解決好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切身利益問題;另一方面,要求作為發展主體的人,必須具有高尚的精神境界和道德情操,具有正確的價值取向和行為準則。樹立社會主義榮辱觀,是科學發展觀的題中應有之義。貫穿社會主義榮辱觀的主線同樣是以人為本,它的著眼點在于提升人的道德修養。社會主義榮辱觀之所以一經提出就得到廣大人民群眾的衷心擁護,之所以在實踐中迅速產生巨大影響,就是因為它充分體現了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就是因為它是引領社會風尚,營造良好道德環境的一面旗幟。
社會成員良好道德品質的養成,是法治建設的一個基礎性條件。誠然,法律是依靠強制力來加以實施的,但法治建設所要維護的穩定和諧的社會,僅靠法律的外在強制力是遠遠不夠的。因為法律并不只是一種強制性的工具,法律自身同樣有著內在的道德價值。社會成員只有養成崇尚和信仰法律的理念,積極遵守法律,自覺維護法律,將遵紀守法內化為自己的道德品質修養,法律才能充分地發揮特有的作用,法治建設才會擁有堅實的精神基礎和廣泛的社會基礎。
實踐證明,一項法律法規如得不到社會成員的普遍認同和遵守,由此出現所謂“法不責眾”的局面,那么,再好的法律法規也將會形同虛設。一些發達國家法治建設的經驗表明,法治化的良好運作,最終取決于社會成員的素質。以紐約、東京等國際知名城市為例,它們在城市法治化治理過程中,都十分重視市民素質的培育。它們的共同特點有:一是都擁有一個強大的公共領域。紐約、東京等城市的公共圖書館事業日益發達,投入資金驚人,形成完整網絡,成為市民提高自身素質、加強自身修養的重要場所。二是都十分重視通過發展教育特別是高等教育來提高人口素質,高等教育不僅僅是扮演科學文化知識傳播者和創新者的角色,而且擔負著培養包括法治素養在內的高素質現代文明市民的重任。三是都重視鼓勵民眾參與法治化的管理過程,在形成政府與市民良性互動中,不斷提升市民基本的法治素養,使之對政府的依法行政行為,在理解認同基礎上作出積極響應并自覺履行應盡義務。
社會成員正確榮辱觀的養成,直接關系著良好的社會風尚和法治環境的形成。而后者恰恰構成了法治化程度不斷提升的基礎性條件。從法治建設的領域可以看出,法治化程度的不斷提升實際上是兩種力量共同作用的結果。一種是靠法律外在的強制力,另一種則是靠社會成員內在的善良和道德理性。從一定意義上講,公民如果僅僅是出于對法律強制力的畏懼而守法,這只是被動的行為;只有當公民真正出于對法律維護社會自身利益的認同和信任,出于對法律維護社會公平正義的崇尚和信仰,并使這種認識內化為自身的道德品質和生活方式,整個法治建設水平的提升才擁有更為廣泛而又堅實的社會基礎。
四、社會主義榮辱觀為法治建設提供了可靠的組織保證
國家機關特別具體履行執法、司法職能的政法機關是法治實施的主體,它們的自身建設以及隊伍建設得如何,是法治建設的關鍵性環節。在國家機關特別是政法部門,牢固確立和踐行社會主義榮辱觀,無疑會為法治建設的強力推進提供堅強的組織保證。
社會主義榮辱觀,從道德層面深刻揭示了執法理念的基本內涵和根本要求,對法治實施主體加強自身建設具有極為重要的導向作用。為人民服務,是我們黨的一貫宗旨,也是公民道德建設的核心所在。具體到執法部門及人員,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踐行社會主義榮辱觀,首先是要牢固確立執法為民的理念,就是要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滿足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切身利益,作為自身工作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因此,樹立社會主義榮辱觀,是確保法律實施始終保持正確政治方向的思想保證。
社會主義榮辱觀還直接作用于執法的具體要求和過程。法治實施主體在履行法定職責時,必須遵守職業道德,必須受職業操守的規范和約束。對執法主體而言,確立社會主義榮辱觀,就是要求在執法過程中,必須嚴格遵守法律規定的程序和實體規定,正確行使執法權力;必須具備良好的職業道德,嚴格自律,嚴格管理,勤政廉政;必須強化和優化服務,塑造執法機關和執法人員的良好形象;必須堅持以人為本,努力做到文明執法,切實尊重和保護人權。只有這樣,才能不斷提高執法部門的公信力,使執法司法行為真正具有尊嚴、力量和權威。
責任編輯:錢國華